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经济改革的日趋深入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企业需要人才,青工渴望成才。如何为此献策出力,是摆在共青团组织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据我在长沙汽车电器厂、湖南省动力机厂、南方动力公司、湘潭钢铁厂等湖南的十几家大中型企业调查,这些企业团组织已把青工岗位成才摆到了重要的战略  相似文献   

2.
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就是引导青工热爱本职工作,立足生产第一线,提高技术素质,为祖国富强,人民富裕建功立业。岗位成才问题的提出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经济体制的改革,对企业和全体职工特别是青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新的形势,企业需要人才,青工渴望成才。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不仅需要目光远大的决策层人才和精明实干的管理层人才,而且需要大批技艺娴熟的作业层人才。根据我厂的“七·五”规划预测分析,到一  相似文献   

3.
成才有多种渠道,对企业生产一线青工来讲,最重要的途径莫过于“岗位成才”。我们姑且把青工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和专心认真、自觉的程度称之为青工岗位素质。从总体上讲,当前青工的岗位素质基本能适应企业的生存。但勿庸讳言,企业青工岗位素质与迅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有距离,与企业发展竞争的需要还存在着反差。一些企业青工岗位素质现状表明:①生产一线的青工自觉学习岗位业务知识的很少技术素质偏低,技术意识淡薄。相当多的青工没有把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工作技能同企业的发展相联系,更没有与实现四化的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相联系。这种淡漠的技术意识决定了岗位素质低下,直接影响着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②青工岗位进取意识不强,责任心不够,致使生产效益不高。全社会的精神“疲软症”在企业青工身上反映的更加强烈。一些青工觉得干什么  相似文献   

4.
张馨文 《学理论》2009,(18):270-271
从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岗位成才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阻碍女性馆员岗位成才的因素,并对女性馆员岗位成才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借以引起高校有关部门对女性馆员岗位成才的足够重视,帮助女性馆员在工作岗位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为图书馆的创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从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岗位成才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阻碍女性馆员岗位成才的因素,并对女性馆员岗位成才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借以引起高校有关部门对女性馆员岗位成才的足够重视,帮助女性馆员在工作岗位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为图书馆的创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谈乡镇秘书的岗位成才问题叶怀祥岗位成才是人才成长的一种有效形式.岗位成才就是以岗位为课堂,从岗位的需要出发,实现其成才的目标.人才成长的过程,总括起来是两大因素在起作用,一个是主体因素,另一个是客观条件。两大因素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内因是根据,外因是...  相似文献   

7.
拥有4500余名职工的武钢运输部,二十世纪80年代初在武钢树立起一面旗帜──赵维华读书小组。十几年来,该小组坚持业余读书不辍,在职工中起到较好的示范效应,促进大批职工岗位成才。 90年代以来,武钢运输部提出了“鼓励自学,系统培训,厂校挂钩,岗位成才”,推动职工读书自学活动的发展战略,成立了读书指导委员会,组织政治理论、普法咨询、摄影美术等8个兴趣小组,基层成立各类兴趣小组213个,采取读书活动与岗位、工种挂钩形式,经常开展学习交流研讨和竞赛活动。 运输部制定了职工自学成才、岗位成才奖励办法,对自修…  相似文献   

8.
1994年以来,工行南宁分行在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中,抓住了人才培养这个重点,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员工立足岗位成才。我行下辖10个县支行和14个城区支行及2个营业部,对外营业机构198个,青年员工35岁以下的1839人,占员...  相似文献   

9.
恩格思曾精辟地指出,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青年作为新时代的曙光,预示着社会的发展前景,展现着跳动的时代脉搏。一代青年之所以有一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其根本原因,就是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青年一代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打破了经济生活原有的“平静”,而且也使企业青年职工的思维方式、价值取舍发生了一系列的“冲撞”,只有从这一系列的的“冲撞”入手,具体剖析,才能有效地建立和完善企业青工岗位成才的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0.
政工干部要干出点“景”来,总结我从事部队政治工作20多年的经验,我认为最基本的要具备10个字,即:看、问、思、辩、抄、背、记、写、改、熬。如果加点语法修饰,可在每个字前加个“多”字。多即投入,投入越多产出越多,量变到质变,成才也就水到渠成了。 多看。政工干部一是要耐住性子看必须看的大文章。如党的十四大报告、江泽民同志在五中全会上的讲话等。看这些文章可把握上边的精神,增强  相似文献   

11.
《瞭望》1990,(20)
“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50年代、60年代初的大学生,以嘹亮的歌声回答了祖国的召唤。他们整起行装、告别学校,走上了工作岗位,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群众宁汲取智慧,把书本知识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为人民的事业创建了无数功业。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注定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大写之年。这一年,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将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举行,通过奥运会的"窗口效应",中华文明将前所未有地为世界各国所了解。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将以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奇迹,来庆祝这个民族改革开放30年的丰功伟绩。这一年,还是中国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元年,是新一届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元年。缘于此,世界甚至这样评价,2008年将是中国世纪元年。对此,  相似文献   

13.
据《扬子晚报》载:江南某省组织一次城乡孩子“易地留学”活动。城市贫困山区各派20名学生分别到对方同学的家里和学校生活学习一个星期。城里的孩子都争先恐后地报名,而城里的家长却不乐意。他们怕孩子受苦,怕孩子危险,怕孩子耽误功课……后来见阻拦不成,又要求用警车护送。出发时,送行的家长们眼里饱含着热泪,依依惜别,此情此景犹如生离死别一般。  相似文献   

1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的名句,可谓尽人皆知。然而范仲淹还有一句名言:“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虽鲜为人知,却至今闪烁着光芒。公罪,即出以公心,为团为民办事谋利而遭致的怨恨;私罪,即为个人谋私争利而结下的私代。公罪与私罪,一字之别,差之千里,二者如水火不容;此长被消。公军多,必私罪少,而一心谋取私者,只有蝇利不均之宿根,少有乘公作为的怨怨。公罪乃是一种可贵的精神,非庸俗者所有,实为光明磊落者专利。公罪是一种机着的追求。范仲淹为坚持公理,敢上抗太后,下项宰相,不循私…  相似文献   

15.
名校与成才     
郑闽江 《民主》2014,(5):61-61
<正>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曾使很多没有机会读书的年轻人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一时间上大学就等于成才的观念悄然兴起。那时,匮乏的教育资源、紧缺的教育机会强化了这种概念——改变命运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上大学。那个时代,尽管图书馆不多,书籍也很少,但喜欢读书的人却非常多;在校大学生不仅读书刻苦,而且极富创造性:北京电影学院拍出了史无前例的学生作品《青春》,之后的毕业生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影坛盛事,连续获得了国际电影节的各项大奖;那时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能否有成就,与业余时间的利用有很大关系。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生产着人才,也生产着懒汉、酒鬼、牌迷、赌徒。不但使工作业绩有区别,也区分出高低优劣的人生境界。”古往今来,大凡事业有成的伟人、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他们的成才无不与业余时间密切相关,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伟人毛泽东,为了多读书,把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把点滴时间称为“零头布”,他利用两年多的“零头布”写出了16万字的名著《仿射微分几何》。因此,业余时间可以使一个人成才,也可以使一个人沦丧,它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一个人每每成也在业余时间败也在业余时间,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相似文献   

17.
在纪念“五四”运动和迎接建国五十周年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里,我想起了革命前辈徐特立同志的一副对联——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这是徐老1939年赠送给湖南湘潭一位青年店员的一副对联,实际上也是徐老给当时广大不甘心当亡国奴青年的箴言。对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意思是说一个有志气、有抱负的青年,不但要努力读书,尤其要常读“有关家国”大事的书。对联精辟地指出,青年读书不但要有勤奋的态度,而且要有关心祖国、热爱人民的正确目的,生活上不铺张浪费,不图虚名实利,不做那种无益身心的事。当时我们的民族正处于…  相似文献   

18.
张凡凡 《民主》2013,(2):51-52
“清新”是我国传统诗学和审美领域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和范畴,而且也与人们的生活、品格密切相关,成为一个指涉文化理想的概念。“清新”一词可以视为“清”与“新”的组合。在这个组合中,“新”不难理解,而“清”的意思则很丰富。“清”,  相似文献   

19.
中南海倡导安全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安全发展”纳入总体战略,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要义,而不只是称谓、说法、概念的变化中央高层再次将目光聚焦于“安全生产”。 3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30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国外安全生产的制度措施和加强我国安全生产的  相似文献   

20.
日月 《瞭望》2005,(28)
贵刊第22期刊登的《大马路之痒》,说明了时下一些大中城市的马路越修越宽,而堵车现象却越来越严重。恐怕将城市所有的地面都修成马路,中国的堵车现象还不会消失。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倡导公交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