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红峰 《民主》2015,(3):37
<正>党派会员的书画特长一直是民进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总支部的优势,会内汇集了蓝忠胜、蓝耀、琚树清、金向民、仇广祥、吴水祥等一批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书法爱好者。支部坚持文化惠民、重心下移,注重发挥会员的书画特长,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和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用书画服务基层,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增强了会员的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近年来,总支部多次组织会员送文化下  相似文献   

2.
下基层五戒     
一戒机关气.切莫人下去了,作风未变,很不适应既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又实实在在、具体入微的基层工作,仍旧念着坐办公室的舒适环境,"娇气、惰气、暮气"尚存,懒得接触实际,重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毛病,把"挑肥拈瘦"、"嫌贫爱富"的不良作风带到选点上,出现对群众的态度不够亲切,对群众的疾苦不够关切,对群众的联系不够密切的现象.如果这样下去,与其说是为民排忧解难,倒不如说是为民添麻烦.应该切实转变机关作风,真正沉下去,到问题多、困难大、不安定因素突出的地方去发挥作用,经受锻炼.  相似文献   

3.
莫如 《瞭望》1990,(12)
眼下一大批党政干部纷纷深入到基层、来到群众中了。他们蹲点调查、包村驻厂、扶贫济弱,开始一番新的作为。这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无怪一些地方的群众称赞说“老八路的作风又回来了”。想当初——  相似文献   

4.
领导机关的干部下基层干什么?一是调查研究,二是解决问题,三是总结经验。 要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检验工作实效。一竿子插到底,不打招呼、不搞陪同、不事先指定对象,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多听听群众怎么说,多问问群众怎么看,多请教群众怎么干,力求获得平时难以听到、不易看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真正抓住制约发展的“结”、群众闹心的“难”、基层工作的“忧”。这样,既能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又能检验制定的政策、部署的工作是否符合基层实际,还能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下基层,办实事,这项密切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根本性措施正在全国各地付诸实施。怎样使这项工作不流于一阵风,搞形式,深入、持久而又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最近河南一些县委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结合本地实践体会谈了他们的见解,颇有启发。 允许多种探索 不可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6.
最近到某企业政工部门办事,连吃几次闭门羹,方知人家都下基层去了。欣喜其作风转变之余,又极想去看看他们在干什么,顺便取点经也好。然而追踪到车间班组,却发现他们并无多少实事可干,与一个个紧张忙碌的工人形成极不谐调的对照。“每个同志都要放下手头工作,集中一个星期时间下基层”。该部门领导做出此项决定,决无半点  相似文献   

7.
杨治钊(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浓溪镇人民政府):有一位县委书记,上任伊始,到各乡镇熟悉了解情况,从来不打招呼,不安排时间,也不让人陪同,轻车简从,只带一名司机,随时下基层。笔者认为,这是个好办法。  相似文献   

8.
刘英团 《党政论坛》2010,(13):64-64
提倡领导干部下基层,那么,究竟下到哪一级才是真正的下基层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基层”的解释是:各种组织中最低的一层,它跟群众的联系最直接。因此只有下到与群众联系最直接的那一层,才是真正的下基层,否则,下基层就是不到位。  相似文献   

9.
最近两个月,在天津市各级党政机关很难找到领导人。去年12月22日,记者去电子仪表局采访,各领导办公室无不“铁将军”把门。 领导干部哪里去了?除了少数  相似文献   

10.
群众路线不仅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党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近来,各级党政干部纷纷走出机关下基层,以实际行动密切干群关系.面对这一可喜的变化,我们感到欣慰,但也有忧虑.干部下基层的目的何在?如何真正深入下去?这些都是应该好好思考总结的.这里我们发表一组短文,目的是提醒下到基层的同志:到了基层,仍然有一个深入的问题.想必会有所启发吧.  相似文献   

11.
陈勇(重庆市江北区大庆村测井公司):中央政治局带头抓好作风建设,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勤下基层,多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是各级管理者对机关部门常提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下基层莫“客随主便”。下基层“客随主便”,其危害不可谓不大。  相似文献   

12.
《礼记·中庸》论述为学的五种境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组织部长下基层问政于民也当有这样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近来,全国县以上党政机关纷纷组织机关干部离高楼、出深院到基层帮助工作.这无疑是一桩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保证社会安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大好事.但是,这步棋能否走好,付出艰苦的劳动自不待说,这样那样的"走调"现象尤需预防.否则,事倍功半,乃至画虎不成并非是不可能的. 事情才开始,你就出来指手划脚,有根据吗?有的!古人云:"不知来,视诸往."这里有几首"前朝曲"可咨佐证.  相似文献   

14.
在北京7000多个建筑工地上,活跃着一批勤奋敬业、年轻有为的莘莘学子。他们满怀理想走出“象牙之塔”,与建筑工人一同摸爬滚打,在艰苦的生产第一线,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在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记者走进这批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当中,他们有的是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  相似文献   

15.
一是从大机关下到小机关,不深入基层.有的地方和单位下派干部锻炼,往往是从大机关派到小机关,形成了从中央机关派到省级机关,省级机关派到地级机关,地级机关派到县级机关,县级机关派到乡镇机关的模式.县以上机关的干部下派锻炼很少直接到乡村和企业生产第一线.至多到乡镇机关走一走,到村里看一圈,听听干部的汇报就算了事,很少与群众直接接触和谈心,更难得在乡村和农民家里住几晚. 二是去富裕地方的多,去贫困地方的少,不愿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有的选派干部下去锻炼,不是从工作需要出发,而是只考虑个人的方便、舒适,千方百计地  相似文献   

16.
组工干部下基层,是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基层、解决问题、强化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此项活动开展以来,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大成效。要进一步搞好这项活动,组工干部就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中央确定的调查 研究年,各级干部 正在纷纷实施或积极筹划到农村、企业一线去调查研究,这是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切实转变机关作风的良好举措。但要将下基层调研这件好事办好,不违背初衷,不让基层干部群众反感,笔者以为必须注意以下的八宜与八不宜。一宜径自前往,不宜早早通知。从多年实践看,只要上级机关来人,无论干什么事,基层干部往往都带着接待贵客和接受检查的心情。通知一下达,就会心惊肉跳,寝食不安,又是准备这样,又是操办那样,甚至有人突击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那一套。因此,下基层调研只要出发时电话…  相似文献   

18.
华丁 《瞭望》1990,(10)
上海《文汇报》日前报道,在上海,有一支由退休职工组织的“芷江掏粪池、通阴沟服务队”。初办时仅6人,后来发展到36人。3年多以来,无论严冬盛暑,他们走街串巷,已为3000多家居民、单位服务。两句朴素而闪光的话,表达了老职工们高尚的精神境界:“我们所以要做这种人家不愿做、没人做的事,主要是为社会上解决一些困难”,“干这个活总是要苦一点,累一点,脏一点的”。 读过这则报道,使我油然想起雷锋的话:“自己  相似文献   

19.
20.
自全国组织系统“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视频会议后,各地组织部门积极开展了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组织部长带头下基层听民声、访民情、解民难,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这个活动是全国组织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如何把这一活动更深入地开展好,更有实效,还得进行一番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