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语     
不下基层是官僚主义,下基层不解决问题是形式主义。调查研究要改进方法、提高质量,提倡微服私访、明察暗访,努力掌握实情,掌握第一手材料。坚持求真务实、不搞虚报浮夸的假政绩,不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  相似文献   

2.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虚报浮夸和形式主义十分严重,在群众中影响很坏。这个问题中央多次指出,但某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屡禁不止,一些人还在乐此不疲,这个现象很值得深思。形式主义表现不同,究其根源,一是思想路线发生偏差,二是个人主义作怪。热衷于搞形式主义的人,往往不顾主客观条件,不研究事物的规律,只是注重表面,注重形式,注重印象,“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更怕别人看不到”。这种行为的背后,大都带有很强的私心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取得上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的“好感”,给自己制造一点“政绩”,提高身价,目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在今年春天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政风建设时也重申: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虚报浮夸,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耐人寻味的是,总书记和总理为什么一再强调反对形式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与一些基层单位领导干部千方百计往政绩里“注水”,搞虚报浮夸,以获得上级领导部门赏识不同的是,笔者发现,当前基层少数领导干部对本单位和地区所取得的工作成绩,不但不让新闻单位宣传报道,而且在向上级领导机关汇报工作时留有余地,想方设法给政绩“缩水”。实事求是地向上级领导部门汇报工作成绩,客观全面地向上级领导部门介绍基层的情况,是基层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职责。为使自己得到升迁,往政绩里“注水”,是欺骗组织行为;同样,给政绩“缩水”,也是一种欺骗组织行为。不论是虚报政绩,还是隐瞒政绩,都不利于上级领导部门全…  相似文献   

5.
与一些领导干部千方百计地往政绩里“注水”,搞虚报浮夸,以获得上级领导部门赏识的做法不同的是,当前基层少数领导干部,在向上级领导机关汇报工作时留有余地,想方设法地给政绩“缩水”。 虚报或隐瞒政绩,都不利于上级领导部门全面、准确地掌握基层情况,势必造成判断和决策失误,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危害。 如今,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这种给政绩“缩水”的怪现象,就是因为这样做,能够得到种种“好处”。“好处”之一是上级在下达任务时可以少一些。现实中,一些上级领导部门在给下面布置任务、确定指标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鞭打快牛…  相似文献   

6.
“实事求是”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理论的精华,更是我们各级党的干部看问题、办事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的具体体现。越过数千年中国文明,近观我党建设的数十年历史,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坏风气曾给过我们多么沉痛的教训。历史一次次告诫我们: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违反,否则就必然要受到惩罚。那一个“虚”字,不是曾让我们惊异地发现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巨大差距吗?那股“务虚”的不良作风,不是让我们党深深痛惜党和群众之间的越来越远的距离吗?在满怀激情、迫切地要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的今天,让我们抚着“虚”字留下的伤痛,放弃自欺欺人的愚蠢,拿出更多的勇气,实事求是地办好每一件事情。河南省社旗县在公布政绩时就是从一二三这些统计数字入手,挤压“水分”,大胆地告别过去的浮夸作风,在全省引起了很大反响,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赞誉。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要大力加强政风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虚报浮夸 ,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减少会议和文件 ,改进会风和文风。以改革和制度建设为重点 ,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努力建设一支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政风即政府机关的作风 ,具体表现为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等。它是政府本质和宗旨的体现 ,也是人民…  相似文献   

8.
“凭政绩用干部”无疑是一种正确的用人导向。但现在我们的干部像谷文昌、吴金印那样在一个地方一干就是几十年、政绩很容易看得到的情况少而又少。因此,“凭政绩用干部”无疑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现在,不少地方对干部的政绩是一年一考核。笔者以为这种考核办法容易造成一些干部急功近利,为刻意追求政绩,就上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短、平、快”项目,上一些“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甚至虚报浮夸,玩数字游戏,很少有像谷文昌、吴金印等同志那样,只想为百姓多造福,根本不以个人进退为意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少数干部创政绩不计成本。不…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近年来,虚报浮夸、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的不正之风在一些地区和一些部门中滋长起来,统计数据所反映的情况,与该地区部门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准确的统计信息是各级领导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在统计数字上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做法势必会造成局部地区统计数据失实,影响各级领导机关的正确、科学决策。如职工纯收入数字拔高后,上交利润就“水涨船高”跟着往上长,这一来无形中加重了农工的负担。为此,笔者建议,对统计数字“返销”回统计的原单位公布上墙,让群众监督,对群众有异议的数字,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员调查核实,对有虚报数…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的50年代末,虚报数字成为政治上的一种无奈和需要。许多年以后,又出现了这样的民谣:“一级哄一级,一直哄到顶,上下都做假,假作真时真亦假。”民谣有些夸张极端,但也确实反映了假政绩现象的严重性,虚假的政绩造就了一批批急于攀升的官僚,一味地搞假政绩,也许官就能升得快。1999年底财政部查了100家国有企业,竟有81家虚列资产37亿,89家虚报利润27亿。会计造假,实有其难言之隐,那些数字是被“批准”过的,有人要靠它升官,因为凭造假得来的“政绩”,正是他们升官发财的“资本”。有一个“层层加水”的对…  相似文献   

11.
政绩是官员在职期间办事的成绩,它是素质的一种很自然的体现形式,是上级领导和机关考察部属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政绩并不都是像1+1=2那样简单和显而易见的,政绩不一定就是“真绩”。要真正看清政绩,也需要火眼金睛和一套识别真伪的硬功夫。看清“真绩”要有较强的甄别能力,不被浮夸虚报蒙住眼、塞住耳,铲除“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痼疾。许多政绩是靠听汇报得来的。有的干部汇报时头头是道,左一  相似文献   

12.
政绩是领导干部德才素质的综合体现。全面准确地考察领导干部,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政绩,对于合理使用干部是非常重要的。认真研究考察干部政绩,真正做到看政绩用干部,是干部考察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政绩有虚与实的区别,比如,有的领导干部为了“突出”政绩,不惜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而有的干部坚持实事求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有“水份”的政绩和实实在在的政绩摆在一起,前者可能更让人一时眩目。另外,政绩还有显与潜的区别。由于工作岗位、职责、性质的不同,有的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实施了很多有形的建设项目,人们一看  相似文献   

13.
高振庆 《党建》2005,(11):21-22
掌握重点:求真务实,就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在实际工作中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反对虚报浮夸,反对掩盖问题;开拓创新,就要有敢为人先,勇破陈规,求新求异,不断进取的精神,注重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树立好的精神状态,善于吸取和总结群众的创新成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党的优良作风,是一种可贵的精神状态,也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坚持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虚报浮夸求真务实,就是要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如果说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那么求真务实就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基础。只有坚持…  相似文献   

14.
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德才标准,重点看政绩。如同考试是教育学生的“指挥棒”一样,政绩考核也能起到影响干部行为的“指挥棒”作用。面对新世纪组织工作的任务,如何寻找和挥动新的“指挥棒”,对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显得十分重要。一个时期以来,有的干部不择手段地虚报浮夸,搞虚假政绩,出现了“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不正常现象,群众对此非常反感。联想起大跃进时的浮夸风,这样的教训太沉重了。究其原因,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追名逐利,欺上瞒下,上报的情况和数字都有很大水份,…  相似文献   

15.
一是文山会海,空话连篇。有的党员干部习惯于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结果会议越开越滥,文件越发越多,实际问题却一个也解决不了。二是贪图虚名,好大喜功。一些领导干部在考虑问题、安排工作时,不是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而是刻意树立“个人形象”,打造“政绩工程”,制造“轰动效应”,急功近利,不顾长远。三是弄虚作假,阳奉阴违。搞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搞虚报浮夸的假政绩,搞劳民伤财的达标活动,欺下瞒上,报喜不报忧。四是花拳绣腿,得过且过。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去上班就是工作了,而置当前急需解决的种种问题、矛盾于一边。  相似文献   

16.
《北京支部生活》2010,(4):62-62
<正>近些年,一些地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不正之风盛行。宣传政绩搞假大空,出现问题和事故层层隐瞒,这实质是官本位思想、名利思想在作祟。我们平时所说的"形象工程"是指脱离实际,不顾人民群众需要,只做表面文章的事,目的是哗众取宠。所谓"政绩工程",是指不顾发  相似文献   

17.
报载,自1993年以来,湖北省竹溪县一直坚持开展“政绩打假”,给弄虚作假捞政绩者亮“红灯”,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名干部因搞假政绩分别受到降职、免职、撤职、开除等处分。时下,一些干部之所以胆大妄为、乐此不疲地造假政绩,究其原因是一些地方在政绩考核中,简单地把政绩与少数几个数据和指标划等号,至于数字和指标背后的实际成效则丢在一边,无人问津,这就给一些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人以可乘之机。同时,即使在考核中发现了一些干部搞假政绩,也是批语教育一下了事,而那些搞假政绩而又没有被揭穿的干部,则蒙混过关得到提拔重…  相似文献   

18.
“批评”何以成新闻□殷国安报纸上曾经连续报道过关于批评方面的新闻,一是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在省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会议上,严厉批评一些地方在工程建设上耍“花架子”,搞形式主义的浮夸作风。二是辽宁省省长闻世震在一次千人干部大会上,点名批评了省内有关部门在发...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在我国曾一度兴风作浪的虚报浮夸风又“死灰复燃”,这个问题在某些地方已相当严重。一些人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某种政治或经济利益,说假话、办假事、报假产值、造假效益、列假政绩等等弄虚作假、争名夺利的行为,给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和影响。一、当前虚报浮夸的几种现象1、竭泽而渔式。这种形式实际上是企业资金使用上的短期行为。从帐务上表现为:预提费用增加,资金的补充和有效投资不足。不少企业少提或不提折旧和大修理基金,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少数领导干部中,流行着一种“浮夸风”,且大有蔓延之势,其主要表现有:一是拔苗助长。部分领导干部为了显示政绩,表现自我,求得职务升迁,在制定当地经济发展规划时,随意超前,使本来要五年才能达到的目标,硬性规定三年完成;胡编乱造,虚报产值,从而造成提前完成任务的假相;有的领导干部还示意基层干部虚报数字,根据领导需要,随意提高诸如人均纯收入等类指标的数值。天长日久,势必“苗枯根坏”,其危害可想而知。二是瞒天过海。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或报送信息时,只栽花不栽刺,只报喜不报忧,看到成绩夸大说,遇到问题绕道走,极少将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