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性别与减灾在很多方面都是息息相关的。当灾害发生时,并不是平等地发生在灾区每一个人身上,而往往身边资源最少的人受灾最重,最常见的是穷人,特别是贫困的妇女和儿童。  相似文献   

2.
《中国减灾》1993,3(4):57-60
1.现代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评价中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这里主要指遥感技术、信息传输与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在灾害监测、评价和管理中具有快速、准确、机动和直观的特点,因而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在灾害发生前,它可以不断提供关于自然灾害发生背景和条件的大量信息,有助圈定某些灾害可能发生的地区、时段及危险程度,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可以不断监测灾害的进程和态势,及时把信息传输到各级  相似文献   

3.
进一步完善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协调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都呈急速上升趋势,灾害管理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各国都根据本国的行政体制建立灾害管理体制机制。本文以2008年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为例,就我国目前建立的自然灾害管理中的协调机制谈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灾害救助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灾害管理体制逐步健全,其主要表现是: 关于灾害管理的领导和协调体制  相似文献   

5.
马雷军 《中国减灾》2013,(12):20-21
社会性别问题涉及一切与人相关的议题。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性别和气候变化/灾害管理这一新的课题。目前,在灾害管理中仍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2008年是在一场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开始,2009年则在几十年不遇的旱灾中起步.两种灾害虽然不同,但都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也给我们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去年11月份以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北方冬麦产区遭受30-50年一遇的大旱.截至2月9日,八省共有8731万人受灾,农作物受旱面积8689千公顷,干枯263千公顷;有259.8万人、96.3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此次旱情时间长、范围广、灾情重、危害大.给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嚣张的"旱魔"在肆虐灾区的同时,也"烤"出了我们减灾救灾管理的漏洞和"欠账".  相似文献   

7.
齐瑜 《中国减灾》2004,(8):31-32
北京位于华北北部阴山燕山地震带中段。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1679年华北北部最大的8级地震就发生在现北京平谷和河北三河交界处。北京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也经常波及北京并造成灾害。同时,随着北京正在向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迈进,城市发生灾害的危害性也大大增加,因此,北京必须重视突发性灾害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一、基层问题的社会和经济意义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问题发生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把这句话作为做好基层工作的座右铭。但是为什么问题还是屡屡发生?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把基层问题当作核心问题来抓,缺乏对基层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3):193-F0003
<正>一、治安局势持续稳定。辖区内,全年没有发生有影响的"法轮功"等邪教组织重大违法犯罪案件,没有发生影响全市、全区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没有发生因公安事由进京赴省上访、聚众闹事事  相似文献   

10.
郭强 《中国减灾》2004,(1):35-37
灾害意识对人们的防灾减灾有重大影响。建立科学的灾害意识,人们对面临的灾害就会处于有准备的主动状态,相反,如果人们没有灾害意识或者没有正确的灾害观念,忽视防灾工程的建设,灾害到来便会措手不及,从而增加灾害损失及人员伤亡。因此,我们应加强对灾害意识的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李楯 《中国减灾》2009,(1):35-37
人类社会不可能没有灾害,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制度文明、不同的生存和生产方式、不同的民族品性之下,灾害的形成和灾害所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综合防灾与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公共管理理论和自然灾害学的结合下,传统的防灾减灾的概念、范畴和目标发生了变化。城市防灾在专业管理上从单一灾种管理转向综合灾害管理,再转向危机管理。城市防灾设施等硬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频繁遭受各类自然灾害的侵袭,尤其是2008年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及2010年发生的西南特大旱灾、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均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受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4.
灾害风险无处不在,而只有和人的脆弱性结合,才构成灾难。防灾减灾工作,不能仅关注物质层面的“硬件”建设,更须重视对人性的关怀。重大灾害发生后,基层组织瘫痪、群众生计无着、心理创伤严重、社会矛盾激化等多种社会问题凸显。而社会工作一直扮演着提供社会服务、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角色,帮助弱势人群适应环境和应对危机。  相似文献   

15.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区直各委、办、厅、局: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6]28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区防雷减灾工作,预防和减少雷击事件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加强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雷电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我区是雷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减灾》2013,(9):54-55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事件和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率都在增加。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呈现种类繁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在2000亿元以上。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相对于减缓措施,适应气候变化显得更为现实、紧迫。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尽早制定适应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规划,并将灾害风险管理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战略规划,显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桔华 《湖湘论坛》2011,24(3):90-94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促使中国社会阶层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在社会结构转型期,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健全,整个社会正处于矛盾凸显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转变以政府为单一主体、以单位管理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模式,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临澧县灾害发生频繁,灾害史料详尽,有3000年的灾种统计、300年的灾害纪实、60年的灾害损失等灾害数据库,奠定了其灾害理论研究的基础。临澧县灾害管理机构健全,实践探索居先,有17年保险试点、6名中高级人员、国内外项目合作等资源优势,在社区减灾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地震灾害的最大特点就是使人们猝不及防,人员伤亡主要由建筑物倒塌所造成,因此,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是防止伤害的关键。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灾害频繁且生命和财产损失严重,千百年来.人们在同地震灾害作抗争的过程中,在无数次的地震灾  相似文献   

20.
建立有效的灾害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0年开始的国际减灾十年来,中国在减少灾害和同国际社会合作应对灾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十年中,联合国驻华系统支持中国制定了第一个国家减灾规划。1998年中国的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经过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及国际社会的援助,损失被降到了最低点。过去五年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下降,从每年大约人民币3000亿元降至1720亿元。我们居住在一个有着暴雨、狂风和地震的星球上。人类无法阻止不受欢迎的自然现象的发生,但却可以减少自身的脆弱性并做好应对准备。要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灾害信息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