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正> “司法鉴定学”(Forensic Science),是运用法学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以及心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在司法活动中涉及痕迹学、文检学、法医学、司法精神病等学科专门问题的理论、方法,为司法活动提供专家证言(Expert Testimony)的一门融法学与相关自然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此学科在我国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和系统的,且又具有广阔前途的学科。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逐渐完善,此学科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迅速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此学科的名称在我国尚未统一,如有“物证技术学”、“司法科技学”等称谓,这不免因此而制约了此学科的发展与协调。  相似文献   

2.
姚澜 《行政与法》2002,(6):77-79
随着诉讼制度的改革,司法鉴定学已经成为法学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 程中,如何根据司法鉴定学的学科属性及特点,合理的选用教学模式与方法,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环境法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沿用传统式课堂讲授教育方法已远远无法满足该学科需要。因此,如何在现有环境法教育中引入新教育模式,已成为该学科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本文以我国传统环境法学教育现状为切入点,对诊所式教育在我国环境法学教学中运用的现实意义做了简要的探讨,分析了目前我国环境法学教育中实施诊所式教育所存在的障碍,并对环境法学教育中诊所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对策与展望。  相似文献   

4.
政法教育形成于1950年代,基于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它为政法工作培养专门干部。与政法工作强调政治性一样,政法教育是强调政治性的法学教育,非常重视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纪律教育。改革开放后,法学教育日趋强调专业化、职业化。20世纪80年代,仍继续强调政治性。这与当时的社会治安形势及“严打”刑事政策有一定关系。1990年代以后,政治性在政法教育中日渐淡出,法学教育趋向服务市场经济的专业化。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在法治领域创造了一系列新实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深入政治领域,国家和社会治理广泛纳入全面依法治国范畴,涉外法治深度关联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这些实践造就了强调政治性的大法治工作格局,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催生了新政法教育。党内法规学、纪检监察学、国家安全学、社会治理法学等新学科应运而生,人权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等学科应需更新。新政法教育与专业化法学教育并行,扩展了法学教育的领地。  相似文献   

5.
张军 《法制与社会》2014,(8):223-224,229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国际秩序的建立,法学教育是"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我国法学教育现状明显存在着弊端,法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法律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故法学教育最有可能完成这个时代经济文化融合的使命。我国法学传统教育有其历史的渊源及发展模式,它的存在有着必然性与局限性。改革当前法学的实践课程、理论的内容、教学考试等方式方法迫在眉睫,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是培养一个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学教育经历了二十多年发展,法学教育是培养高级专业法律人才的唯一途径,是"司法共同体"形成的基础性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环境法是一门新兴的法学学科,其发展也必将给法学领域以借鉴。  相似文献   

7.
试论检察学     
<正> 检察学是否列为中国法学体系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目前法学界和广大政法工作者比较瞩目的问题。本文拟就建立检察学的必要性、它的研究对象、任务、作用及其意义,谈些肤浅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何谓检察学?检察学是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是以研究国家检察制度及实施法律监督活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对象的一门法学学科。建立检察学,与检察制度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地位、检察机关的自身发展需要、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学教学的发展需要密切相关。它成为中国法学的一门独立  相似文献   

8.
卫生法学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本文就如何教好卫生法学这门课程,提出了一些见解.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法.诊所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及培养学生自学等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实效,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相似文献   

9.
<正> 劳改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在广大劳改工作干警和劳改法学的教学和研究人员的扶育和培植之下,正朝气勃勃地茁壮成长。劳改法学的各门分支学科,也陆续问世。这就使得劳改法学不断丰富发展起来,在这些分支学科中,罪犯劳动改造学是其中一门重要的学科。笔者想就这门学科的产生条件,意义及其研究对象等问题,谈点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有助于这门分支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一、罪犯劳动改造学的概念和产生条件罪犯劳动改造学是以劳动改造机关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劳动改造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劳动改造的理论依据、性质、特点、规律、原则、实施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0.
郭为禄 《法学》2020,(4):3-18
公共卫生领域的法治化水平的提升,最终离不开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律人才来推进。发展公共卫生法学教育具有现实必要性。公共卫生法学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德法兼修,"既懂法学,又懂医学",兼具良好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优秀法学人才。公共卫生法学教育的现状与其担负的使命、与公共卫生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之间形成的落差表明,以明晰、科学的指导思想带动积极、有效的公共卫生法律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已是当务之急。完善公共卫生法学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具有全局性意义,应探索公共卫生法学教育的协调机制,加强学术创新、理念创新,分阶段实现公共卫生法学教育的使命。基于以上设想,必须积极优化公共卫生法学教育的培养方案;构建公共卫生法治科研创新体制机制;与实务部门共同推进产、学、研的全面合作;推进公共卫生法学教育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1.
高校司法鉴定机构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的角度,论述了高校司法鉴定机构主要特征和性质。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优秀的实习基地,是培养科研和社会中高级专业人才的基地;是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资料积累和师生观念转变的源泉;高校司法鉴定机构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为科研提供研究内容,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了高校和司法鉴定的发展,有利于优势学科组成学科群式的集成平台,并促进司法鉴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的完善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的实施,为我国司法鉴定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决定》实施以来,司法鉴定机构增长迅速,其中高校司法鉴定机构增速更居各类司法鉴定机构之首。如今,高校司法鉴定机构已经成为了我国司法鉴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握好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的优势,推动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的完善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司法鉴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难以满足法律职业发展需要。一方面,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弊端;另一方面,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缺少相互对接的制度设计。如何充分发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纽带作用,建立培育和选送优秀法律人才有效新路径,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应根据我国法律硕士培养现状,对司法考试制度进行积极改革,在借鉴国外相关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建立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相互衔接的高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司法考试是律师、法官和检察官的资格考试,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法学院校,司法考试已经成为影响本科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有"应试教育"的趋势,课堂教学慢慢演变成"司法考试培训班",这背离了法学本科阶段的教育宗旨。法学本科阶段的教育宗旨是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应当在后本科阶段进行。因此,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应当尽可能减少司法考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法学教育应当注重法律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法学教育和法律人才素质培养整体状况基本良好,但在一些层面上也存在着应当认真进行检讨和反思的地方。完善法科学生素质培养、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和法律人才选拔机制,需要借鉴历史和国外经验,不断更新法学教育的理念,恰当定位司法考试制度的作用,改善办学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革新教学机制,强化各种基础素质教育和各种技能教育,并逐步完善法律人才选拔机制,提高新时期法律人才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学教育之反思与改革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法学教育正面临发展的十字路口,如何抉择将直接决定中国法学发展的命运,以及中国法制的进程。中国法学教育普遍存在总体定位不清且独立发展程度不够,职业技巧培训不足,优秀教材为数不多,司法伦理教育缺位等问题。法学教育科学化是时代的迫切要求,法学教育的发展需要运用正确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学术自由是法学教育科学化的保障。建设性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调整、改革现行法学课程结构,构建实用型法学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法医学是当前司法鉴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内容广泛,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增加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法医学必然会面临许多新问题,对诉讼证据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鉴于此,在法医学领域应建立起循证的理念,通过循证的方式在法医学以及相关领域内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法医学实务中具体问题的证据,循证不但能够及时解决法医学领域的现行问题,其对于法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也将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综述了循证的基本理论及其在法医学领域的作用,以及循证的途径、方法、证据的评价,并探讨网络环境下法医学循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Trauma and its impact on human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ing in the context of legal systems has been an important topic in judicial education for well over a decade. This brief report reviews key components of this work since approximately 2005, and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2018 ‐ 2019 survey with 250 judicial educators on the topics of trauma education for the judiciary and preferred teaching models. Results suggest that trauma is and will likely remain an important topic in judicial education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Furthe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some common criticisms about current trauma education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curriculum design and delivery, and that there is a general preference for team teaching approaches that include a strong peer‐to‐peer discussion component. Recommend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judicial educators on the topic of trauma are also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法制力度的增强,繁重的司法鉴定与我国目前鉴定体制出现了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迫切需要改革和完善。需要我们从本质上认识和思考司法鉴定的特性和特点,建立一套符合司法鉴定规律的鉴定体系。  相似文献   

20.
The basic function of lega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and create talented legal professionals who will be employed,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 judicial practice sectors. Thus, there is, between the legal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judicial profession, a 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the basic economic principle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of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driv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gal education system and qualified legal professionals. However, this 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 in China, between the legal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judicial profession is currently in disequilibrium and in contradiction itself.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observe and apply the principles of a 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 to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legal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in an attempt to find the most efficient balance between legal education and the judicial prof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