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生态危机的积极应对,是生态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生态伦理的科学概括。人类必须“自为”地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实现统一,这种统一是以人为本的,是全面的,是协调的,是可持续的,核心是强调公平,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意蕴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生态伦理观照的核心问题。"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作为生态伦理视角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认知,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性追求,同时也是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中国方案。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生态伦理,从更具基始性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和大力提升生态伦理的理论力量与实践力量,积极应对我国生态伦理当前存在的"遗忘""虚无""缺位""乏力"等问题,跳出西方"资本逻辑"窠臼,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构建符合中国实际、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生态伦理,不断增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命力与震撼力。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锋 《理论导刊》2006,(10):32-34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应全面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自然对人的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4.
许红梅 《学理论》2011,(11):242-243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而消费主义在中国特别是大学校园的影响正日益扩大。立足于当今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的现实,讨论了消费主义在大学校园的表现,消费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如何消除消费主义影响,加强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生态审美观是随着人类自身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改变的。在史前时代,人类被动地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关系,其生态审美观是朦胧的;在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是一种有限的利用、改造并破坏的关系,其生态审美观是朴素的;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是一种无以复加的利用、改造并破坏的关系,其生态审美观呈现出无视生态的绝对理念倾向;在现代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其生态审美观符合生态整体发展的要求,具有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诉求是正视发展实践的异化问题、反思传统发展观的伦理缺失的必然结果,而科学发展观蕴涵的伦理精神则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它能够始终给予发展伦理审视,保证发展的科学方向,实现人类幸福生活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旨在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达成和谐共荣的生态局面.生态伦理学的兴发与前者有着共同的愿景,意在从伦理的视角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寻找道德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伦理向度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的承担者是不断觉悟的人,生态伦理的关怀对象是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多种生命形态,人需要时时提醒自己莫把"能为"当"应为",以整体性的眼光关照自然,在美好的生态环境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蒋平安 《团结》2013,(6):34-36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今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了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没、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9.
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各种关系,其中首要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思想脉络上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内容构建上是相互包容和汇流的关系;在相互作用上是互为前提和互为条件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更扎实、更全面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十六大报告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 ,是一个认识上的新发展。其中 ,高度重视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以可持续发展对接生态社会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生态社会主义在当代西方诸多生态主义流派中独树一帜,它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武器,认为自然生态问题实质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态”问题或矛盾的外化,只有彻底废除资本主义才能使其得到真正解决,并对社会变革的现实途径和策略,以及未来社会主义的模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究。生态社会主义在其不长的历史发展中,虽然其理论形态未免仍很粗糙,但对人类永续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却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校办公室担负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参谋助手等重要职责,因此必须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办公室的高度强化自身工作, 注重思想建设,更新管理理念,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办公室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为实现高校的职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代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类在谋求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没能正确地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问题而导致的。因此,人类需要创建一种新的文明方式,即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内动力是生态伦理制约。  相似文献   

14.
《求知》2009,(8):37-38
蓟县古称无终、渔阳、蓟州,历史文化古迹众多,旅游景点丰富。有“京津后花园”的美誉。如今,“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一路一景,步移景异”的渔阳古城,更是成为了众多中外游客游览观光和有识之士创业和定居的理想之地。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有关发展的一切问题最终都归结为人。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在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前提下,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必须将社会和谐理念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之中,特别是贯穿于社会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6.
乔树江 《学理论》2008,(9):9-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按照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清醒地认识到双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第二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有着明显的不协调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农民的实际想法还有一定的差距;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社会治安等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为了统筹解决这些问题,双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抢抓机遇、乘势发展,坚持立足优势、加快发展,坚持关注民生、和谐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的最新思路,努力实现双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17.
张萤 《学理论》2011,(20):31-32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博大精深,物我为一的整体观念、知止知足的开发原则、热爱自然的伦理情趣,这些都显现出道家生态伦理所特有的东方神韵。道使生态系统趋向平衡,当今世界提倡低碳经济建设,以道家生态伦理指导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有助于我们掌握低碳经济建设的原则,把握低碳经济建设契机,推动其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综合学界的研究成果,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应从时间和要素两个角度的结合上来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从时间意义看,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更进步的新文明,是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前后相继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形态。从要素角度看,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取  相似文献   

19.
乔树江 《学理论》2009,(21):4-5
近年来,双城市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意识,突出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作用,在深刻剖析市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和领导方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省市委的战略部署与双城实际结合起来,研究确立了以主题牵动战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并在实践中强力推进,有力地提升了县域实力,增强了县域活力,打造了县域竞争力,使经济社会全面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20.
祁飞飞 《学理论》2013,(12):187-188
生态环境问题关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而在各方面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带来的不仅是一场生态危机,更是一次伦理危机。通过对《古兰经》中的生态伦理理论的梳理,挖掘其生态伦理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新疆实际,论述了《古兰经》中生态伦理思想对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