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社会上冠以尊重的提法很多,诸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等等,还有人提出要上级行文提倡尊重党政干部,尊重工农群众。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尊重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呢? 尊重,从字面上讲,是尊敬和重视的意思。要想受到别人的尊敬和重视,就必须有值得别人尊敬和重视的基础。这个基础不是别的,而是劳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劳动创造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只能用他对社会作出的有用劳动的多少来衡量。尊重,实际是社会对劳动的一种认可和评价。在对待“尊重”上,还存在着一些片面的看法。有些人把“尊重”理解为对名望、等级的尊重。一些人因为曾经对社会作出过较大的贡献,而获得了较  相似文献   

2.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指导工作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要保护好、实现好广大职工的利益,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密切党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推动新世纪工运事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时提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把“四个尊重”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文件,并上升到党和国家重大方针的高度来提倡,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来稿摘登     
思想政治工作要强化四个功能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杨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于四个“着眼于”,发挥四个功能。一是着眼于激发活力,充分发挥激励功能。构建和谐社会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全社会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的良好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  相似文献   

5.
争”活动,必须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以下简称“创争”活动)的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十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相似文献   

7.
简论党管人才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选人、用人、育人三个环节,选人上要做到选贤举能,用人上要做到任人惟贤,育人上要做到强化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党政人才队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党政人才队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通过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的作用,大幅度提高了干部素质。在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指导下,党政人才工作在思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激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实践证明:人才是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是发展事业的“重头戏”;人才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当前,我们在以科技谋发展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才的差距、是能否用好人才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11.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新理论、新方法。我们洛玻集团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人为中心,牢牢抓住“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这条主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职工在企业各项工作中的主人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维护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尊重职工的主人翁权力,提高职工的参政议政能力。企业遇到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我们就诚心诚意地依靠职工来解决。前年,国内经济形势严峻,玻璃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是一个促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是一个通过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促进人才充分发挥才智的社会。它必须通过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相似文献   

13.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首先必须尊重脑力劳动。而只有承认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才有尊重脑力劳动的基础。因此,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解剖脑力劳动,具体地认清其价值,这不仅有助于认清脑力劳动的意义,而且有利于克服在劳动报酬上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同样看待的平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人才当自重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落实了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蔚成风气。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有的人才以人才自居、不自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2004年,普陀区职工优秀人才发展促进会成立以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市、区科技大会精神和要求,围绕区委“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创新指导方针,不断健全组织制度、搭建交流平台、提升服务水平,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职工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构筑人才高地,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和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一、凝聚人才…  相似文献   

16.
《瞭望》1998,(48)
早在谋划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0年来,在这一光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制定了新时期关于知识分子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知识和人才,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风气在全社会的逐步形成。日前...  相似文献   

17.
1990年,在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六次年会上,李瑞环同志代表党中央做重要讲话,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重读这条原则,仍感受颇多。 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建立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就是要废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对劳动的统治、  相似文献   

18.
在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今天,提出“重视体力劳动,尊重体力劳动者”,恐怕有些人会认为,这是极“左”思潮的回光返照,是“对着干”。但是,当我们认真地看一看目前有些大学生在对待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方面存在的一些片面认识,认真地想一想这些片面认识在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形成中所起的消极作用,认真地分析分析大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与我们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关系,或许会看到达一问题的提出,有其一定的意义和必要了。一、目前部分大学生对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偏见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邓小平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三个方面的科学论断。一、实事求是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根本原则早在1977年5月,邓小平就果断地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这一结论的得出,是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是看清了“文革”十年,林彪、“四人帮”把有贡献的科学家、教授诬蔑为资产阶级旧权威,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严重挫伤广大科技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造…  相似文献   

20.
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标和永恒追求;劳动解放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初心使命,是无产阶级政党长期不懈奋斗的价值情怀。中国共产党全面地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的理论基调,经过100年来的不懈努力,从“劳工神圣”“劳工万岁”到“改善劳动组织”,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再到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托起中国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理论中国化的新内涵和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夺取革命胜利和中国道路成功的制胜法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解放的崭新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