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青年闪婚现象是农村婚恋研究领域新近关注的重点和焦点,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探讨农村闪婚现象的产生及其快速发展。对婚姻礼仪与过程的对比分析发现,农村婚姻原有的文化意涵逐渐远去,这就是本文所称的文化流离。农村闪婚的出现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无力的表现,更是现代性观念冲击农村青年婚姻观念的客观结果。农村传统文化的流离与解体是农村青年闪婚的内在原因,而农村婚姻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则构成了消解传统文化进而推动闪婚出现的重要外因。  相似文献   

2.
黄陂是武汉市农业人口最多、地域面积最大的新兴城区,人多田少,区位独特,交通便利,农民历来就有外出务工经商的传统,九佬十八匠遍布全国各地,有的远涉重洋,留下了“无陂不成镇”的美誉,是湖北“第一台乡’、“第二侨乡”。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农民进城带来了机遇,黄陂大批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秉承先辈的传统和技艺,  相似文献   

3.
汪济国  谭曙 《政策》2002,(4):21-22
候车厅内,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写满执着和自豪;一个个别致的行李箱装满着风尘和奋斗。停车场上,一辆辆前往深圳、上海、温州的长途客车整装待发。每逢春节过后,这样一幅“春运图”总会在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的通城县汽车客运站重现。这不仅给通城这个边远山城的客运事业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它所形成的“打工经济”成了通城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与工业经济、城镇经济并驾齐驱的第三驾“马车”。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人口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相对过剩。为了寻找出路,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在当地农村掀起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打工潮”。“打工潮”的兴起,对农村的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给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时代特点,探索新的育人之路,是摆在农村学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鲍辉 《中国发展》2010,10(4):77-80
近年来,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加速推进,中国已初步形成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格局。而四大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是显著的,该文运用具有可分解性质的泰尔指数对四大区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各大区内部差异不容忽视,因此建议政府采取措施降低经济差异,并要着力降低组内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6.
“剩男”与“剩女”: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婚姻挤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性别看,男性婚姻挤压现象一直存在并不断恶化。近年来,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也遭遇婚姻挤压,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剩男"和"剩女"现象,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性别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男孩偏好"导致的出生性别比偏高,打破社会性别角色分工的期待,以及择偶的梯度模式,是社会性别视角下婚姻挤压的三大成因。婚姻挤压的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从个体角度来看,婚姻挤压直接对青年人的婚姻产生影响。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婚姻挤压会引起社会安全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再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婚姻挤压会给人口再生产带来障碍,造成人口萎缩,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最后,高层次女性的婚姻挤压,直接影响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解决婚姻挤压问题,必须以对社会性别的平等建构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过家人是豫西南D县农村青年以建立、维系和发展父系家庭为核心的生活理想,包括成个家过日子成为一家人三个基本维度。通过择偶成家、婚姻维持、理解认同三个层面的考察发现,过家人难背后的婚姻风险化产生于乡村社会的转型。既有的传统婚姻策略失效,个人被释放的利益和情感追求因缺乏社会支持条件而变成新的风险源。婚姻不稳定的风险情境推动了婚姻策略的个体化倾向,但强调个体化的利益保护策略并不能成功实现过家人。从择偶、持家到维系,过家人难不仅体现在确定可靠人生道路的消解,也体现在对个体资源、智识和能力的高度依赖,还体现了女性身陷多元角色矛盾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增长经济学对无限需求与资源稀缺之间矛盾的解决思路,是通过如何实现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来展开的。充分生产意味着以“生产有效”(成本最低方式生产特定的产品和服务组合)和“分配有效”(生产社会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组合)实现对既有资源的利用。相对人口的总  相似文献   

9.
刘英基 《理论月刊》2012,(3):126-129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我国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已有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协调、产业跨区域转移、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的,主要说明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思路和方向,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和运行机制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复杂适应性系统的特征分析,明确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深入和细化研究依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中部崛起背景下新农村“文化经济”形态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崛起的关键在于农村的崛起。从文化经济理论视角看,随着世界文化经济时代来临,中部以其优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农业资源,具有发展农村文化经济的后发优势。构建新农村文化经济形态,实现中部传统农业经济向新农村文化经济形态转变,是促进中部崛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政》2013,(9):20-20
金幼芳在《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4月撰文认为,我国是一个13亿多人ID的农业大国,因农村经济建设落后,农村人ID流失严重,农村布局呈“空巢”形态。农村“空心化”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表现在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系统。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区域创新系统可以有不同的模式,但应注意,要促进相互间具有高效、有机联系的创新主体的成长,积极利用区域的内部和外部资源,高度重视地区性的产业集聚,根据本地的实际构建与周边地区相协调的开放式的区域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依据2009年在杭新生代农民工的500份有效答卷,从经济架构的视角进行市民化能力的探讨.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愿望强烈,但市民化能力薄弱,主要源于贫困的代际传递、低端行业的低收入“粘性”以及中国式市民化的经济断层所致.  相似文献   

14.
所谓"送礼经济"悖论现象是指一些家庭已经感受到因为送礼给自己造成了经济压力,但送礼开支不降反升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显然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我们就送礼现象在武汉市做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送礼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化为一种博取功利的工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时送礼也成为商务活动的一种形式;中国人特有的虚荣心也加剧了送礼经济的压力。所以消除"送礼经济"悖论现象的主要途径是:第一,加大公务员收入透明度,加快完善并推行财产申报制度;第二,加强舆论宣传,倡导节约文明的礼品消费新风尚;第三,规范礼品生产行业;第四,家庭应合理理财,送礼应量力而行。  相似文献   

15.
市场机制自身是否能够消除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从理论上来说,市场具有这一功能,但实际上市场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政府干预是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必要条件之一。一般而言,在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6.
省直管县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术界对改革后地级市的角色定位和职能转变研究较少,这与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本文认为,应将省直管县后的地级市定位为城乡分治、市县并置格局下的区域增长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逐步裁撤涉农职能,强化宏观调控职能,重视文化教育职能,突出公共服务职能,通过行政区划的渐进调整、省级政府的职能转变以及市县关系的重新建构体现其定位与职能的匹配性。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只要破除传统观念,找准现实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特色优势,资源型城市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成功的转型之路,实现经济"东山再起"  相似文献   

18.
邹长胜  孙源 《前沿》2015,(3):55-58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也是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构想。经济风险主要是指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机构稳定性、汇率风险、税务风险等方面。通过风险定义与风险识别,将哈萨克斯坦经济风险进行分类并采取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等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  相似文献   

19.
湖北大别山和武陵山地区是经济社会相对落后地区,具有率先实现经济方式转变、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两区只有通过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发展规模经济、完善制度激励等手段,才能变潜在优势和动态优势为竞争优势,促进两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徐向群 《公安学刊》2006,1(6):68-72
运用公共政策和制度分析(IAPP)框架,从分析人的有限理性、人的安全需求的复杂多样性、社会治安服务的特性与类型、多中心社会治安服务的制度设计入手,深层次解读“义乌公安经验,”并提出以义乌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区域社会治安服务有效供给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