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凯 《法制与社会》2012,(4):270-271
《国家赔偿法》生效以来,总是由于其规定“赔偿门槛高、赔偿程序难、赔偿标准低、赔偿范围窄”被人们戏谑的称为“国家不赔法”.2010年4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最终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决定》,自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比旧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存在的.本文将对修订后的《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所谓“错拘不赔”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分析,以揭示其在该法中的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2.
《法治与社会》2005,(6):7-7
一些司法机关在面临国家赔偿案件时.考虑自身社会形象.不愿主动赔偿;除赔偿义务机关自身原因外,国家赔偿法本身也有缺陷。如赔偿范围狭窄.赔偿程序不尽合理.尤其是赔偿标准偏低等……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王某于1966年4月3日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在服刑期间提出申诉,被改判有期徒刑10年,并于1981年3月21日被释放。2001年3月13日经再审被宣告无罪。  相似文献   

4.
乔惠 《天津检察》2008,(2):47-47
存疑案件是指立案后,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能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而作撤案、存疑不诉或宣告无罪处理的案件。由于《国家赔偿法》的制定和实施早于《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对逮捕后作存疑处理的案件是否应当给予赔偿,《国家赔偿法》没有明确的规定。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存疑案件的当事人具有犯罪嫌疑,有证据证明其有罪,只是因已有的证据尚达不到定罪的要求而推定当事人无罪,因此不存在刑事赔偿问题。第二种观点认为,对于存疑案件,应视案件具体情况来决定赔与不赔,不能一概都赔,也不能一概都不赔。对于采取强制措施时,不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条件的,应予赔偿:而对于采取强制措施时,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条件的,则应不予赔偿。第三种观点认为,既然不能认定当事人有罪,那么对存疑案件都应当给予赔偿。  相似文献   

5.
丁梅 《行政与法》2007,(10):94-96
在我国,制定国家赔偿法是落实宪法的需要,有助于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助于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与履行职责。国家赔偿程序是进行国家赔偿活动所经历的一个过程,是赔偿请求人依法实现取得国家赔偿权利的途径、手段和保障,也是有关国家机关办理国家赔偿事务的规程,对有关国家机关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国家赔偿法》包括实体与程序的规定,仅有实体不能反映国家赔偿的正当性,赔偿程序在整个赔偿制度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行政赔偿程序和司法赔偿程序的缺陷及如何完善几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国家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宪法的基本要求,从公平正义的原则出发,从保护相对人利益的角度考虑,完善国家赔偿中的精神赔偿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在本文中,笔者在分析我国国家赔偿中精神赔偿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相关法律制度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完善我国国家赔偿中的精神赔偿的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7.
王新 《中外法学》1995,(1):64-65
<正> 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制定和颁布为解决国家损害事实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如果不切实实施此法,它也不过是一纸空文,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对它的实施,切实使其运作起来,使其由静态转化为动态。在我国现实情况下,这部国家赔偿法的运作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主要体现在: 1.法律基础 纵观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部规定国家赔偿责任的基本法是在宪法、民法、行政诉讼法和其他许多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的基础上成熟、发展起来的。早在1954年宪法中,就明确规定:“由于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1982年宪法对此重新作了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这条规定是制定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宪法依据。随后,《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土地法》、  相似文献   

8.
张玉娟 《中国审判》2011,(12):20-20
“故意作虚伪供述”是指为欺骗、误导司法机关,或有意替他人承担刑事责任而主动作与事实不符的供述。伪供是出于主观故意,是伪供者的真实意愿,其目的是使自己受到追究,而不是减免责任。  相似文献   

9.
《国家赔偿法》的修改势在必行 ,其中 ,国家赔偿范围的拓展是修改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应增加适当的立法赔偿、军事赔偿、公共工程损害赔偿及精神损害赔偿外 ,本文着重论述了对现今的行政赔偿、刑事赔偿范围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杨立新 《中国审判》2013,(12):23-23
研究侵权赔偿责任与国家赔偿责任的交叉,应当研究侵权责任法与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关系。研究侵权赔偿责任与国家赔偿责任的分野,就是要研究国家赔偿责任与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用人单位责任之间的界限。在民法通则有关侵权责任规定的环境下,有关国家机关包括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承担的赔偿责任,都概括在该法第一百二十一条的范围之内,统一适用该条规定确定赔偿责任。在国家赔偿法公布实施之后。  相似文献   

11.
王太高 《检察风云》2008,(22):24-25
1994年5月12日颁布、1995年1月1日实施的国家赔偿法,是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史上继行政诉讼法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它第一次以专门法的形式规定国家同个人一样,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这意味着国家在向公民兑现宪法基本权利的同时,也使得我国国家责任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备.然而从国家赔偿法的实施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一条还是立法本身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12.
新国家赔偿法规定了检察机关的监督权,改变了旧国家赔偿法无监督机关的局面,但新国家赔偿法仍未能全面确定检察机关时国家赔偿进行监督的地位,对检察机关如何行使监督权规定仍笼统、单薄。本文即对新国家赔偿规定的不足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试论国家赔偿法的修改及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贵才 《行政与法》2006,(10):66-68
我国《国家赔偿法》实施十余年来,尽管在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监督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有关方面及人员对其认识的欠缺和重视得不够,以及立法本身的不足等原因,导致该法的实施不尽理想,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与立法当初的预测相差较远,已严重影响了国家依法行政的进程和国民对其关注程度。因此,在现阶段进一步加强国家赔偿立法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促成《国家赔偿法》的尽快修改和完善已属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陈俊  张凡 《行政法制》2004,(2):28-30,36
在国家赔偿法律制度中,对赔偿责任的认定,是直接关系到相对人权利受保护程度的重要内容。而行政机关是否存在责任,责任有多大,关键是判断行政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国家赔偿责任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是国家赔偿的责任主体对损害结果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是实现国家赔偿责任的基础。现  相似文献   

15.
随着服务行政与给付行政时代的到来,国家设置公物以达到执行生存照顾的任务。同时公物的设置与管理存在瑕疵会导致公物的使用者、参加者或者第三人的人身、生命、财产受到损害,这种致害赔偿应属于国家赔偿的范畴。针对不同的受害者应采取不同的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16.
浅析国家赔偿的“两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莉 《行政与法》2003,(4):29-31
国家赔偿法在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着重从国家赔偿受理难、执行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一、45年磨一剑:国家赔偿制度探索的峥嵘岁月记得八年前笔者刚到赔偿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谈到我国国家赔偿的历史时,一位资深法官告知: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损坏东西要赔就是国家赔偿。若从那时算起,我国国家  相似文献   

18.
本刊 《法律与生活》2009,(14):11-11
步履艰难的现行法 1994年5月12日,《国家赔偿法》经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出台,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当时,《国家赔偿法》被寄予很高希望,一出台即被誉为“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它使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及司法机关不法侵害的公民、法人,能够获得国家赔偿,成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浅议国家赔偿的范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过程中的重大进步。但由于我国的国家赔偿制度建设起步比较晚,受历史传统观念习惯及立法体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国家赔偿法》已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例如赔偿范围窄等,由于立法本身存在严重缺陷,妨碍了国家赔偿制度功能的发挥。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国《国家赔偿法》在赔偿范围规定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国家赔偿范围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杨某为服装个体经营户,1997年5月的一天,他收到一封恐吓信.要其在10日之内将装有人民币1万元的信封放在某处,否则就要烧毁他的服装店。杨某当即向Y区公安局所属的市场派出所报案,请求予以保护。负责接待的派出所工作人员不以为然。以为是有人在开玩笑,告诉杨某:“放心吧,不会有问题的。”杨某无奈,只得返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