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社区文化认同机制三个理论假设和乡村旅游新业态三个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基础上,就乡村旅游新业态相关理论与社区文化认同机制的有机融合进行了深入分析。旅游新业态演进路径总体看呈一条上升的螺旋曲线,其指向为村民对旅游乡村社区新文化的基本认同。结合目前乡村旅游建设实际,探索提出产业融合与文化创新双驱动,推进乡村旅游业态转型升级;尊重原住文化,合理规划开发,形成高效乡村旅游新业态空间结构;加强人才建设,激发"新乡贤"精神,发挥其在乡村旅游新业态形成和发展中的带头作用;重视文化建设,构建全面的乡村旅游新业态体系等符合文化认同机制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2.
农淑英 《人民论坛》2015,(8):182-184
乡村传统文化对乡村社会有着独特的价值。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式微,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消极影响。只有采取重塑乡村新型生存空间,丰沃乡村传统文化生长土壤;重构乡村新式价值范式,展现乡村传统文化新意义等措施,才能在文化与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中,为乡村传统文化、也为乡村治理找到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3.
乡村文化在社会变迁中不断转型与重构,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社会呈现出互嵌融合的发展趋势,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但乡村文化现实价值的淡化、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日益增大、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等问题日渐凸显。乡村文化的治理转型成为一种必然。乡村文化建设的未来趋势是嵌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格局中,以构建多元协作的乡村文化共治格局为目标,以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为根本,充分整合乡村文化内部资源,构建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4.
<正>地名,是每一个乡村的独特印记,地名文化是乡村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根”与“魂”。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以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为总抓手,探索实施“地名+”创新工程,深挖历史文化、红色地名、乡村地名等地名文化内涵,坚持乡村振兴地名先行、数字赋能、文化助力目标任务,构建“一路一带一脉”建设美好家园新路径,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相似文献   

5.
罗兰 《理论月刊》2022,(7):75-81
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发挥文化的主体性,更要彰显民族资源的内生性与差异性。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生态结构破坏、治理主体缺位、民族特色消弭等现实困境,要以强调生存性、激活内生性、凸显差异性为发展逻辑,依循民族资源构建乡村品牌、文化空间培育乡村审美、特色产业重塑乡村生态三种治理路径,激活民族地区村落社会与村民之间的发展潜能,完成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赋新与意蕴构建。  相似文献   

6.
列宁第一次将苏俄农村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探索出适合苏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道路,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其内容包括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批判继承乡村传统文化;发挥城市文化高地优势,以城市党建带动乡村文化发展等。基于对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的再认识,结合我国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应从乡村文化主体建构、文化客体传承角度反思我国乡村文化振兴路径,进而探讨有序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之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重塑乡村教育发展新生态,建构美好教育生活的乡村之路,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面对当前乡村教育的新难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多元文化知识建构促进学生生命力发展、强化家庭教育,多方发力,全面推动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  相似文献   

8.
论城市农转非新移民社区的文化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兴 《理论月刊》2008,(5):57-59
城市农转非新移民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新移民,其社区具有明显的乡村文化特征。不仅如此,在一些城市农转非新移民社区里,还存在着低俗的、有害的群体亚文化。只有对城市农转非新移民社区进行系统的文化重构,才能更快地促进城市农转非新移民的亚文化跨越,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城市农转非新移民的素质,从而使城市农转非新移民社区能够最终实现从乡村文化、落后的文化状态向城市主流文化、先进文化的转变,从而促进社区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东方》2017,(3)
基于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美好新海南"的宏伟目标,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应当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结合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特点,发挥当地乡村文化的优势,为实现"美好新海南"的目标凝心聚力,奋力拼搏。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6月底,全市在奉节县召开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推进会,安排部署全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描绘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路径图。如何繁荣兴盛乡村文化,是新时代给出的一道"新考题"。为深入贯彻中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乡村治理经历了"政社合一""政社分设""乡政村治"以及今天的"三治融合"的变迁轨迹。新时代,我国的乡村治理成效斐然,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展望未来,实现乡村善治,乡村治理需要从明确乡村治理主体、健全"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加强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挖掘和开发乡村新业态等方面综合发力。  相似文献   

12.
包咏菲 《群众》2023,(22):56-57
<正>民宿是旅游住宿业态中的新业态,它为游客提供了一种对地方文化和自然环境更加融入的体验形式。作为面向当代人精神和文化的一种诗意的栖居,民宿日渐受到人们的追捧,也因此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抓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作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的重要内容。文旅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乡村民宿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3.
薛莉  吴蓉 《群众》2022,(20):19-20
<正>乡村公共文化是千百年来农民在乡村日常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形塑而成的特定的物质形态、伦理道德、人际交往等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而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便是为乡村振兴“铸魂”的要义所在。江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对标奋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发展目标,坚持重心向下、重在基层,系统性对标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融合、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采取多种策略大力推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进一步提升江苏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焕发了乡风文明新气象,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如何用精神的力量滋养乡村?岑溪农人四代同堂演奏乡村音乐会,带动了乡邻参与民间文艺的热情;宾阳弘扬乡贤文化、钟山建设镇史馆、象州开展乡村旅游节……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八桂乡村不断焕发新活力。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21,(19)
正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河南省洛宁县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实施金果、金鸡、金牛等"五金"产业扶贫,打造"上戈苹果""德青源鸡蛋"等一批特色品牌,让贫困群众种上"摇钱树",鼓起"钱袋子",到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河南省洛宁县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6.
胡惠林 《探索与争鸣》2022,(1):129-141+148+180
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任务后,没有极端贫困的治理和克服“治理的贫困”,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命题,规定和影响了乡村文化治理的任务。全面脱贫使得从传统乡村文明向现代乡村文明的转变成为可能。然而,物质生活的脱贫并不必然生成文化上的富有与小康。克服治理的贫困,历史性地成为中国乡村治理文明性变革的重要主题。统筹乡村振兴中的发展与安全,推进乡村文化治理的文明性变革,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文化安全,将成为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的长期战略性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张熹 《贵州民族研究》2021,42(3):116-123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自然淳朴的环境受到游客的青睐,"古镇游"作为此类旅游的代表受到市场广泛追捧,许多开发商嗅到商机,一种"新古镇"开始出现.与传统古镇相比,它们大多缺乏真实的历史遗存,而是通过仿造等手段营造的文化旅游景区,其中不乏成功者,也存在大量失败案例.对此,学界存在着一定的质疑,但"新古镇"作为人居文化的展示平台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文章基于现代性语境,以楚雄"彝人古镇"为例,运用文化基因谱系分析,梳理新古镇的营造原则、特征与方法,阐述新老古镇景观差异以及面对文化传播的新形势下"新古镇"营造的趋势,以期为特色人居文化景观营造以及地区人居文化展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也是乡村振兴的内源性新动能。面对乡村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把物质文化遗产之"形"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神"融会贯通,需要对传统的"形"与现代的"神"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只有大力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精髓,才能更好地保证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要对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地域文化、产业发展及精神文明等方面加强分类指导,把每一个美丽乡村作为全域旅游的点,引导村庄根据自然禀赋、文化特点、发展水平,结合村庄实际,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定安县副县长符策表示。自启动美丽新海南"百镇千村"建设工作以来,定安扎实推进相关建设工作,通过规划引导、集中投入、重点建设,结合村落风貌、乡村特点及特色文化,差异化打造特色小镇、美  相似文献   

20.
时伟 《人民论坛》2022,(Z1):120-122
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由于人才短缺,面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到位、文化产品与乡村居民文化需求不匹配、文化传播手段创新不足等困境。应以提高乡村居民文化知识、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倡导健康乡村生活为着力点,发挥大学生人力资源优势,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文化事业,助力乡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