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的一些同志滥用“异化”概念,把我国某些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看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权力异化”,说什么“人民的公仆变成人民的主人”,“政府变成了老爷,不受人民控制了,变成异己的力量”,并认为这种异化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产物,是克服不了的。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不符合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2.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之所以要全面地、系统地进行改革,是因为我国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已经由“基本适应”发展为“基本不适应”了,由“基本适应”发展到“基本不适应”,这是一切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不例外。否则,我国实行全面地、系统地改革,也就会成为不必要,甚至是错误的了。 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性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误解,是对全面改革的误解。  相似文献   

3.
正确的阶级、阶层分析,是我党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宴施有效的社会宏观控制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国阶级、阶层状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如何认识正在变化中的阶级、阶层结构、分析其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已经引起了我国理论界的重视,在社会科学工作者中展开了讨论。讨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 (一) “阶级”还是“阶层”。这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现阶段我国只存在社会阶层。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阶级的划分是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主要标准的,这种占有关系集中表现为一个集团能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它与私有制联系在一起。随着  相似文献   

4.
我国政府模式的发展经历了:纯农业社会——神秘型/传统型政府行政模式;过渡型社会——逐渐过渡、确立的官僚制政府行政模式。在现阶段,关于中国政府行政模式改革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理性官僚制仍是最佳选择;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应跨越官僚制阶段,直接进入后官僚制时代;第三种观点提出以建立完善官僚制为主,同时汲取“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精髓。我国现阶段政府行政模式的理性选择应是以官僚制为主的多元化模式并存。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否具备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否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些早已被实践作了肯定回答的问题,却被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的人重新提出来了。面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过去遭受过挫折,改革、开放、搞活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些同志的认识模糊了,甚至还觉得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的观点有“道理”,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产生怀疑。因此,从理论上驳斥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对于澄清人们的认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是指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和两大观点。四个层次即:本质——特征——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从社会功能角度概括社会主义本质,从社会结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特征,从社会模式角度,提出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大观点即“时空观”和“发展观”,从“时空观”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什么样的阶段,从“发展观”把握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发展。  相似文献   

7.
由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省经济学学会、陕西省弘扬汉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主题,结合国情、省情相关重点问题,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对策。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背景针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发展要求,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副校长李向国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资源消…  相似文献   

8.
前段时期,我国理论界有些同志发表文章,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早已创立了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而“早产论”、“补课论”似乎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理论。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在,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个人浅见。一马克思的最伟大功绩是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  相似文献   

9.
时下人们对社会道德状况议论颇多。其中一种观点很有代表性:认为当前“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而怀念五六十年代的社会情景;甚至有人主张“要八九十年代的经济发展,五六十年代的道德水平”。持这种观点的多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这种观点有可理解之处,但更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当前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愈显突出。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进行清晰的认识,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理性的思考。本文深刻分析了建国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主张和发展脉络,从“一个原理”与“两个规律”的观点出发,明确其地位和作用,依照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规律,提出了未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1.
民本是现代民主的初级表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有些人不潜心发掘民族传统的丰富思想宝藏,而是按照“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观点和近现代政治概念尺度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他们缺少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却得出中国古代没有民主思想的结论。这种观点长期流传下来,就产生了一种...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现在的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个观点,标志着我党对于商品经济理论的认识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我们深入研究商品经济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王馨伟  耿仁杰 《学理论》2010,(23):198-199
马尔库塞是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致力于综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实现二者的“结合”。他吸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里关于“爱欲”本能的基本观点,拓宽了弗洛伊德的“爱欲”含义使其不再局限于“性欲”的范围。他修正了弗洛伊德认为爱欲与文明相互对立的观点,提出了爱欲与文明共同协调发展的未来社会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14.
通览十七大报告,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可以高度概括为两个观点。第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亦即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第二,“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也就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两个观点均值得进行深入思考。本文重点讨论第一个观点,  相似文献   

15.
反馈     
《瞭望》2006,(43)
一篇以观点和事实取胜的“热点文章”贵刊第42期《社会矛盾新警号》一文读了很有味道,记者是在理性的观察后,很老道地破了“一层窗户纸”,说出了大家挂在嘴边,想说而又没有机会说出来的话。这样的观察并非一家之言、一刊之言,而是“共同的心声”。这是一篇以观点和事实取胜的“热点文章”,  相似文献   

16.
在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不同理解中,首先涉及到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命题的理解问题.从一些文章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命题只能理解为“科学技术是间接生产力”,这就是比较传统的“渗透说”或“转化说”的理解.另一种观点可称之为“直接说”,即认为科学技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已是直接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决议》阐述了我国社会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的阶级状况及主要特点,它既和阶级斗争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整个历史阶段的观点划清了界限,又和“阶级斗争熄灭论”划清了界限。但是近几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析了新加坡法德兼治的发展轨迹,揭示其极具特色的司法运行和道德教育,提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对新加坡可资借鉴的观点:①立足本国国情,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②加快道德立法,实现道德建设的制度化、法律化;③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加强公民的法制、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趋同论”是西方学者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逐渐“融合”的理论。对“趋同论”需要作专门的研究、分析和批判。本文所涉及的则是国内一些与私有化有关的,即能够成为私有化理论依据的趋同论观点。其中主要是如何看待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性质和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一些论者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民家中国有经济和股份公司的发展,表明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了若干集体的、公有的因素”,“国有经济具有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已经出现某些社会主义因素”,甚至具有“某些人类高级社会的特征”。因而有人断言,“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概括当代的观点是陈腐的”;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党史学界比较一致地认为,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对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前中国领土主权、阶级关系和人心向背等因素的全面考察,而将着眼点主要放在全面抗战是否已经开始。这显然是不妥的。分析中日民族矛盾何时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应着重考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入对我国领土主权和社会的影响程度、国内阶级矛盾的变化情况以及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对此的反映等等。本文仅就上述几方面提出我们的分析意见,以求得出切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