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创新社会管理的思维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显明 《中国人大》2011,(13):23-23
保证食品安全是最典型的社会管理问题,我们要用创新社会管理的思维来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但是现在用了一个旧的体制、一个旧的思维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我们的整个思维是以政府为主的管理思维,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监督思维。故用的概念也叫“监管”。其实,社会结构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来自于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2.
思维定势是创新性思维的障碍,是思维的固有程序、规则和框架.它的形成是主体在社会实践过程所获得的认识的定格,也是一定社会文化的积淀.其形成和演化是一个"同化--顺应"的不断循环的辩证历史过程.思维定势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是深入认识思维定势的关键,也是突破思维定势寻求思维创新的开始.  相似文献   

3.
谢孝洋 《传承》2008,(20):76-77
思维定势是创新性思维的障碍,是思维的固有程序、规则和框架。它的形成是主体在社会实践过程所获得的认识的定格,也是一定社会文化的积淀。其形成和演化是一个"同化——顺应"的不断循环的辩证历史过程。思维定势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是深入认识思维定势的关键,也是突破思维定势寻求思维创新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公安研究》2012,(8):12-12
王云霞在《长白学刊》2011年第6期撰文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能够成为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基于三个逻辑根据:第一,哲学基本问题不是怀疑思维与存在是否统一,而是直接承诺思维与存在是统一的;第二,哲学基本问题是阐释思维与存在是如何统一的;第三,哲学基本问题是以反思思维的出现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5.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能够成为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基于三个逻辑根据:第一,哲学基本问题不是怀疑思维与存在是否统一,而是直接承诺思维与存在是统一的;第二,哲学基本问题是阐释思维与存在是如何统一的;第三,哲学基本问题是以反思思维的出现为前提的.哲学自身独特的反思品质成为哲学存在及哲学基本问题存...  相似文献   

6.
白克明 《中国人大》2009,(13):18-19
审计署的报告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有一些部门违法违纪问题是年年出现的,这让老百姓很不理解:为什么中央主管部门带头违规,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下决心研究解决。因为我们的审计报告要向社会公布,这里反映出的监督问题、体制问题、部门利益问题都要注意.否则老百姓会提出:你们是怎么管理的?为什么会年年出现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的耳朵听得多了,可能耳朵也生了茧子了,但是老百姓不答应,为什么一个堂堂的国家部门,可以把几亿、十几亿、几十亿的款项乱用、乱支配?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随之也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在这些问题中,腐败问题尤为关键。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就是解决腐败问题,破解导致腐败产生和发展的机制,建立防止、杜绝腐败滋生蔓延的体制和制度。腐败是市场经济的润滑剂?曾经有一种说法:腐败是市场  相似文献   

8.
产生"中国问题"的世俗基础,主要是传统社会形成并作为残余遗留下来的自上而下的、逐级管制的"金字塔"式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及权力运作体制。这在本质上与权力的具体社会运行体制和具体工作机制相关,而与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我党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要求领导干部要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可谓是贯彻和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措施。一、化解社会矛盾时的法治思维指什么?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社会矛盾,应当把握以下四点内容:1.提倡"法治思维"而不是"人治思维"。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思维",凸显了培养"法治思维"的现实紧迫性,也警示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具有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前提。在十八大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的频率达58次之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创新"一词的出现频率亦达44次。很明显,创新已成为我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旋律,中国未来发展的目标是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曾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也指出:"批判思维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独立思考精神,它不迷信任何权威,只尊重真理和规律……但现实情况是我们的孩子严重缺乏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能力,这已经成为当下的"教育之病"。我们的孩子:思考既不自由也不  相似文献   

11.
李汉武 《新东方》2009,(9):45-49
教育、制度、监督、惩罚多管齐下惩治腐败,是党中央制定的标本兼治反腐败的一贯方针。腐败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既有过失性社会问题的成份,也有结构性社会问题的成份。所谓过失性社会问题,是指由当事者的过失而形成的社会问题;所谓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现存社会体制缺陷和社会结构缺陷造成的问题。腐败现象的产生,既有当事人的过失问题,又有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制衡、行权过程缺乏有效监督等社会体制缺陷和社会结构缺陷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陆婕 《青年论坛》2004,(4):14-16
世纪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但目前中国社会整体上仍处在一个重大的变革时期———社会转型期,即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转轨,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冲突过程,表现在道德建设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研究解决。笔者在概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特点的基础上,列举并分析了道德建设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指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引入1、科学思维方法的含义及特征(1)科学思维方法的含义思维来源于社会实践,同时又给社会实践以方法论指导。思维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技术创新不仅引起生活方式的变革,也引起思维方法的大变革。现代科学思维是与现代科学发展相适应的最佳思维结构.与现实系统发展相一致的合理的逻辑过程.能够迅速准确的反映客体的优化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赵丰 《人民论坛》2013,(3):34-35
关注理由:看到国企亟待改进,就干脆主张全面私有化;指出国企问题不少,就是对公有制的"攻击";小悦悦事件发生了,就断言世风日下已至道德末日;"最美"出现了,又认定道德滑坡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极端思维,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核心观点:围绕一个具体事件,常常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化意见。这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红即黑的思维方式,则是"极端主义"。新动向:崇尚非理性的、疾风暴雨式的社会运动,经常把话说到极致,不留余地。网络上出现的极端社会思潮,主要体现在"左右之争"上。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之所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与他观察、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思维结构息息相关的。思维结构既作为主体人反映和把握客体所具备的思维定势,也作为主体适应客体,并同化客体的观念框架,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由其思维结构所决定的,而从邓小平的个人思维结构来看,至少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兼容性的稳定特征。而这些特征和结构则构成了邓小平观察、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思维前提。  相似文献   

16.
徐向梅 《人民论坛》2011,(12):10-12
苏联解体的根源的确是体制问题,是体制造成的所有弊端使苏联共产党在人民中丧失了威信,使人民对政权、经济和社会失去了信心。从长远上看,改革势在必行。问题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当时的苏共领导集团在改革的战略选择上、在改革步骤的控制上都存在严重的失误,既没有一套整体的改革战略,又没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耐心。  相似文献   

17.
马学军 《政策》2005,(2):17-17
"三农"问题的形成,从根本上讲,是体制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改革体制入手。从当前来讲,要坚持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着力打破旧体制,创建新体制,为农业增产增效创造有利条件,为农民增收建立长效机制,为农村发展构建新的格局。 --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加大城镇对农村发展的带动力。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加快推进城镇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一方面,要尽快消除政策性歧视。逐步消除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政策性歧视和障碍,加快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推进户籍制度及其相关的住房、就学、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体制上推进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制问题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关注的是社会的结构性合理问题,它从本原上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没有社会体制问题的解决,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解决现阶段诸多的社会问题。只有在小康社会→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总体性演进路径中,才能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建设的价值主线,把握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而这一切,以对社会体制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为前提。社会体制是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体。厘清社会体制的构成、社会体制与社会管理的联系和区别等基本问题,是新形势下推进社会体制建设的基础。从社会体制上推进社会建设步伐,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会体制视野下的中国社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体制视看"社区",我国1990年代开始的社区建设运动之前的所谓"单位办社区"即可视作社区建设.自1949年迄今,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城市中单位作为社区的建设和居民区作为社区的建设,分别随社会结构的变革而变迁,虽然成就显著,也相继凸显架构示微、定位不明、商进觉退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要回归到觉建的加强和党员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留守儿童"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新兴的中国社会文化的衍生词。留守儿童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特种群体,间接反映了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状况。全世界仅此中国有如此之现象,归根结底离不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体制的转型所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通过对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成因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对策建议,对于解决当前我国留守儿童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