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从西方化到本土化再到第三条道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上 ,激进派的“彻底重建论”以反传统继承传统 ,主张用这种偏激的方式进行文化批判和文化重构 ,李泽厚的“西体中用”论是其突出代表。从理论特征来看 ,这派文化主张是典型的“用激进方式求渐进改良”的近现代文化变革思想的当代版本 ,因此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责难 ,未成为当代文化话语的主流。在中国大陆虽然还没有人自称“新儒家” ,但是 ,文革“批孔批儒”引起的逆反心理已使孔子和儒家的地位日益上升 ,在思想感情、理论观点上与现代“新儒家”文化主…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显明的经世特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为中国人所接受并使之中国化绝非偶然,这必须做到两个契合:一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特征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契合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浙东学派的经世之学和浙江区域文化中的务实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入世--经世"是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由黄宗羲开创的浙东学派,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经世致用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思想成果.随着明清之际浙东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兴起,黄宗羲等浙东学派的学人,立足新的现实,他们以市民社会的生活规则,而不是以宗法社会的生活规则,对儒家的传统的经世思想作了重大革新,形成了全新的经世观念,提出了切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公私观、经济观、富民观、义利观.由于切合发展商品经济的社会要求,这些观念300多年来成了工商意识发达的浙江人的文化自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传承,强调个性、能力、功利、公私兼顾、务实创新成为浙江人文精神的特质.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这种经世务实的人文精神在浙江区域文化中得到新的发扬,发展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浙江精神".  相似文献   

4.
传统中国乃伦理社会,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德”、“札”遂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石。“德”、“礼”不仅是法律制定和执行的依据,而且法律的内容也大多关乎“德”、“礼”。“德”、“礼”的这种主导地位,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一定的阶段性。这种“德”、“礼”主导下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仍然从正反两个方面发挥着其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仍然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和文化思潮,“儒家资本主义”则是一种社会政治方面的主张。近现代新儒家提倡“融汇西方新潮、挺立自家传统”,他们批评了西方文化“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不平衡”,强调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平衡发展。现代新儒家主张从儒家传统的“内圣之学”开出科学和民主的“新外王”,从而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但他们认为儒家的“内圣之学”是千古不易的“恒理”,人们对其只要继承,无需超越。在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上,我们可以从现代新儒学中获取有益的借鉴和理论思维的教训。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和正统的儒家文化虽然具有明显的道德性特征,但是,无论从儒家思想的内部分歧、儒家理想现实化的过程中,还是从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的差别中都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性与实用性是相统一的,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兼具"价值理性""工具理性",蕴含着独特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曾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今日留给人们的仍是宝贵的财富,深刻的启示。本义拟就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服务。一、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法律文化。以宗族为水位。以伦理为核心。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征。其表现是:1.礼大于法。众所周知,从西汉起儒家的法律思想被奉为正统,而儒家的法律思想就是以”礼”为核心,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宗旨,重礼而轻法。尽管苟子主张“重法”、“隆礼”、贾谊、董…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形成的“学以致用”的经世哲学与“变通趣时”的思辨方式,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与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发现了它的有些具体内容并不是完全适合于中国的,于是开始用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与思维方式,考虑将其“变通”,推进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资源十分的丰富,从传统文化的源头分析,“学以致用”的经世哲学与“变通趣时”的思辨方式,是其最深厚的学理资源与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自从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经1958年新儒家在香港发表《为中国传统文化告世界人士的宣言》,直至八十年代末《河殇》中提出黄色、蓝色文化问题,在这漫长的时间中,不同的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作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争论至今仍以不同方式在继续着。最近,据说有人建议要“拆迁”南郊的全祖望墓,使我陷入于沉思,想以宁波传统文化为例,并结合自己的感受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与变革问题是当今思想理论界的热门话题。收入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传统与变革丛书》中,由林毓生著、穆善培泽的《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一书,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涉猎。据编者所称,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这  相似文献   

11.
于安龙 《探索》2024,(1):13-26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和鲜明的实践特质。从其理论魂脉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从其理论根脉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哺育滋养,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弘扬,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党的百年历史发展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承继,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拓展与文化发展战略的递升。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蕴含和体现着“危”与“机”统筹把握、“体”与“用”有机贯通、“党”与“群”协同联动、“一”与“多”兼顾并举、“中”与“外”交流互鉴的实践特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文化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要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形成的政治文化的传统。其中,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的政治文化一直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以主体,至今仍有深厚的影响。其主要内容是“大一统”的政治思维模式,“均平、求同”的政治意识,“大同、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对中国的文化和民族心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成为维护封建集团利益、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法宝,具有合理与非合理、先进与落后的两面性。我们应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随着物质的日益丰富也导致了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抬头,出现了不少大案要案。这些案件中的…  相似文献   

14.
林伟 《唯实》1999,(10)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它之所以能够在汉武帝的支持下,“罢黜”百家学术思想,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独尊”,除了汉代的政治原因以外,儒家学说本身有着其他学派无可替代的优势是更重要的原因.在经历了对“焚书坑儒”悲剧的反思之后,尤其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体系的重构,使儒家学说更具有“吐故纳新”的强大生命力.本文试图梳理从孔子到董仲舒学术思想自身的发展轨迹,探讨儒家学说能够获得“独尊”地位的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15.
《前线》2017,(12)
儒家哲学是中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儒家哲学及其所代表的儒学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儒家哲学中,道德哲学又是其本质特征和核心。儒家道德哲学中存在两条道德发展路径:一是以重视血缘亲情为特征的由"孝"而"仁"的内在发展路径;二是以重视外在制度建构为特征的由"礼、法"而"仁"的外在发展路径。这两条道德发展路径对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心怀振兴中华的热愿,通过深入开掘儒家文化资源,重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为近代中国开出一条超越西方的现代化新路。在他看来,文化是一个国家强弱与否的本原。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其根源在于文化的失调。早熟的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在价值方面超过西方文化,但是在征服外物、应对国际竞争等方面却是不及西方文化。尽管如此,复兴中华民族却是既不能也无法走西方化的路子,只能从中国的文化传统出发,兴发儒家学说的真意,重建民族文化。总体来看,梁漱溟的文化民族主义主张具有明显的文化决定论倾向、儒家中心主义倾向、中体西用倾向和天下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思想 ,构成了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主题 ,这一主题的具体表现就是儒家传统“德治”思想。一儒家传统“德治”思想 ,是儒家法律思想最高原则的体现。儒家所强调的“德治” ,其基本含义是“以德治理” ;其根本出发点是对人的尊重 ,对人性的信赖 ;其基本用心是力图以每个人的内在道德融合彼此间的关系 ,实现人伦社会的和谐 ,从而达到国家的治理和稳定。儒家一向重视人伦关系的和谐 ,崇尚人伦和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论语》中 ,孔子反复讲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人伦关系 ,要求做到“臣…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中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乃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关键所在。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例,五四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从中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观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中国传统革命思想接引阶级斗争学说,从儒家的大同理想通向科学社会主义,从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庸之道和实用理性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性精神,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社会形成了互动、融合、共进的双向逻辑关系,这就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由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和历史性借鉴。  相似文献   

19.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现代企业管理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传统的儒家“人本”思想是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将儒家人本思想的精华与现代管理意识结合起来,建设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来 《新视野》2005,(3):62-64
从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长盛不衰、源远流长的特征,着重分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崇德尚义”、“群体优先”等传统文化的优秀方面,认为在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中,挖掘和弘扬在历史上具有促进作用、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民族精神,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