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基于上海市Q区Y街道“双减”政策执行实践的实证调研,我们发现该街道在深入推进“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如:机构倒闭及其衍生的金融纠纷风险、非学科类教培机构的市场监管风险、教师工作负担加重风险、交通拥堵风险以及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引致的主观认知风险。对此,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留足政策缓冲期、建立系统化体系化的风险防控机制、强化政策执行主体间的协调配合、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各项待遇以及加大双减政策的宣传力度”等多措并举的形式,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甚至是消除上述的风险隐患,助力“双减”政策在地区性层面的顺利落实。  相似文献   

3.
政策执行关系着国家治理目标与公共利益的实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存在各种策略性博弈。现有研究多从地方政府视角出发分析政策执行偏差的类型及原因,对中央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互动行为关注与描述不足。作为政策执行互动博弈中的积极管控者,除了政策制定权外,中央政府在博弈中同时拥有政策执行治理机制的决定权。根据与地方政府间目标差异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中央政府会选择常规式治理、分权式治理、集权式治理、运动式治理等不同治理机制进行应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案例集中体现了中央政府政策执行治理机制的多样化选择逻辑。  相似文献   

4.
马啸  马佳磊  严洁 《新视野》2023,(3):121-128
公民是否主动遵守公共政策对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如何以较小代价获得公民在日常社会治理政策领域的政策遵从?从激励与压力两个维度出发,可将公民遵守日常社会政策的行为划分为“不服从”“价值认同服从”“强制性服从”与“社会规范性服从”四种类型。在城市垃圾分类新规实施后,对北京市城镇居民履行垃圾分类义务的问卷调查发现:价值认同与社会规范是实现公民政策服从的关键因素,并且二者发挥了同样重要的影响。相比之下,因当前法规惩戒性有限,强制性服从尚未成为影响公民履行垃圾分类义务的关键因素。本文的发现对在社会治理领域运用“助推型”政策干预策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治理形态演变历程来看,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具有嵌入性特征。社会政策嵌入社会治理从单一性嵌入到整体性嵌入,实现了嵌入的工具理性选择。社会治理嵌入社会政策从双向性嵌入到多重性嵌入,体现了嵌入的价值理性判断。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实现了政治嵌入,但社会嵌入和经济嵌入尚不充分,社会政策的工具理性滞后制约了社会治理的可操作性。因此,要实现整体性嵌入和多重性嵌入就必须遵循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的嵌入性逻辑。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制度优势仍需进一步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我国国家治理经过了治理实践探索的"中国之治"到制度建设的"中国之制"再回到治理效能转换的"中国之治"的演变,体现的是"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逻辑。"放管服"改革是推动政府体制转型与营商环境优化的主要"抓手",是将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通过"放管服"改革的机制创新进一步推动制度向效能的转变,克服运行机制层面的功能性梗阻、联结性梗阻以及信息性梗阻,并在理念深化、机制联动、技术变革、法治保障层面不断改革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治理机制,政策试点被频繁地、广泛地运用于各项改革和重大政策当中,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政策试点具有稳定的制度基础,它从根本上反映了帝制时期一直延续到当代的国家治理结构化约束,即央地之间"统权"和"治权"所衍生出的结构化矛盾。因而,政策试点是回应央地结构矛盾的一种理性制度设计。基于央地结构化矛盾的分析视角发现,中国政治制度是政策试点的基本底色,为政策试点运行搭建了必不可少的制度平台;中央发起政策试点更多地是出于控制地方的政治考量,而非出于纯技术理性的考虑;晋升激励、财政依赖以及合法化压力是地方参与政策试点的主要原因。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政策试点将上承"顶层设计"、下启地方创新,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区域性政策实验作为回应不确定性的实验主义治理模式逐渐成为全球趋势。中国以政策试点为触媒的政策实验模式,嵌入到纵横交织的府际关系网络,凸显了独具特色的政府治理逻辑。紧扣当前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新时代导向,应从加强顶层设计、实现系统治理的战略高度,推动政策试点由实验主义治理范式向设计主义治理范式平顺转换,克服试点过程中长期存在的政策碎片化、样板同质化、有限外推性等问题,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政策试点的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9.
钟万祥 《理论导报》2012,(11):13-15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年以来,我国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与进步。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后,对改革认识从一致认同到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于对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差异或对立产生的原因,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形成统一的改革共识,对于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破解矛盾,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方 《湘潮》2013,(2):54-55
食品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作为维持人类生命活动的必需品,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食品污染严重、食品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现存问题及其治理的研究对减少食品安全隐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沿海农村展开了新一轮村级治理的行政化改革,其基本取向是在乡村一级建立公共行政体系。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深刻改变了沿海农村的社会基础条件,同时也引发了乡村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与治理事务性质的变革。这既导致维系村民自治制度良性运转的基础条件趋于弱化,也为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新时期的村级行政体系具有突出的公共属性,通过村级权力规范、基层组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行政构筑了更加制度化的基层治理体系,强化了乡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塑造了村级组织的公共服务者角色。在此过程中,国家意志的贯彻能力得到强化,并以公共服务为纽带与农民建立起更稳固的公共关联,在一定程度上使基层治理迈向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政府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不断高涨,诞生了以最多跑一次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等较为典型的改革模式,得到中央的认可并在全国推广。但同时也要看到,地方自主行为空间的增大和上级对于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考核指标从单纯的注重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与改革创新并重的转变,使得地方政府官员的行为策略发生明显变化,相伴而生的就是政绩式改革问题日渐凸显。政绩式改革的存在,使得地方治理易于陷入政府工作重心发生偏离、治理资源出现错配或无效配置、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真正干实事的干部难以获得晋升等问题。而增强顶层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提高居民满意度在地方官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帮助地方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理性的改革观和维持地方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治理政绩式改革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经历了“农户所有”“两权分离”“三权”分置三个演进阶段。其中,宅基地市场化改革是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力,农业人口市民化是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当前,推进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与尊重农民意愿相结合、坚持“破—立”并举与渐进式改革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坚持守住底线与适度放活相结合的推进原则。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村级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海军  曹志立 《探索》2020,(1):109-120
新时代中央提出完善村党组织引领下的乡村治理,实际上包含了治理主体优化、治理网络重构与治理机制搞活三个维度,遵循着提能赋权、组织起来与上下联动的党建引领逻辑,有力提升了乡村治理成效。具体而言,中央通过村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合法性建设与有效性建设,对村级党组织提能赋权,巩固村党组织对乡村治理领导的权威基础;通过整合村级资源、吸纳社会组织与推动合作行动,重构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网络,依靠村党组织将乡村治理中的资源、主体和行动重新组织起来;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通过自上而下的上级党组织督导和自下而上的基层党员动员的办法,确保了乡村治理机制的顺畅和活力。新时代村级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既对乡村治理既有困境进行了有效回应,也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乡村三治体系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城市政府对不同的目标群体分配不同的政策利益,并建构了他们的政策身份.政策身份的实质是承载着政策利益分配的成员资格,是具有分配、控制和排斥功能的治理术,当众多政策利益粘附在政策身份上,易形成支配性的分配格局.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多元"应得"的政策身份建构框架,以户籍政策及其改革为案例,分析公共政策对目标群体的身份建构逻辑.当...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届五中会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在国际国内发展双重压力的现实需求下,县城成为新时代中国城镇化转型升级的关键钥匙.基于政策文本分析视角,引入"适配性"概念,构建了"政策工具——政策建设场域——政策力度"三维分析框架,对60份中央和省级县城城镇化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县城城镇化建设正处于...  相似文献   

17.
市县巡察是党的巡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安排。巡察工作作为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从控制论的理论逻辑出发,影响其实效性大小的三个分析因素是标准的针对性、主体的独立性和成果运用的长效性。文章结合各地在专项巡察、交叉巡察和成果延伸运用三个方面优化实效性的创新实践,分析三个因素在提升巡察工作实效性方面的运行机制。我们认为上下联动巡察工作格局可以形成监督合力,是提高巡察实效性的优化路径,是完善市县巡察制度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