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轻松一刻     
轻松一刻结巴医生问:“你总是结巴吗?”“不,只是说话的时候!”看戏事情发生在刷院里。一位先生气愤地对身后边的一对叽叽喳喳的情人说:“我想看戏,你们不反对吧?”一位小姐答道:“我们非常支持你,但你看错了方向。”钳打丈夫丈夫又是一夜未归,妻子再也无法容忍...  相似文献   

2.
30年前的老家,看戏是最好的娱乐方式之一。孩子看戏的主要目的是借机吵着吃蚝子煎等小吃,家长为了看戏,往往都答应了。而对我来说,吃蚝子煎很重要,但“中状元”更重要,因为演状元的戏子是戏班里的台柱,吃的、穿的、什么的都很拉风。戏班不招人,我的理想只好寄托在“挂香”的民俗活动中。  相似文献   

3.
达平 《群众》2009,(10):38-39
“走.看戏去!” 只要天气允许,每到周末。家住江阴市花园六村的周阿婆就会带上小椅子,早早地赶到江阴市天华文化中心大剧院广场。她说,“每个周末这里都会有戏看,看戏的人多得不得了,早点来好坐在前面。”  相似文献   

4.
我是1933年考入军校第十期骑兵科。每逢星期一上午,蒋介石必来军校作纪念周,率领全校官兵学员恭读“总理遗嘱”,然后大家在台下听他训活。1934年庆祝军校成立十周年那一天,我被派到校长办公楼的门口站岗,担任警卫。因校庆,特邀梅兰芳等名角来演戏,蒋介石下了手令,凡是有请柬的外宾、高级将领及军校官佐方可入内看戏,学员一律不准单独进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坚决执行手令。不料竟有几个学员见我这个新学员站岗,硬要冲进去看戏。我说校长下了手令,任何人不得违犯。几个学员大声和我吵起来,硬要往里闯。我为了执行警卫任务,不得不按军规…  相似文献   

5.
史海一勺     
《乡音》2012,(8):46-46
周恩来总理怎样用车周恩来经常乘坐的专用车是红旗轿车。国家进口了一批高级奔驰车后,有关部门想给他换一辆,他不同意,严肃地说:"那个奔驰车谁喜欢谁坐去,我不喜欢,我就坐‘红旗’。"在用车问题上,他公私分明,毫不含糊。他去理发、看病、探亲访友、看戏等,都算作私人用车,总要叮嘱身边工作人员照章付费,从工资中扣交。宋庆龄说:"...  相似文献   

6.
“白天扛锄头,夜晚睡炕头,抹牌打麻将,喝酒猜拳头。”3月5日下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时,赵本山代表激动地说,“这是我到农村拍电视剧《刘老根》时,从农民朋友那里听到的一句顺口溜。过去农村还有文艺宣传队,电影队什么的,小时候自个带板凳走十里地赶场看戏看电影那是常有的事。虽然现在家家都有电视机,用不着去赶场看戏,但是电视里演的大多是些与农村不沾边的事,电视剧情不合农民兄弟的口味。这样一来,依然是锄头、炕头和麻将伴随他们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我来自铁岭农村,对农村的事我最熟悉,对农民兄弟的心事我也最了解…  相似文献   

7.
向贤彪 《今日浙江》2014,(11):62-62
正某地在整治"四风"中,针对"看白戏"的不正之风,明文规定"看戏买票",违者严肃查处。有媒体称此举是"开风气之先",一位领导同志闻之却说:"看戏买票,乃天经地义的事情,只是回归常识而已。"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这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后,中国人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这对孪生姐妹,给中国带来了一派生机。可以这样说,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给每个中国公民提供了一个没有围墙的经济舞台和政治舞台,大家都可以平等地、自由地进去看戏和演戏。市场经济给人予经济自由,民主政治给人予政治平等。 自本期起,我刊酝酿已久的“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高锡嘏 《春秋》2010,(3):42-44
老济南是指我所能记忆和听说的那个年代.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期。那个时候人们常说的看戏或听戏.指的都是京戏。看其他的戏则直称其名,如“看河南梆子”、“看蹦蹦(即评剧)”等。更老的人则把京戏称之为大戏.因为那时最大的戏院只演京戏,不演其他戏种。老济南对京戏的情结.虽比不上京、津、沪那么有名,但在各省中还是很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10.
中华戏曲艺术历史悠久,蒲剧在戏曲百花园中犹如一朵艳丽的奇葩,绚丽多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副所长刘文峰说过:看戏,不能不看蒲剧,研究戏曲,不能不去蒲州。蒲剧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为古老的一个剧种。1950年山西太原曾成立山西大众蒲剧团,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兰任团长。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11.
休闲长廊     
半 票 曾某到影剧院买票看戏。售票员说:“同志,票价10元。请你再补5元。” 曾某:“请你看看清楚。”售票员说:“没错,还差5元。” 曾某把头伸进售票窗口说:“你再看看清楚。” 售票员看了曾某面孔。不禁大笑。原来他只有一只眼。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一个亲戚是演员,小时候我常到舞台上去看戏,找个凳子,隐身在乐队或大幕一侧,虽然享受到一种特权,戏却完全走了味,没有台下看起来那般威武、逼真、动人。锣鼓敲着,过门奏着,一位大将军就要上场,可扮演大将军的演员还没挂好胡须,他一边向帘子走近,一边继续和...  相似文献   

13.
finger 《观察与思考》2008,(14):61-61
第一次和老爸老妈去礼堂看戏,正上演火烧子都。此前对于婺剧的印象仅停留在懵懂阶段,这个在浙西流传了许多年的戏种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并没有顺理成章地走入我这个浙西人的世界。如今想来,小时候在外婆家看的大戏,十有八九亦是这样的亮相、这样的声腔—原来在很久以前,它早已不知不觉地深入我心。此时这样地正襟危坐,  相似文献   

14.
王依友 《今日浙江》2010,(21):53-54
"好好好,来啰!"10月28日早上8时,在手机中听说笔者已经等在门外,74岁的老张连连应声道,开门就让人看到了一副"乐天派"的笑容。老张名叫张士友,是路桥区路桥街道商城社区的居民。虽然早在1996年就从企业退休,不过老张却在去年创办了台州首家家庭档案馆,因此他现在每天一大早就习惯于忙着分门别类地整理档案。老张说:"现在我的生活基本上就是看戏、  相似文献   

15.
走近梅兰芳     
五十年代,在我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期间,为了理论结合实践,系里组织我们同学走出校门搞社会调查。我所在的调查组共十余人,从天津来到北京长辛店机车车辆厂。在厂里与工人师傅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采访参加过“二七大罢工”的老师傅们,然后把谈话记录整理成文。在车间里,我们每个同学都要拜一位老工人为师,以联络感情。我的师傅姓翟,是“二七”老工人,五十多岁,为人和蔼可亲。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翟师傅告诉我今天晚上剧团来厂里慰问演出,咱们都去看戏。我问谁来了?他说:“梅兰芳!”我听说之后喜出望外。因为在工厂实习…  相似文献   

16.
曾有一段时间官场中流行几句顺口溜:党委点戏,政府演戏,人大评戏,政协看戏。这几句顺口溜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某个时期某些地方官场不正确的关系和决策不太民主、不够科学的现象。一个地方由党委决定、部署建设的各方面工作无疑是对的;党委的决策部署由政府部门组织实施、完成,这也是对的;人大依法监督政府的工作,事实也正是如此。但如果把政协放在“看戏的”的位置上,那就大错特错了。  相似文献   

17.
今年10月17日晚,台湾戏曲界举行了大规模“北管乱弹”的告别演出。 前些日子,在看戏的人潮里遇见了“乱弹”制作人邱婷,不知不觉谈起了今年有关文化部门主办的“盛秋艺宴”里的这出“赵匡胤出京”。邱婷说:“算来算去,只剩下4个人啦!”她万分感慨地又说:“这次大概是我们乱弹最后一次正式公演了,这一行的演员,老的老,走的走,  相似文献   

18.
苏星 《当代广西》2011,(20):17-17
这段时间以来,南宁市西乡塘区万秀村的罗阿婆特别高兴,因为现在在家门口就有戏看了。西乡塘区凤鸣歌舞团常常到村里演出,精彩的节目让罗阿婆笑得合不拢嘴,她告诉记者:"我没有工作,平常就在家带小孩、串门,日子过得很平淡。现在可好了,在家门口就能看戏了。  相似文献   

19.
那天是2001年5月22日,大清早我刚在办公室坐下,一个女人打电话找我,说想见见我,要报案。我说报案请到刑警队来吧,我们有一套立案的程序。她说不行,事情只能给我一个人说,有黑社会要害她,她是看了昨天的报纸才想到向我求援的。我问她是干啥的,她说是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当时我想,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都见多识广,如果报案不大可能这么神神秘秘羞羞答答。不过,昨天的报纸确实登了一个打击黑社会团伙的案子,是我具体办的。我想了想,说行,那我就去见见你!这是一个20多岁的女孩,很漂亮,坐在一间咖啡厅的角落里等我,一见面我就认…  相似文献   

20.
三叔典当被褥供我念书   我们家是相声世家。从祖辈上说,我爷爷马德禄就说相声。到了父辈,我父亲马桂元和我三叔马桂福还说相声。我三叔说相声不久,就给自己起了一个艺名——马三立。   本来我父亲也能成为相声大家,当时与他合说相声的是刘宝瑞,他还带过徒弟。然而,他却在艺术的盛年染上了毒瘾,最后竟断送了自己的生命。他离开这个世界那年我才 7岁。   我是 1932年在天津出生的。我曾有过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但他们生下来之后没活多久,就都先后夭折了。我出生后,父亲为了保住我的命,就按照当地的习俗给我认了尚未娶妻的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