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从中国大陆株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中扩增到一编码血吸虫副肌球蛋白C端蛋白的DNA克隆,并把该DNA进一步亚克隆到pTrcHisA载体上进行表达。表达产物的分子量为33ku,它和纯化的中国大陆株日本血吸虫成虫副肌球蛋白一样,都能被抗曼氏血吸虫副肌球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说明该重组抗原具有血吸虫副肌球蛋白的抗原性,可被进一步应用于血吸虫病的免疫试验  相似文献   

2.
1994~1995和1997年应用日本血吸虫3类候选疫苗分别免疫绵羊,各组的减虫率、粪便虫卵减少率和组织(肝、大肠、小肠)的虫卵减少率分别是:虫体副肌球蛋白(n-paramyosin)组17.4%~55.3%,14.6%~68.1%和48.9%~76.7%;重组副肌球蛋白(r-paramyosin)组41.4%~44.2%,15.9%~25.1%和41.1%~48.0%;Sj26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组53.4%~62.1%,11.0%~38.6%和14.0%~65.0%;rSj28GST组61.4%~68.5%,22.9%~60.0%和39.0%~76.0%;重组日本血吸虫23ku大亲水区表膜蛋白(rSj23)组51.2%~66.1%,21.9%~58.4%和54.3%~76.7%。以ELISA检测免疫后的绵羊血清,3类抗原均诱发高水平的特异性IgG抗体,表明以上疫苗具有诱发绵羊产生保护性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长角血蜱疫苗候选抗原为例,从长角血蜱蛋白水解酶、蜱生殖和发育相关分子及RNA干扰技术、IgG结合蛋白技术几方面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蜱疫苗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蜱疫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现用的疫苗研究与生产方法,尽管在寄生虫病的防治中有成功的先例,如胎生网尾线虫(Dictyocaulus viviparous)疫苗(Jarrett等,1958;Peacock和Poynter,1980)和禽类球虫疫苗(Rose和Long,1980)。但寄生虫疫苗的研制进展仍是相当缓慢的 (一)生产寄生虫疫苗必须解决的几个方面 1.动物能否对某种寄生虫的感染产生免疫抵抗力,以及这种免疫力是否与动物的年龄等因素有联系。  相似文献   

5.
传统疫苗是基于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原理,这类疫苗绝大多数是激发机体的体液免疫,很难启动细胞免疫。而基因疫苗能模拟病毒自然感染抗原提呈的过程,使表达的抗原能以自然的形式被加工提呈给免疫系统,既能产生细胞免疫,又能产生体液免疫,此种免疫不受母源抗体的干扰。自1990 年wolff 报道了其基因治疗研究成果以来,基因免疫在预防人类某些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疾病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笔者就基因免疫的原理、特点、研究进展及其面临的问题和展望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6.
抗原表位作为具有重要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功能基团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疫苗研制、诊断试剂和药物开发等方面研究的靶标物质。对抗原表位的深入发掘和研究有助于新型药物开发、研发诊断制剂及方法和设计新型疫苗。随着分子信息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交叉学科的快速发展,针对预测和筛选不同抗原表位发展了一系列全新的抗原表位方法和模型,极大简化了抗原表位筛选过程,提高了抗原表位筛选和研究效率。本文就抗原表位预测、筛选和鉴定方法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大肠杆菌病是威胁养禽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以往主要用化学药物进行防治 ,但大肠埃希氏菌极易产生抗药性 ,而且化学药物在禽产品中的大量残留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也在日益增加。   2 0 0 1年以来 ,辽宁省动物防疫站应用大肠杆菌病蜂胶疫苗和新城疫、大肠杆菌病二联蜂胶疫苗 ,对部分鸡场和养鸡户的肉仔鸡进行免疫 ,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1 疫苗大肠杆菌病蜂胶疫苗和新城疫、大肠杆菌病二联蜂胶疫苗是辽宁省动物防疫站与山东滨州华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合作 ,用辽宁省分离的大肠埃希氏菌为抗原研制的蜂胶疫苗。该疫苗所用菌株的血清型以O78为…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副结核病新型疫苗研究中抗原的选择提供参考,综述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巯基过氧化物酶等酶类、热休克蛋白、抗原85复合物及其他一些抗原在激发实验动物细胞和体液免疫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总结了在实际应用中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利用静相培养技术,建立了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的体外连续培养体系,测定了虫体的生长特性和对不同种属动物红细胞的侵染性。结果显示,牛巴贝斯虫的生长周期介于33.66~38.51h之间;在体外可入侵牛、人、驴和绵羊的红细胞,难以侵入山羊的红细胞,且只在牛红细胞中实现传代培养。该方法的建立为寄生虫和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治疗药物的筛选、诊断和疫苗用抗原的鉴定等提供了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0.
利用分离自我国不同地区的3株B型副鸡嗜血杆菌菌株及0222标准株分别制作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无鸡传染性鼻炎病史的鸡群,通过攻毒保护试验和HI抗体测定,分析比较了其免疫原性,以筛选适用于制备疫苗的菌株。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分离株在致病性和免疫原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TJ-1株疫苗免疫鸡对TJ-1和DL-1株的保护作用可达90%和91.7%,对BJ-1株的保护率为63.6%,具有相对较好的保护作用,目前可以作为疫苗株使用。在各免疫组试验鸡中,0222株和BJ-1株免疫鸡群的血清抗体水平较高,但这可能与血凝抑制试验所采用的抗原是由0222株制备的及BJ-1株在抗原性上可能更接近于0222株有关。DL-1和TJ-1株疫苗免疫鸡的抗体水平都很低,但其免疫保护却要强于0222和BJ-1株疫苗免疫鸡。由此说明B型株因菌株之间免疫原性的差异使得HI抗原的选择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为应对Clade2.3.4H5亚型禽流感病毒持续发生的抗原性改变及其引发的潜在的地方性流行,需要根据流行监测的抗原分析结果制备疫苗候选株。采用反向遗传操作系统,以A/Puerto Rico/8/34(H1N1)(PR8)AIV的内部基因为骨架,以Clade2.3.4H5N1亚型AIV A/chicken/Hebei/2/2011(wt-HB株)的血凝素(HA)基因和神经氨酸酶(NA)基因为供体,并删除wt-HB株HA基因中编码多碱性氨基酸的序列,成功拯救出1株重组病毒rHB/PR8。该病毒在鸡胚和MDCK细胞上均具有较好的繁殖性能,对SPF鸡和鸡胚无致病性。这一研究结果为防控变异的Clade2.3.4H5亚型禽流感提供了良好的疫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12.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绵羊瘁螨副肌球蛋白基因序列(登录号为AM114275)设计了3对引物,采用RT-PCR法从德州足螨总RNA中克隆了副肌球蛋白基因,研究了该基因与部分螨类副肌球蛋白基因的同源性以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2 628 bp,编码875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约为97.24 ku.与已报道的绵羊瘁螨、欧洲尘螨、美洲尘螨、人疥螨和热带无爪螨的副肌球蛋白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5.5%、90.5%、89.4%、82.6%和79.5%,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0%、97.0%、98.0 %、94.0%和89.0%.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动物溶组织内阿米巴基因工程疫苗,以川西猕猴溶组织内阿米巴分离株中提取的总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了hgl基因抗原区LC3段,将其重组于原核表达载体pET-32b(+)中,构建了pET-32b(+)-hglLC3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中,经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获得了1200bp的hgl基因LC3编码区片段;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表达质粒产生了大小为66ku的目的条带,与预期的结果一致;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与兔超免疫血清呈阳性反应,表明,该抗原可作为动物溶组织内阿米巴疫苗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猪带绦虫烯醇化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以猪带绦虫幼虫c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烯醇化酶基因的ORF,并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经IPTG诱导表达后,纯化表达产物,采用免疫印迹法分析表达产物的免疫反应性,并测定它与纤溶酶原的结合特性及酶活力。结果显示,该基因的ORF大小为1 302bp,表达大小约为53ku的重组蛋白;表达产物可被猪囊尾蚴病阳性血清识别;该重组蛋白具有纤溶酶原结合特性及酶活力。据此推测,猪带绦虫烯醇化酶可能在寄生虫入侵宿主过程中发挥作用,有作为药物靶标或疫苗候选分子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阿四联疫苗是近年来研制的一种由预防羊梭菌病的浓缩疫苗和抗寄生虫药阿维菌素配合的联合制剂 ,既能预防羊快疫、猝疽、肠毒血症、羔羊痢疾 ,又可驱治羊的线虫、螨等寄生虫。本试验旨在证实该产品对成年滩羊和山羊及羔羊的防疫驱虫效果。1 材料和方法1 .1 试验药品 阿四联疫苗由中牧股份兰州生物药厂提供 ,为中试产品 ,批号为 1 0 0 1 0 5 0 1 ,规格为每瓶 2 0mL ,每 1mL含阿维菌素 1 0mg,羊四联疫苗 1头份剂量 ,有效期至 2 0 0 3年 5月。1 .2 试验动物  2 0 0 2年 3~ 6月在宁夏同心县石狮镇沙沿村、城关乡吴家河湾村、同心镇一…  相似文献   

16.
继1975年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创建了生物学史上划时代的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以来,这种技术已经迅速、广泛地应用于涉猎到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内,利用单克隆抗体(McAb)来鉴定、提纯和分析抗原性物质的范例更是不胜枚举。与其它病原生物相比,寄生虫抗原结构复杂,容易变异,所以,抗寄生虫抗原McAb的研究,对于揭示寄生虫抗原的真实面目,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和验证作为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亚单位疫苗研制的主要候选抗原EDⅢ结构域的免疫原性及其所产生的抗体对病毒的抑制效果,本研究利用RT-PCR方法扩增基因Ⅰ型JEV GS株EDⅢ结构域基因,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载体p ET-30a-EDⅢ,转化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挑取阳性克隆进行诱导表达和纯化;将纯化的EDⅢ重组蛋白免疫家兔以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验证制备的家兔抗EDⅢ多克隆抗体与全病毒抗原的特异性反应,并通过噬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50)测定家兔抗EDⅢ多克隆抗体的中和抗体效价。结果表明,重组EDⅢ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并获得了较高纯度的EDⅢ重组蛋白,制备的家兔抗EDⅢ多克隆抗体与全病毒抗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反应,中和抗体效价为133±46.2。以上结果表明,基因Ⅰ型JEV GS株EDⅢ结构域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动物所产生的抗体具有较高的中和抗体效价,EDⅢ结构域可作为JEV亚单位疫苗研制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8.
球虫免疫与新城疫免疫相互影响的研究黄荣生,段嘉树,张之奋,苏志飞(北京农学院102208)药物防治鸡球虫病易产生耐药性,在肉、蛋产品中出现药物残留,且费用较高,故多将注意力转向球虫疫苗的研制。我院寄生虫教研室研制的鸡球虫柔嫩早熟弱毒株虫苗,对育雏育成...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寄生虫不像细菌或病毒那样,通常都能诱发高度有效的免疫应答?寄生虫在致敏的宿主体内是如何得以存活的?为什么宿主对侵入的或已经存在体内的寄生虫不能产生有效的保护性免疫?对于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以很大的兴趣开展了寄生虫与宿主相互关系的研究,而同位素技术为之提供了广泛而有效的手段。由于接触寄生虫的抗原物质而产生的免疫反应过程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而从抗原或寄生虫开始侵入宿主之后到血液中出现抗体之前是产生免疫的活跃时期,因此,如果应用同位素标记宿主细胞成份的前体等方法,就有可能查明抗体形成和免疫应答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疥螨副肌球蛋白核酸疫苗(pVAX1-PAR)的安全性,观察了该质粒在小鼠组织内的分布及与宿主染色体的整合情况。以pVAX1-PAR 100μg/只免疫BALB/c小鼠3次,每次间隔2周。免疫后不同时间段采集小鼠的抗凝血、心、肝、脾、肺、肾、肌肉及脑组织进行PCR扩增;同时检测质粒整合小鼠染色体的可能性。首次免疫后24h质粒迅速分布于所有检测组织中,且能在各组织器官中持续分布49d;除脑组织外其余组织能保留质粒至第63天,而注射部位的肌肉在第105天时仍能检测到质粒。纯化后的组织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均呈阴性,未发现整合情况。pVAX1-PAR质粒接种小鼠后随时间的延长,质粒DNA仅分布于接种部位,且该DNA疫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