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以时空分离为特征的微空间情境,为个体带来了全新的生命体验。这种跨越时空的交往互动场域,越来越成为思想交锋的集中地和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这个"无形战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的主流意识形态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稳定。顺应微空间意识形态生态的变化,重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模式和机制,进而打造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命运共同体,对于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提高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学科交叉融合、历史比较分析、建构互动交往认同模式、数学统计等,是进一步深化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福建省积极探索闽台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之路。这一实践强化了闽台认同。语言景观作为乡村官方宣导和民间发声的主要媒介,是建构闽台认同的重要工具。基于事件空间理论,以大陆首座闽台生态文化村青礁村为研究案例,综合建筑学、人类学及语言学的研究视角,从宏微观层面梳理青礁村宗族文化语言景观、民间信仰语言景观和乡建乡创语言景观的变化情况,剖析青礁村语言景观建构闽台认同的路径和机制,可以发现青礁村语言景观已建构起多维度、多层次、不断递进的闽台历史认同、闽台文化认同和闽台理想认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中产阶层迅速成长,相关研究已逐渐为学界高度重视。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沈瑞英教授撰写的《转型期中国中产阶层与社会秩序问题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有着鲜明的理论特色。该书针对学界有关中产阶级的某些惯常观点,提出与论证了若干有一定创新性的见解,其总体思路是以问题意识来超越以往一些理论假设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和研究路径,开拓一种不同制度文化背景下有关中  相似文献   

4.
5.
杨金颖  邵刚 《前沿》2011,(11):8-10
社会秩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就必须对社会秩序的产生进行合理考察,实践过程中的社会规范的形式化、规范化、制度化过程就是社会秩序生成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6.
基于国家疆域的地理空间、共同利益的价值空间、历史文化的情感空间、制度结构的规范空间,体现着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空间的多维属性。在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阶段,边疆地区国家认同空间的构设,呈现为文化主义与族际主义、国家整合主义与区域主义的价值取向与行动逻辑。当代中国由国家主导,边疆社会、内地社会、民族自治机关、民族精英及域外力量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下的边疆地区国家认同空间构设,深受传统疆域观的制约与影响。各构设主体间的关系也存在着合作、博弈、冲突等模式,并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国家认同问题。在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通过社会管理的完善、社会发展与民生保障、以“合”为取向的中华历史叙事与文化建设、以“法”为中心的边疆治理体系革新,当是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多维空间构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空间治理的诉求,也是空间研究的核心关注议题。城市空间的分工与更新,使得郊区空间具备了一定的"地方性"特征,要求治理者因地制宜生产与空间生活相适宜的社会秩序。研究发现,依赖性认同构成了城郊空间社会秩序生产的一种机制,即住房属性引起的"政府对我负责"的认同、户口差别导致的"只有政府能做到"的认同和文化冲突诱发的"只有政府能改变"的认同,形成了城郊空间社会秩序生产中相关行动者力量的不均衡,社会秩序面临维系之难。面向美好生活的社会秩序生产应凝聚空间共识和提升合作能力,以形成各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秩序生产格局。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现象,其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相比有着更高的异质性和更强的变动性。城中村青年作为在生命历程和生活空间上有别于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的特殊社会群体,其社会认同状况折射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城中村青年的社会认同整体呈现二元性、钟摆性和分裂性的特征,且社会认同内部具有潜在的多维性、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9.
社会控制与社会秩序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控制是指通过社会权威的力量对社会成员进行调节、引导、约束,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过程。社会控制是建构社会秩序的重要环节,没有社会控制就不可能有社会秩序。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出现的局部失控源自于制度转型引发的控制资源流失导致控制主体控制力的降低、社会规范权威性降低及基层组织弱化。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秩序构建的路径在于强化控制主体、强化基层组织、发挥专政机关的打击效力,进而为社会成员提供明确的行为导向。  相似文献   

10.
2002年,公安部把实施社区警务作为新时期我国警务改革和创新的战略性措施,力争到2004年全国大中城市全面实施社区警务。社区导向的治安治理模式作为一种以"民众为本,勇于创新、服务、整合理念"的警务理念,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化治安战略思想及战术,是对单纯追求打击犯罪的被动反应式工作的反思和对强调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由打击型向防范型、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警务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深入延续。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也是对社会学经典研究主题——社会秩序相关内容的丰富和延伸,推动了社会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承载了利益认同与价值认同之重的欧洲认同究竟给我们提供什么?从欧洲认同的前世与今生说明,欧洲认同的实质还只是一种利益认同,资本主义所谓的普世价值看上去是欧洲认同的原因,实际上恰好成为了欧洲认同的最大障碍。欧洲认同正反两面的镜像,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些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资源。  相似文献   

13.
黄祖军 《前沿》2009,(3):104-106
社会秩序常常是社会思想家和社会学家研究的重要主题。对社会秩序的研究主要有结构范式、结构功能范式和状态范式,本文对这些研究范式进行了梳理。这种研究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中文化的趋同性与民族文化的排他性、市场化工具理性与民族文化价值理性的悖反、文化多元与文化一元主导的矛盾,消解着民族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基础。为有效以文化认同的提振、内聚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要秉承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破立并举的辩证原则构筑文化认同的思想基础;要以经济发展、科学的舆论引导及社会实践同向并进构筑文化认同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白族的民族认同中,滇西北的"勒墨"支系部分群众表现出"我非白族"的认同观,而大理的部分白族则表现出了"汉族祖源"的认同观.两地白族的认同观虽然有异,但主要都是为了积极争取进入国家主流政治体制,或者是能够获得国家权利的关照,从而争取政治生存空间,或者争取应有的政治权利.从民族认同的普遍意义来看,两地白族的认同前提、认同构建方式、场景性等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新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进行认知、接纳、传播和创新的过程,通过文化认同构建起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心理、精神信仰和价值归宿。中华文化认同是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念、精神信仰、历史记忆进行认知、接纳、传播和创新的过程。当前,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整体现状不容乐观,给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隐患。我们应当重视新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存在的困境,并探索可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青年教师是主导高职院校发展的主力军。从政治认同、职业认同和文化认同三个维度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实质上把握住了青年教师的主流意识形态导向,提升了青年教师的职业向心力和归属感,促进了个体文化理念与高职文化的融合,对高职院校全面深化内涵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民族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加,民族问题不断涌现,导致认同危机的出现,这些严重损害了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定.构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模式,是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可题.  相似文献   

19.
黔中社区流传着一个女神与女魔的民间传说,其表达了社会的象征性主题.女神张仙老祖作为儒家正统道德的化身,代表社会秩序;而女魔石妖姑太的传说则从反面象征社会的失序和动荡.她们身上所体现的道德意涵,无疑是政治中心所赋予的.故事所表达的其实是中心对边疆地区的政治文化扩张.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间的流逝,农民工更新换代.第一代农民工逐渐回乡,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悄然登场,已经开始并且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闻内担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深入研究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助于解决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困境.促进城市化、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