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难点和关键 "法治",自古希腊哲人和我国先秦法家率先提出并阐述其思想以来,古圣今贤前赴后继、生生不息地探索这一亘古不变的命题."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它是指一个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社会控制,而不是选择其他作为主要控制手段,即我们今天重新提倡的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2.
法治和德治是社会调控手段体系中两个最主要的要素,社会调控的良性运作有赖于两者的协调发展。“德法共行”是“法治”与“德治”关系的历史总结,在现代中国,二者被升华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法德互助”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的科学内核;“正法倡德”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的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讲话指出:“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方略,也是一项宏大的社会政治工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条件,从现行情况来看,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条件基本成熟,有了较好的基础。一对历史的审视为依法治国积淀了思想基础我国有着古老的文明历史,也有着几千年的礼治传统。统治阶级在强调和推行…  相似文献   

4.
布小林 《理论前沿》2003,(16):34-35
在新形势下,各级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率先树立与依法治国相一致的现代法治观念,是应对入世的机遇与挑战,加快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对国家公职人员基本素质的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一、国家公职人员必须率先树立现代法治观念依法治国,概括地讲,就是依据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作为一种治国的基本方略和思想理念,依法治国的本质在于揭示了法律手段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之一,在于推崇体现广大人民利益和意志的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它是对长期…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思想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依法治国成为党领导全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它包括完善法律体系、严格依法办事、健全民主监督、增强法制观念等诸多内容。其中 ,坚持依法行政 ,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担负着依法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事务的繁重任务。行政权的使用 ,最经常、最广泛、最直接地关系着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的个人利益 ,体现国家政权的…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政治文明中,法治逐步取代人治成为现代国家的治理方式。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府在推进法治进程时,必须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和具体组织结构。依法治国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着眼点,也是法治社会建立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诸多积极因素的促动,决定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不可能太慢;我国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制约,决定了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渐进性;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是我国依法治国历史进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与保持社会稳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维持社会的稳定。依法治国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要求的重要方面,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而社会的稳定,不仅离不开依法治国,同时,社会稳定也有助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本文力求阐明依法治国与社会稳定之关系,旨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把社会稳定问题进一步纳入国家法制的轨道。一依法治国与社会稳定之关系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及其重大意义作了科学的说明。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曾有过很长的法制历史 ,也有过依法治国的经验和教训 ,尽管那时的依法治国与今天的依法治国不尽相同 ,然而作为一种史鉴 ,仍不失其应有的价值。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可鉴之处 :重视法治的思想是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完善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必要前提 ;宣传法律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措施 ;依法司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 ;发展法律教育是依法治国的补充手段等  相似文献   

10.
法律监督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依法治国的保证。只有具体地完善法律监督,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才能在实施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全面履行职责,努力促进公正执法,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11.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通过妥善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来不断创造和谐社会建设的良好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与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和发展黑格尔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理论。继而,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来自于社会;但国家又异化为社会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控制了社会,从而出现了国家和社会的一体化现象;到了资本主义时期,社会开始摆脱国家的控制并恢复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从而出现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性分化;从最终意义上说,国家终将回归社会,实现与社会的统一。研究和学习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概念的意义及其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民社会是指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具有相对独立的领域 ,黑格尔第一次从理论上界定了市民社会概念 ,马克思第一次正确揭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用“市民社会”理论分析中国社会有积极意义。中国的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应该是良性互动关系。中国的法治必然建立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良性互动关系基础上 ,并为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熟人”与“陌生人”的人际关系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伴随着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建立在亲缘、地缘基础上的自由的稀薄的人际关系,以习俗型信任为特征。工业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以及受到契约、物和物化了的社会设置所中介了的间断式人际关系,它以契约型信任为特征。后工业社会也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但是,由于社会网络结构的生成,人际关系将是一种自由稠密的人际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所包含的是合作型信任。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跨越工业社会的人际关系模式,自觉地促进后工业社会人际关系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创新,必须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极性、线性等思维方式造成了对社会发展方式构建的许多误区,因而就要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其向现代科学思维方式转变.思维方式转变不仅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需要,而且还必须以和谐社会的实践为基础和轴心,从而使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取得一致并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会法治化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现程度 ,农村社会的有序化发展不仅依赖于国家法律的实施和法律理念的形成与普及 ,而且依赖于农村社会中的民间规范 ,依赖于农民之间的情感、道德、风俗和习惯的维持。在农村社会法治化进程中如何实现情理、法理、风俗、习惯的有机融合 ,构建以法律为主导的多元型农村社会治理机制 ,实现农村社会的法治化发展将是一项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7.
张世骞 《工会论坛》2008,14(5):38-3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解决民生问题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并以解决民生问题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解决民生问题是执政党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具有紧迫性、全局性和时代性特征。解决民生问题应当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没、文化建没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 律师大有可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8个字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精辟概括充分表明: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和谐社会与法治密不可分。新的世纪,作为一支特殊的法治力量的律师,通过其职能的实现,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制约公权、保障人权、平衡利益、协调关系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9.
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说已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最高表达,理论界有责任也有义务向人民群众解释推介这一学说。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理论上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和谐”与“社会,”“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与“社会和谐”的可行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层进的逻辑关联。“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相互协调状态的社会。而社会和谐最深厚的基础在于利益均衡与社会公平。当今,我国社会由于迅速发展和变革,出现了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特别是社会公正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彰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推进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