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应急行政主体制度之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戚建刚 《法商研究》2007,24(3):112-118
我国传统应急行政主体制度面临的主要困境是:重分散型和专业型的应急主体,轻综合-协调型的应急主体;重临时型的应急主体,轻常设型的应急主体;重处置阶段的应急权力之配置,轻预备和预警阶段的应急权力之配置;重国家行政机关的应急权力之配置,轻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应急权力之配置。基于此,我们需要遵循“公”与“私”相结合、“虚”与“实”相结合、“平”与“战”相结合以及“统一领导,分类、分级”等原则来重构我国的应急行政主体制度,形成综合-协调型、专业-技术型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应急主体“三位一体”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是建立在社会常态运行基础之上的.而重大危机所引发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对失业保险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发达国家在应对重大危机引发的失业危机上具有相对完备的失业保险应急机制.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失业危机应急方面仍存在许多缺陷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从失业保险基金应急使用、支持企业减少和预防失业、应急就业培训、失业保险基金应急调剂以及失业保险费率动态调整等方面构建重大危机下我国失业保险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3.
略论我国社会预警和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的现状及其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已初步建立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基本法、大量单行立法与之并存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但形式上仍需加强统一立法,制定统一的《紧急状态法》和《灾害救助和补偿法》等法律;内容方面应当重视程序制度建设,包括内部程序制度化和将民众参与纳入应对机制,扩展行政指导等柔性执法方式在危机应对中的应用,建立灾害保险制度,完善灾害救助和补偿制度等。  相似文献   

4.
应急征用补偿机制是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疫情依法防控中不可或缺,现行立法却并未提供与其重要性和特殊性相匹配的制度保障。国家层面立法的原则性导致了地方立法并不具备完整的逻辑链条,在规范征用主体、补偿范围和补偿标准等具体内容时无法为疫情防控实践提供明确、充分的指引,补偿程序方面的制度缺口也亟须补足。通过法经济学分析可以得出,将合法预期保护原则引入后续修法能够提供解决之道。在立法形式上,应通过专门立法完善应急征用补偿制度体系,构建可操作性良好的合法预期利益判断标准;在具体内容上,应通过修法明确补偿的范围和标准,并探索建立以常态下的预征用协议为主、应急状态下的征用决定为辅的征用模式。  相似文献   

5.
《政法学刊》2017,(1):27-34
我国应收账款质押方兴未艾,从案例视角切入,深切指出现存明显的法治短板:制度安排重传统民事思维、轻商法创新设计,重大陆法制借鉴、轻英美理念移植,重行政规章调整、轻法典系统规制,重指导案例缓解燃眉之急、轻成文法治长效机制建设,这些都使应收账款质押法治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在分析美国相关制度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在当下民法典编纂中,应对物权法民商规范进行合理拆分,将传统类型担保物权一般规范纳入民法典分编中。针对凸显商事性质的应收账款质押规范,可借鉴美国商法典第九编的立法模式,通过"商事通则"的商事担保之一章中对其作专节立法完善:包括拓宽应收账款的出质标的范围、明确登记机构统一为信贷征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消除各行其政之乱象,并认可控制、自动公示等多元公示方式,区别情形确立通知次债务人制度,确认质权直接实现方式等。  相似文献   

6.
以1071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司法政策文件为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人民法院在应对社会治理的司法政策创制活动中存在着重危机治理轻司法规律、重价值求同轻形式多元、重博弈竞争轻多元合作、重压力传导轻制度规控、重司法能动轻司法谦抑等一系列问题。“内驱力”、“压力”、“助成力”三维一体的动力机制模型则进一步解释了风险社会背景下各级法院热衷于通过创制司法政策来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其背后的原因所在。立足于此,人民法院要想有效应对突发社会危机,应回归现有的制度框架体系。未来进一步优化人民法院创制司法政策活动必须要坚持双管齐下,要以“五个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科学把握司法政策创制的基本方向,同时要树立全流程规控思维,从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着眼严格规范人民法院的司法政策创制活动。  相似文献   

7.
由于行政机关与权力机关在组织形式、责任体制、权力来源等方面都具有质的不同,而且目前行政立法实践中存在立法主体层级过多、权界不清,立法内容重权力、轻责任、重实体、轻程序,立法程序有违民主与公正等问题,为贯彻和落实行政立法民主化基本原则,加强对行政立法权的规范与制约,增强和完善行政立法的民主保障,应当限制行政立法主体范围,统一行政立法程序规定,切实保障行政相对人的行政立法参与权,健全和完善系统而有效的权力滥用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8.
法治政府建设的程序主义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万华 《法学研究》2013,(4):99-114
中国当前的法治政府建设进路存在重内部机制、轻外部机制,重实体权限设定机制、轻程序规范机制,重事后救济和追责机制、轻过程规范机制的结构性缺陷,难以对在国家权力结构、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结构中都过于强大的行政权形成有效的规范制约。行政程序作为来自外部的、规范行政权行使过程的规范机制,具有防止行政权滥用的消极控权功能和助推行政权积极行使的公共意志形成功能,中国未来的法治政府建设重心应当转向行政程序机制的完善。当前的分散单行行政程序立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法治政府建设进路转型的需要,应当在总结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程序主义进路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尽快从分散立法走向统一立法,尽早制定规范行政权的行政程序法典,确立并实现公民知情权、参与权的制度化,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保障社会转型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9.
现代财政制度的法学审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这是建立健全现代国家治理机制、实现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传统财政制度重国家本位轻人民本位、重管理轻治理、重结果导向轻过程导向.而现代财政制度具有法治性、回应性、均衡性和公共性的品格,彰显对公共财产权的规范,进而实现对公共财产、私人财产的双重保障;其法律构造内含宪法规范、公共财产规范、分配规范和宏观调控规范四个维度.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应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现阶段应将改进预算制度、完善税收立法和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分权模式作为三大抓手.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全民医保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仍面临医疗保障互助共济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立法层级较低,应急医疗保障法律制度欠缺,大病保障制度的法律归属不明晰,医疗保障法律制度衔接存在障碍等问题。因此,应在坚持医疗保障立法的社会连带理念、明确法律体系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加快提高立法层次,建立统一的应急医疗救助法律制度,明确重大疾病保险的法律属性,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以往的民法学研究,呈现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过分侧重制度性研究。这一研究模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未来的制度性研究应当是采用了体系化思考方法的制度性研究,应当是面向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开放的制度性研究,而非单纯采用法律的逻辑分析方法的制度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法学教育的定位应当是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成体”,其教育模式与内容应着眼于培育“法律人”群体职业素养。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更为注重传授通识教育和法律基本知识,职业教育内容缺失。在缺少独立的法律职业教育环节的背景下,我国法科院校的本科实践教学“职业化”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内容不仅是注重培养法律实务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法律思维、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3.
Despite their assertion of a First Amendment or common law reporter's privilege in federal courts, journalists continue to face jail sentences and exorbitant fines for refusing to divulge their confidential sources when subpoenaed. Efforts to pass even a limited federal shield law have failed so far. This article offers another avenue to protect journalists—examining the roots of contempt law and policy to highlight limits on the contempt power of judges. It argues that because journalists are part of a group resting on steadfast moral and professional convictions, they may validly argue that confinement and excessive fines are improper sanctions. The article also suggests refinements in shield law proposals and other legislation to clarify the extent of judicial contempt power.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经济法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林军 《现代法学》2005,27(6):116-120
我国经济法理论体系中的某些定位错失是显而易见的,如社会本位的数量化、属性定位的唯理化、调整关系的泛化以及调整方法的单一化等,不仅如此,各个定位区间也存在着逻辑性冲突;因此,经济法工作者需要认真审视这些错失,在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方面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中国紧急状态法的立法状况及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莫纪宏 《法学论坛》2003,18(4):5-12
本文侧重对我国目前紧急状态法的立法现状、内容和特征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分析 ,并在结合国外法治国家紧急状态法律制度建设的经验基础之上 ,提出要统一我国的紧急状态法律制度 ,特别是应当制定统一的紧急状态法来代替目前分散立法的状况 ,此外 ,还应当建立统一的应急机构来保证政府在紧急状态时期能够依法行使行政紧急权力 ,防止公民的宪法和法律权利因为实施紧急状态而受到政府紧急权力不必要的侵犯。  相似文献   

16.
公共场所图像监视是以监视社会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是现代科技技术发展在监视领域的呈现和利用。公共场所图像监视限定于公共机构在公共场所设置和运转的图像监视,具有维护公共安全的正当性,同时也呈现对隐私权等公民权利的干预性。作为公权力运作的公共图像监视,在法律保留原理下应当受到法律规范,同时也应契合公益、比例和正当程序等原则要求,并建立体系化的公共图像监视的影响评价、设置、管理、利用、救济等具体制度。在多部地方性公共图像监视规范文件的探索下,我国亟待出台统一的公共场所图像监视法(或条例)。  相似文献   

17.
在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目前采取分业经营体制的银行业向混业经营体制转变已是大势所趋。鉴于目前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着金融机构产权不明、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各监管主体之间缺乏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及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应通过改革金融机构的产权结构、健全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加强各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及建立金融机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等措施来确保银行业混业经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行政复议目的的准确定位是建立行政复议制度的关键环节。我国行政复议法立法目的设计过于理想化,未能真正体现“权利本位”,实践上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从复议制度的产生、实践和理论基础等多视角考察可以发现,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行政复议目的越来越倾向于强调人民权益的保障,因此,我国行政复议目的应当定位于“权利救济优先”。  相似文献   

19.
生态消费的法律保障:应然抉择与实然存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鹏 《河北法学》2007,25(11):100-106
生态消费是一种生态化的消费模式,生态消费对于传统消费方式的超越和变革决定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类活动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消费需要法律的保障.法律对社会利益的追求和维护、消费者社会义务的法律化以及和谐社会秩序对法律的需求为生态消费法律的创设确定了应然基础.作为一种长期的客观存在,生态消费法律在国内外立法实践中都有所落实和体现.生态消费法律主要包括了消费者社会义务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和生态消费税收制度.我国应顺应消费模式变革的迫切需要,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消费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文化建设,将推进法律文化、法治文化的研究。法治文化是指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法律文化类型;法治文化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组成,前者包括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法律设施等,后者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思想体系。法治文化就是法律的意识形态和与其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一般来说,观念支配行为,思想决定行动,而良好的制度和规范又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体系。法治文化建设就是制度性文化建设与观念性文化建设的结合和互动。法治文化建设既应该高度重视法律制度的建设,也要高度重视对公民观念的塑造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