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泉之后的日本经济与中日经济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瑞平 《当代亚太》2006,(10):19-25
小泉政府为其以后的日本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长期萧条得以摆脱,结构改革得以推进,对外合作得以扩展。小泉之后的日本经济也面临着诸多难以应对的重大课题,主要有:化解全球风险,避免周期衰退,消除改革疲劳,摆脱财政困境,继续推进合作。小泉政府使中日关系陷入困境,政治关系持续冷淡已使经济关系显现转冷迹象,小泉之后中日经济关系将面临新的转机。  相似文献   

2.
日本经济走向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经济萧条持续了十年,2002年初景气终于探底,进入2003年以后,继续保持回升势头.此次景气回升既有经济周期性的原因,也有美国、东亚经济好转给日本带来的恩泽,同时与"小泉改革"也不无关系.这次景气回升是企业设备投资扩大带动的,标志着日本经济向自律性复苏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但并不意味着日本经济已经复苏.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北方领土"外交是日本对俄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9月2日,小泉"巡视"了北方四岛,日本对俄政策发生新的转变。总的来说,在今后较长一时间内,日本政府的北方领土外交不会有大突破,受领土问题的制约,日俄关系也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领土问题优先同时辅以经济合作,仍将是日本今后对俄政策主轴。  相似文献   

4.
小泉政府外交政策的走向及其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泉政府的外交政策代表了21世纪初期日本对外战略的发展方向,事关亚洲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小泉政府的外交政策可以概括为:加强日美同盟,背靠美国,"借船出海";酝酿修改和平宪法,摆脱战后束缚,向"普通国家"过渡;在历史问题上态度更为强硬;兼顾亚洲,谋求建立日本-东盟关系新模式,争夺亚太事务主导权.小泉外交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日本长期以来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战略考量;美国布什政府对日政策调整的牵动;日本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思潮现状的制约;中国经济增长对日本的刺激.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外交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对美依存外交"、70年代的"桥梁外交"、80年代的"积极自主外交"、90年代的"重视东南亚外交"和进入21世纪后的"小泉福田主义"和"新福田主义"外交。日本战后的经济外交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遭受了一些挫折。20世纪70年代末,越南入侵柬埔寨导致日本"桥梁外交"的失败;80年代,日本对东南亚国家实施的"积极自主外交"受到美国的干预而没有实现目标;90年代的"重视东南亚外交"因与"对美依存外交"发生结构性矛盾,而无法有效推进等。进入21世纪后,日本对东南亚外交将出现两种趋势:"小泉福田主义"和"新福田主义",但两者都摆脱不了战后日本外交面临的一个结构性矛盾,即对美依存与独立自主的亚洲外交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当前日本经济衰退的态势、成因与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日本经济正处在空前严重的周期性衰退之中.企业经营重陷困境、消费需求更加低迷、小泉改革紧缩效应和国际环境全面恶化构成加速2001年日本经济衰退的主要因素.而目前日本的经济衰退正通过减少从东亚进口、妨碍对东亚投资、缩减对东亚ODA、影响东亚金融稳定等途径,对东亚经济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日本积极倡导"东亚共同体"建设,并自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亚洲领袖.但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意识导致日本难以做到以平等的姿态与中国和亚洲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创造和平与繁荣的东亚新秩序,这成为该设想难以变成现实的主要症结.近代日本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后,极端的民族主义就日益凸显出来,这一方面表现为对内的专制,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亚洲邻国的轻蔑和对欧美强国潜在的对抗意识.今天,日本极端的民族主义影响没有彻底清除,不能适应东亚经济政治区域化的历史要求.日本非科学的、缺乏民主和世界主义的民族主义,与其"东亚共同体"的设想存在着内在冲突,给日本的东亚政策造成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001年日本经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是日本经济从公共需求向民间需求过渡的关键一年.目前失业、消费疲软及财政危机等问题尽管很严重,但正在趋于缓解.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和亚洲经济的迅速恢复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环境.对"泡沫经济"的清算改善了日本国内的经济环境,改革和IT革命将给日本带来新的希望.虽然2000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经济滑坡,但走向复苏的总趋势并没有改变.估计日本经济在2001年下半年将进入自律性复苏的轨道.  相似文献   

9.
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1996年7月19日向文部大臣提交了一份咨询报告,指出要把“在‘轻松宽裕’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日本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1999年。我国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两国在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之时,分别提出了各自国家未来教育的改革目标,日本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力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题,我国则将推行素质教育列为教育的发展方向。“生存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内涵是否一致?日本提出这种改革目标的国内外背景是怎样的呢?我们能否从日本培养“生存能力”的改革措施中获得一些启发呢?针对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九一一事件使长期低迷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2001年GDP负增长,近期内实现复苏前景渺茫;政治上困难重重,政府内部、国会朝野矛盾尖锐化.为转移视线,小泉乘九一一事件之机,以支援美国反恐怖为名达到向海外派兵的目的.与美强化军事同盟有悖和平与发展潮流,缺乏远见的对俄政策导致两国关系停滞不前,对华政策面临严峻考验,不得不采取"平衡术",构成当前日本亚太大国外交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