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杜以向 《理论导刊》2012,(8):105-106
人性论是一切伦理的起点。中国传统文化的"性善论"和基督教的"原罪论"对人类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影响深远。本文对二者在善恶的概念和来源、人性超越的途径和社会教化的方式等方面异同作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并指出了两者之间可以互为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登上德国思想论坛的“亮相之作”。奠基于扎实的学术训练和哲学史梳理,马克思质疑和推翻了以往原子论研究中贬抑伊壁鸠鲁贡献的流行见解“,用显微镜去发现”和辨析了他与作为其思想先驱的德谟克利特在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差异,借此表明伊壁鸠鲁代表的自我意识哲学“不是幻想,而是真理”,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凸显了人的自我意识,在对客体的认识、解释甚至改变中来发挥了作为主体的意志、功能、力量和特质“。幻想”“、真理”云云,不是认识论层面的,而是价值论和人性论意义上的;举凡在观照和理解世界的诸多思维方式中,只有Idealismus在与物的对立和纠结中把人的价值和意义彰显出来了。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对辛格的人性论的探讨及批判,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准绳评价了辛格关于人性论的四个局限性,并指出了其理论的缺陷。我们可以看到,辛格的人性思想都是站在以动物、以自然界为逻辑起点上,这些思想显然是不对的,这严重贬低了"人"的主体地位,消解了"人"的概念。因此,他的人性思想在学术界招致不少批评之声,引来了激烈的争议。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34)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体属性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基本内容,接着从反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各个部分缺失情况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而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8,(10)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性论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两种人性论看似相互对立而不合,实则不然。孟子和荀子在对人性内涵的理解上存在根本分歧,因而形成不同的人性观。虽然两者思想的逻辑起点相异,但其最终归宿都回归到培养"贤人""圣人"这一目的上。并在实现这一最终归宿的过程中,孟子、荀子都意识到了人性平等,主张通过教化来扩而充之,使人性朝着有德行、有修养的共同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理解与诠释,虽然抓住了实践、社会、历史等马克思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但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概念、文本的直观性理解,忽视了马克思变革人性观的生命根基.人的"本质交换"作为人的"本源性"生命存在方式,对它的生命自我意识是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视角之一.在人类生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的"本质交换"有其特定的方式.西方传统哲学家运用"实体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抽象化,人与抽象"本体"进行概念性的"本质交换",人性亦被"抽象化".马克思运用"生存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诠释为"现实的人"社会地、历史地实现生命本性"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从而确立了"具体人性观".马克思立足于对人的"本质交换"的觉解变革人性观的致思理路及其思想成果,是当代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个性化"人性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刑罚最适度的害恶,即合理的惩罚力度往往基于人们对人性弱点与特点的取向。刑法对惩罚基因的确认,就是对人性恶的预设,惩罚进入运作则是对人性恶的现实评价。刑罚种类和幅度都被限制在社会认同的"人道"基础上。关于人性论的批判和人道主义精神的限制,引发了人们对人权问题的探讨。在刑法现代化进程中,加强对刑法理论根基的研究,有益于改变传统刑法"严刑峻法"的思维定势,树立现代刑法轻刑、宽缓、人道理念,也有助于贯彻"依法治国"、"以人为本"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0,(8)
之所以人性善恶不易破解,皆因通常都局限于个人看人性。而人性之人首先指代乃人类而非个人,人性所指也应是人类特有之属性。虽然孟子"性善说"已发现人性善之真相,但对其内在机理却未能充分阐明,这使得近代以来西方之个人主义思想对以其为主流之中华文化产生重大冲击。当摆脱通过个人利己或利他看人性的思维定势,以跨越利己和利他之利人类来认识人性,便可通过人类利益的认识,看清人性善的本质,从而为复兴中华文化找到足够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人性假设与管理策略有着密切的联系.韩非认为人性是“自为”、自利的,是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的.他以“自为”人性论为理论前提,提出了以“势”为基础的以法治民、以术治吏的管理之道.韩非的这种管理之道,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化、有序化、规范化管理.韩非的以法治国思想与儒家的以德治国管理,是互为补充的.  相似文献   

10.
陈琳 《学理论》2009,(27):94-95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最著名的唯心主义思想家。在人性论问题上,他对先秦各家人性论思想进行了批判的继承,特别是试图调和孟荀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在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假借天道的权威,建立起了自己的人性理论,并由此推出了与之配套的王道教化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费尔巴哈哲学中"类"指谓人的本性,体现人的"内在生活".费尔巴哈对"类"的思想规定导源于对宗教神学、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则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超越了黑格尔实体性思维逻辑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立场,从人的生命活动入手赋予"类"以真实的历史内涵与人性逻辑,真正实现了类和人本性的内在统一.在哲学观的意义上,就"中西哲学"存在相互理解、彼此融通的具体人性根基而言,中国哲学的"仁"道恰恰是会通西方哲学"类"理论的思考视角和阐扬"类哲学"的思想精神.  相似文献   

12.
陈妹 《学理论》2012,(10):235-236
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人的道德问题方面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却是不争的事实,旨在从人性论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梳理了人性论的主要思想内涵,分析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最后提出人性善恶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3.
"思想引领力"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抵御一切错误思潮干扰的能力。新时代要以新思想为科学指引,而新思想是社会伦理与个体道德、社会生活秩序与个体生命秩序建构的精神过程。思想引领力的伦理精神建构是"自觉"的建构。思想引领所体现的文化精神是理性的,这种理性的基础在于生活经验和道德的"自觉"。思想引领力根植于文化的"他觉"。把思想引领力设定于"他觉"的努力,使得思想引领力具有深厚的世俗基础及在社会生活方面神圣的性质。思想引领力"究竟"的逻辑可以成为理性社会的价值源头和伦理性的根源,具有智慧力、人文力、干预力、导向力四个方面的表现。增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领力,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文化自信的信念,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在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中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够为人类提供一种新的思想理念和思想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中庸"作为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和思想方法,对实现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细言之,"中道"是实现和谐的基本准则,"和而不同"是实现和谐的科学依据,要用"中庸"方法求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晓武 《理论导刊》2008,42(4):68-70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是人的自然本性、人的本质和人的类特性的统一,人性不是孤立、静止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是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它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原则的主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自然人性与社会人性在生产实践中的统一,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指导,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基本内涵和现实依据,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实现路径;指出要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反思的基础上,分别从教育理念、教育环境以及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最终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社会活动或实践方式,具有高度自觉的政治意识、辩证反思思维和柔性教化与管理等特点。满足人的政治社会化需要是"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以存在的合法性依据和本质要求,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教育"方式实现的基本目标,教育主体的交往与互动是"教育"实践的根本前提。系统全面考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逻辑,有助于实现"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的哲学人性论研究呈现出几种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为根据的人性论、结构层次人性论、“类哲学”的双重生命人性论、文化人性论、伦理本位的人性论、实践人性论等.从中可以归结出几个困惑与疑难问题:(1)我们近年来对人性问题的认识与以往相比是否达到了本质上的革新?(2)人的存在状况与其本质属性是否已经完成或可以完成,人性问题可以得出封闭性的结论吗?(3)人性论与社会历史观是相互从属,还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此消彼长?(4)马克思关于人性研究的论断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被超越?(5)人性论是否可作为对人的研究和对一切哲学问题研究的出发点?给出破解这些疑难问题的解答,对于深化当下的哲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工作以改进求加强,必须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换。然而从现实来看,转变的进展缓慢。究其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还有很强大的惯性,相当一部分同志一时变不过来。如以既定的观念和本本作为认识思考问题和衡量事物的标准,习惯于把他人的思维过程纳入自己的体会和对本本精神理解的过程;在思维结果上,强求高度集中,排斥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观点,等等。因此,必须变革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方式。首先要摆脱思想框框,以客观事实作为思维的依据。无论是自己想的,还是上面定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9)
在对先秦儒学的传统研究中,人性说的发展脉络即为: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至战国中期孟子提出性善说,战国后期荀子提出的性恶说。在获得郭店楚简这一重要史料后,我们可以解决众多历史遗留的疑难问题,弥补理论研究中由于缺乏史料基础而产生的缺陷。本文主要讨论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的人性说,填补孔子与孟、荀人性说之间的空白,发掘战国时期的主流人性论思想及其在整个关于人性说的儒学思想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