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周作人走过一条曲折而复杂的思想发展道路。研究这个发展过程,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周怍人这位历史文化名人、进而了解近现代中国文化思潮,都是大有裨益的。散文创作是周作人文化成就的最为突出的部分、本文也打算就他几十年散文创作的厉程,来探究他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在周作人在散文创作中,有许多篇什颇有自我解剖的味道,似乎与鲁迅相仿佛,但其实有很大的差别,鲁迅的自我解剖是痛苦的,是一种思想上的脱旧变新过程,往往伴随着思想上的深化与飞跃,而周作人的“自我解剖”多是玩味与自赏,他是一个文化人,必须在诸多难解的矛盾中寻找精神支柱,以求思想上的平衡与满足。这一方面的散文,人们经常提列的如《<泽泻集>序》和《两个鬼》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是鲁迅之弟,周建人之兄。他一生走过了一条曲折而复杂的人生道路。二十年代前后,作为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的周作人,与早期共产党人陈独秀曾有过一段密切的交往。 1 周作人初识陈独秀,是在1917年4月10日,那是他到北京的第10天。周作人经鲁迅等人推荐,应蔡元培之邀,来北京大学任职。他原想到北京大学教希腊文学与英国文学,  相似文献   

3.
谢六逸是中国新文学运动早期的一员大将,与周作人、郭沫若、赵景深、郑振铎等人同为中国儿童文学开山草创之祖,创办了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 被好友茅盾等人称为“贵州督军”。  相似文献   

4.
1939年元旦,周作人在北平八道湾寓所遇刺。 在这次行刺事件中,周作人的车夫张三伤重即死;车夫小方肩背为枪弹平面所穿过;其客人沈启无弹中左肩,住院一个半月;周作人因子弹正巧射在他毛线衫的第3颗钮扣上,仅擦破肚脐左边的皮肤,幸免一死。此后,被吓破了胆的周作人正式担任了伪联,开始了他长达6年之久的汉奸生涯。刺杀周作人的刺客究竟是什么人呢?半个世纪以来众说纷纭,始终未能水落石出,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疑案。 1990年底,《燕京大学三八班入学五十周年纪念刊》上发表了《风萧萧兮易水寒》一文(作者范旭,1938-1940年在燕大政治系读书,现尚健在。)对这件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刺杀案件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和周作人二兄弟联袂走上文坛,其成就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鲁迅和周作人,按其各自在文学上的贡献,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然而这两位亲密无间的兄弟最后却反目成仇,走向决裂,令人叹惋。关于周氏兄弟失和的缘由,值得探究。在周氏三兄弟中,大哥鲁迅在青年时代应当说对周作人情谊最深。他们之间年龄相差只有四岁,自幼一同玩耍嬉戏,在同一所私塾上学,共同经历了家道中落的变故,一同到乡间避难,之后又先后到南京读书,赴日本留学。不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书信不断,互相作诗唱和,赠书寄文,他们一同翻译,一同…  相似文献   

6.
白木  周洁 《党史纵横》2003,(9):10-13
鲁迅家原有兄弟四人,小的早夭,剩下了哥儿仨。鲁迅居长,老二作人,老三建人。周氏三兄弟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他们所走过的不同道路,对世人特别是对他们的读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很高的认识价值。正如郑振铎所说,周作人以其文化方面的业绩,在现代文学史上将同鲁迅一起发出耀眼的光芒。然而,鲁迅与周作人这对“双子星座”,情深意笃四十载,一朝失和,永无修复,晨昏相隔,甚至殃及后代,断绝交通往来,这不能不令人注目。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周作人对日本新村运动的考察和参与,以及回到中国后对新村主义的宣传与推介,表面上看来只是对空想社会主义运动的涉猎与推动,实质上则有着深刻的理论源流和思想成因。可以说,新村主义是周作人相对完整的人道主义文艺观发展的必然归宿。并且,因为倡导新村主义,周作人与当时的思想界及中共早期领导人有过一定范围的接触和论争。  相似文献   

8.
开创现代谈话风散文这一体式,并以自己的创作实绩推倒"美文不能用白话"的权威,是周作人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最大贡献。深入探讨散文艺术规律,并以"个性表现"的理论主张开创了一个"言志"散文流派,则是周作人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大贡献。在现代散文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上,周作人堪称既开风气亦为师。  相似文献   

9.
前 不久 出 版的 《地 狱门 前 :与 李 真 刑 前 对话 实 录》,无疑 是 一 本对 广 大 干 部进 行 反 腐 教 育 的 好 书 。 该 书 作 者 乔 云 华先 生 在 接 受 《 望 东 方 周 刊 》采 访 时 谈 了自己 的许 多 感受 ,发 人深 省。只 是其 中 说道 :“其 实 ,许 多 贪 官 并 不 是 没 有 良 知 ,而是 没 有 被 发 现 ,很 多 贪 官 进 了 监 狱 ,舆 论就 一 边 倒 地 攻 击 和 指 责 , 我 们 应 该 善 于发 现 贪 官 的 良 知 , 如 果 他 周 围 的 人 在 他良 知 苏 醒 时 及 时 劝 说 , 他 也 就 不 会 毁灭 。 ”对 这 一 “劝 说 ”论…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颇有影响的文学家周瘦鹃(1894—1968)。他曾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小说,被认为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同时,周瘦鹃在本世纪初还曾长期负责主编中国最早的报纸一上海《申报》、《新闻报剧文艺副刊,并主编《礼拜六》、《紫罗兰》、《红玫瑰》等期刊。周瘦鹃在从事写作和编辑之余,还待别致力于国艺、花卉和盆景的研究与栽培,是“苏派盆景”的代表性人物。他还曾在3O年代上海举办的5次“中西行花展”中4次夺魁,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呢!周瘦鹃是苏州人,他把自己养花置景的堂屋命名为“爱莲堂”。在这里,…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他的著作、讲话、报告和一些书信中,多次谈到鲁迅及其著作,并对鲁迅在中国革命和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作过很高的评价,他们虽然相知相契,但两位伟人却终生未能相见。早在三十年代,毛泽东曾遗憾地对冯雪峰说:“‘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见过鲁迅。”幸而通过冯雪峰,毛泽东了解了许多鲁迅的情况。由于冯雪峰的特殊身分,使他成为毛泽东与鲁迅之间的忠诚联系者,在这两位伟人之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沟通工作,起到了其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殷翔 《学习月刊》2012,(10):49-50
1936年至1937年.废名在北大中文系开设“现代文艺”课.编写了12章新诗讲义,1944年印为《谈新诗》。1946废名重返北大,续编了讲义四章。《废名讲诗》_将这16章并为“废名讲新诗”。废名在前12章提到了胡适、沈尹默、刘半农、鲁迅、周作人、康白情、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冰心、郭沫若,在续编的四章中提到了卞之琳、林庚、朱英诞、冯至和他本人。有些诗人他没有提,  相似文献   

13.
正鲁迅在尖刻的同时也以幽默著称,而他的祖父也是既善骂又善谑。周作人回忆祖父周介孚,说他身上最突出特点之一就是脾气乖张、极善骂人。骂人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周作人说,上至皇帝老子下至子侄孙儿,都被他骂遍了,他骂起人来,"明示暗喻,备极刻薄,说到愤极处,咬嚼指甲戛戛作响,乃是常有的事情"。周介孚骂人总能一针见血,他骂慈禧是"昏太后",骂光绪是"呆子",骂夫人是"王八蛋"。有时拐了一道弯,则更蕴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以来,在中国以至海外兴起了一次新的重读鲁迅著作的浪潮。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可以说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种群众性的重读热,是在周作人热、胡适热,以及林语堂、徐志摩、梁实秋等现代文学作家热之后出现的。在经历了纷然杂呈的阅读热之后,出现了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迥然不同的重读鲁迅热,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是左右当代中国历史的几个伟人之一。西方有人评论说:在中国成为一个世界政治大国的曲折过程中,几乎没有一个重大角色是周没有扮演过的,而且几乎总是成功地扮演的。西安事变,力挽狂澜;白区斗争,不避艰险;万隆会议,力排干扰;经济建设,运筹帷幄;“文化大革命”,相忍为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岁月里,周恩来不知经历了多少惊涛骇浪,闯过了多少急流险滩。他置身于斗争漩涡的中心,百炼千锤,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品格和魅力。人们  相似文献   

16.
从周作人与李大钊及其家属绵延20余年的真诚友谊中,可以看到曾经做过伪职、当过汉奸的周作人其充满矛盾的人生旅程中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7.
肖雁 《理论学刊》2006,(6):111-112
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中,“德”往往被视为一个伦理范畴,它所具有的形上意蕴乃至最高本体方面的哲学内涵,往往为论者所忽略。就孟子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明确提出“德教”概念并对之进行较为详尽之论证的第一人,他所主张的性天统一的德性论,是道德形上学建构的逻辑前提;他的内外双修  相似文献   

18.
近期以来,时有鲁迅著作重印翻印、走俏书市的报道。有的还大登广告,将重加“包装”的鲁迅杂文与周作人等人的小品、随笔一道,冠以“十大名家”之类名目“推出”,并宣称:并非仅京沪文化重地,即使在灯红酒绿中大嚼“生猛海鲜”的某些南方城市,居然也出现了“鲁迅热”。  相似文献   

19.
吴丽娟 《世纪桥》2010,(9):37-38
旅游地即旅游目的地,其广告是旅游广告中最具有传播意义和应用意义的广告。因为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性,故旅游广告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与传播,它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文化发展、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经济状况。本文从旅游地广告词入手,在地域文化意蕴、景观文化意蕴、旅游者审美意蕴三个方面做了探讨。其主旨是提高旅游地广告的文化品味,挖掘旅游地广告的文化意蕴,让旅游地广告穿透旅游者的心灵而传达积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张雪梅 《求实》2006,(Z2):295-296
梧桐在唐代诗人们情感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据粗略统计,唐代共有近230位诗人的660多篇诗作与梧桐有关。与唐前相比,不仅在数量上明显增加,而且意蕴也丰富深广了。在文化意蕴方面,“梧桐”意象既有让人祈羡敬仰的神奇色彩,也有让人黯然销魂的清冷色调。前者在唐人笔下得以很好的继承并有所发展,后者从唐代开始渐渐进入诗人的审美视野之内。本文着重从文化角度即凤栖梧神话,桐琴文化,秋日梧桐三个层面来分析唐诗对唐前梧桐意蕴的继承与创新,以此见出唐诗人深厚的梧桐情结。一、“凤栖梧”神话意象凤凰是自然界神异与高洁的灵鸟,先秦典籍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