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安廷 《前进》2016,(1):54-56
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晋中市着力推进"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将文化元素与旅游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文化产业找到了新市场、获得了新发展,而且为旅游业增加了新内涵,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晋中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推动我省各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一、基本情况晋中是晋商故里、革命老区,境内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晋中市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名市、  相似文献   

2.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满足消费者需求、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文旅融合"应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调研背景我国是文化和旅游资源大国。如何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入融合,在互动共赢中将两者资源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是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文化强国面临的新课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对准确认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一、在旅游规划制定上要树立战略意识。一是确立大规划的理念,自觉站在全市旅游经济总体框架中思考本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秦淮历史久远,是金陵古老文明的摇篮,集中了南京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俗文化的精华。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秦淮风光带被评为"全国旅游胜地40佳",荣获首批全国4A级风景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和优势。但要把这种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把旅游名区变为旅游强区,必须正确把握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导向和走势。要主动把本区旅游发展规  相似文献   

5.
正当代社会发展条件下,文旅融合成为时代的大趋势。文化介入旅游,旅游成为文化的结构部分,在发展过程中相得益彰。文化的渗透性、跨界性和无限创新能力放大了旅游产业本身,使得文旅融合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强可持续的引导机制,具有文化的灵魂和主张,也能够实现旅游资本的场域和力量。旅以载文,文以富旅。不负"诗和远方"的文旅融合不仅是大势所趋,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宣恩县立足伍家台贡茶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坚持以旅游的理念发展产业,以景区的标准建设产业园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突破伍家台以茶和景为核心的单一发展模式,就必须推进"现代农业+地域文化+旅游业"多产融合,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本调研组通过走访茶农,调研民宿现状,借鉴杭州市特色小镇的创新发展理念与经典做法,提出以"茶居"为旅游主题的发展理念,以"茶居+"的产业模式,融合贡茶产业、传统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打造"茶居"特色小镇,进一步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打造旅游发展"新引擎"。  相似文献   

7.
《松州》2015,(5)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发展的需要,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用文化带动旅游发展是必由之路。针对赤峰市实际而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文化与旅游更好的有效融合,对促进赤峰市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自身转变发展方式均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山西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银珍 《前进》2010,(3):45-46
<正>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日前,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实施意见》,山西省委九届十次全会把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转型发展的一项战略支点。这一部署赋予旅游和文化部门新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本文就如何促进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杨艳华 《人民论坛》2012,(36):102-103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旅游为载体,将文化与旅游相融合,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将文化搭上旅游的载体,又充分发挥了文化资源的独特作用。河南省旅游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只有充分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才能实现旅游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传承》2015,(10)
休闲文化乡村旅游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农业与休闲游憩相结合的产业。发展休闲文化乡村旅游是当前国内外推动三农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忠良屯拥有发展这一产业的优势,在忠良屯发展休闲文化乡村旅游很有必要且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1.
作为“恐龙之乡”的禄丰县,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条件。但如何充分发挥和挖掘文化这一特殊的资源优势,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业就是一种最好的传载形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外在价值的体现,如何配置、挖掘、整合和有效利用旅游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与旅游联姻,培育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对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文化与旅游联姻对县域经济发展有强劲的推动作用文化产业是一个带动性很强的“健康产业”,相对于矿产…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是农村发展第三产业和繁荣乡村文化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文化创意产业融入乡村旅游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应进一步强化工作创新,完善配套措施,推进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3.
<正>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指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城景深度融合,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完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是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美丽乡村,增加农民收入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重庆市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积极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的融合,打造了一大批农旅融合发展的产业项目和乡  相似文献   

14.
<正>文化的本质是"无中生有",文化和旅游结合在一起构成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以文化为主,并用旅游的方式来展现文化元素。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既能利用旅游壮大文化产业,也能强化旅游中的文化体验和产业属性。在实践中,文化与旅游两个产业的重合度越来越高,文化产业领域越来越常见的一个词就是"文旅",文化与旅游正成为同一个产业。根据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成立了文化和旅游部,这在国家行政管理模式上肯定  相似文献   

15.
曾伏虎 《小康》2013,(1):78
盘活区域经济,举休闲旅游之力推动城市升级,已经成为诸多地方政府谋求发展的"快捷方式",但这种"快捷方式"正逐步演变成一种"快餐方式",套路化的模式已经无法给本土休闲旅游资源带来有力支撑。正因此,休闲旅游城市需要打造城市品牌城市品牌需要优质休闲旅游项目的支撑;企业寻求合作、城市运营需要发展契机——休闲旅游经济已经进入产业融合时代。现在的城市旅游,很多都是由政府打造,可因为接待能力等条件限制,在十一期间,很多地方的旅游资源遭到质疑,游客的满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建德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挥生态资源和农业产业优势,将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融合,形成了农业转型、农民增收的新型业态———"果蔬乐园",并得到省委书记夏宝龙同志的充分肯定,被称为是"一产+二产+三产"的"六次产业"。2015年,全市"果蔬乐园"  相似文献   

17.
《前进》2019,(4)
正沁源县是文化旅游资源大县,也是连续20年的全国文化先进县。近年来,沁源围绕"文化+旅游"做文章,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体制改革,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走出一条"兴文、尚旅"发展路径,沁源也由此成为讲好山西故事、传播好山西声音、塑造好山西形象一张重要的"文化旅游牌"。兴文提升绿色发展品位沁源县把振兴县域文化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战略重点,以传承弘扬、挖掘巩固全县的特色文化为重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很多地方正是通过独特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等形成了独特的旅游现象,从而进一步深化为该地区独特的旅游文化。可以说,文化与旅游先天就具备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一、文旅融合发展体现了文化与旅游的新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以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为契机,将农村环境和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经济的优势,让改善环境与发展经济相得益彰实现良性互动,这是我区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另一条重要经验。全区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把开展生态乡村活动与建设新农村、发展新产业深度融合起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等同步建设。如依托广西秀美山河及多元民族文化,把特色旅游产业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既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在带领农民种植果树和盆栽绿化村屯过程中,把果树种植和盆景栽培发展成致富增收的绿色产业;通过把畜禽粪便应用于农  相似文献   

20.
"农家乐"是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旅游模式,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民俗农家乐",对提高少数民族旅游经济,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我们必须将其与人文资源和自然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得以长久而稳固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