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思维优于人治思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转型的理论根据。传统的人治思维因思维定式的惯性作用仍在排斥和消解法治思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转型的现实原因。党的十八大关于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提升的主张,指出了党的执政思维转型中的关键群体。人治思维滋生人治方式,法治思维对应法治方式,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的现代转型,促成法治思维的形成,还需要党积极地推动具体执政方式改革,变人治方式为法治方式,并不断创新法治方式。  相似文献   

2.
杨璐 《学理论》2012,(14):19-20
从古至今,法治与人治之争的问题由来已久。在古代,统治者利用人治思想统治中国数千年,如今的中国把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追求自由、平等的统治秩序必然需要法治,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人治、法治有各自的优缺点,应当辩证地看待法治和人治之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变革工程,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法律意识,做到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国家各项事物,因为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客观要求,而领导干部增强法制观念,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型,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培育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当然,领导干部法制观念的培养,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人治袪魅与法治返魅:社会冲突治理的二维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16,(1):31-35
随着我国正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们在品尝经济发展成果的时候,也面临各种各样"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和挑战,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因不同陷阱或矛盾纠纷引发的社会冲突时有发生,并呈现出易发、并发和多发态势。究其触发因素,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自然条件和国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从治理方式上看,则主要是在人治与法治的对弈与博弈格局中,法治不足、人治突显,于民众主要表现为:面子心理、打劫心理、从众心理、闹大心理和求人心理,于运权者则表现为:血缘政治,权力家族化;圈子政治,权力部门化;条子政治,权力人情化;特权政治,权力私有化;交易政治,权力商品化。所以,从治理的视角和理念看,实现我国社会冲突有效治理的基本路径就是去除人治、树立法治,即人治祛魅、法治返魅。  相似文献   

5.
儒家强调“治人”的政治理念和主张乃至整个儒家政治哲学的实质往往被说成或概括为“人治”或“人治主义”,而所谓的“人治”或“人治主义”又是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含义上被使用的,一种含义是指“贤人政治”,另一种含义是指“个人的无法统治”。依作者之见,这一说法或概括具有许多的含混之处,甚至使儒家背负上了一种主张“个人的无法统治”意义上的“人治”的污名。本文的主旨即在正本清源,而为儒家的政治哲学理念和主张辩诬正名,认为应以“人本”或“人本主义”来概括和描述儒家政治哲学的实质,以便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偏见。  相似文献   

6.
我国一些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步入了六种误区:重优势轻劣势的“优势”误区;唯自然资源才是资源的“资源”误区;过分看重区位效应的“区位”误区;不懂规模真谛的“规模”误区;照搬经验的“经验”误区;不实事求是的“科技”误区。造成这种状况根源在于地方决策层思维认识的偏差。  相似文献   

7.
刘翔 《求知》2001,(8):33-34
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的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重要思想,在理论上是对社会主义关于政治、道德、法律的一个重大发展;在实践上,它必将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道德风尚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程,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速度。但是,当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比如有人把德治简单地等同于人治,或者认为德治是与封建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德治的结果必然导致人治。要真正落实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治国方略,就必须廓清这些模糊认识,正确理解以德治国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国家的长治久安,基础在法治.从中国人治社会秩序的两种状况进行分析看,需要清除人治社会的负面影响,探寻建立法治社会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党政论坛》2008,(14):5-5
从人治到法制的转型,曾在法学界和理论界有过一场非常大的争论。就是1978年后伴随着思想解放、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过一场人治和法制的讨论,启动了对于法的全面认识。什么叫法?究竟什么是法制和法治?  相似文献   

10.
权利保障是权力监督的基础,权力的运行必须受权利的监督。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权力监督,减少和杜绝缺乏监督的权力,关键是从保障公民和党员的权利入手,解决缺乏权利的监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人治反腐转向制度反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腐败斗争目前基本上还处于由人治反腐模式向制度反腐模式过渡、并主要采取人治反腐手段的阶段。人治反腐在现阶段是相当重要的,但不是长久之计、治本之策。要从根本上治理腐败,就必须建立反腐保廉的长效机制,实行制度反腐。制度反腐所要解决的关键,是要对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为此,必须以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为前提,以建立健全法治反腐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卞彬 《理论探索》2015,(2):108-113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和规范改革,一要坚持规则至上,引领改革方向,使改革与规则深度互动,相向而行,牢固确立规则至上的理念和思维,确保规则的到位跟进;二要坚持权利本位,平衡改革利益,将权利本位作为划分权利与义务的根基,作为界定合法与非法的依据,并使其成为人权保障的具体体现;三要坚持权力控制,保障改革进程,将权力控制作为惩罚越权行为的法宝,切实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及"法定职责必须为";四要坚持程序优先,规范改革程序,程序优先是协调利益的实现方式,是保障改革秩序的基本方式,体现在对司法程序的尊重。  相似文献   

13.
变"人治"信访为法治信访--兼论新《信访条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新的<信访条例>,并于5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本文分析了新<信访条例>的主要特色及不足,认为新<信访条例>的颁布实施,仅仅是信访制度改革的新起点,后续的改革应该与政治体制改革联系起来,采取渐进方式实现以法治为内容的信访制度,取消"人治"信访,从而逐步走出目前的信访困境.  相似文献   

14.
张茹粉 《理论导刊》2007,1(11):31-33
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都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在人类活动两大基本原则的体现上,在产生的依据和适用范围上,在对应的思维方式及命名的角度上有明显的区别。探讨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权利制约权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体制改革要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达成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社会共识,这是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崛起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需要,同时也具备能够达成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论考核思维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想使考核结果客观准确,必须克服来自考核认知过程中的主、客体和情境干扰因素,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我们的考核思维始终停留在线性思维、狭隘的系统思维和缺少中介思维上,这样就很难克服上述干扰困难.因此,必须在考核思维上要有所突破将非线性思维(混沌思维)、生态学思维和虚拟数字中介思维运用到考核中去.  相似文献   

17.
从概念思维到实践思维:道德教育中思维方式的变革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概念思维具有的抽象性、隔离性、凝固性等缺陷,无法解决道德教育中的许多困难与问题,概念思维必将被实践思维所替代。在道德教育中,实践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包含关系思维、主体思雏、多向思维、动态的变革思维的综合性思维方式。实践思维的养成,关键是要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正确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道德的关系,以人的方式把握和理解人。  相似文献   

18.
权力制约模式可分为结构性权力制约模式与功能性权力制约模式两种,前者建构框架性制度结构,体现政治制度的性质,并日益退隐到幕后,而后者建构操作层次,成为运行机制,体现政治制度的质量。当代中国建构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结构性权力制约模式,并在努力探索建构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这一功能性权力制约模式,从而实现对权力运行机制的中国特色式建构。中国特色权力运行机制的内核包括两大内容:一个是"说‘不’的权力分工制度",即在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制基础上的"副职分管、正职监管、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新型权力运行机制;另一个是"说‘是’的权力清单制度",即"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新型权力运行机制。建构中国特色权力运行机制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功能性权力制约模式的再造,带动结构性权力制约模式的再造,最终实现权力制约模式的中国式创新。  相似文献   

19.
法律思维、法治思维与法理思维是三个相互关联但又有所区别的重要概念。其中,法理思维是一种普遍性思维、一种理论思维、一种价值思维、一种理想思维、一种求真思维、一种辩证思维、一种综合思维。法理思维既是法律思维、法治思维的原理和基础,又是法律思维、法治思维的指导和引领。法理思维的特性决定了从法律思维、法治思维到法理思维的必要性,这是一个逐步递进和不断升华的过程,我们迫切需要促进这种递进和升华。  相似文献   

20.
凯风 《瞭望》2002,(50)
近几天,核问题再次成为世界安全领域的焦点话题。12月11日,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国家战略》的文件。这份文件的要害,是白宫首次明确提出:如果美国遭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袭击,美国将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压倒性力量”进行报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