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付超 《电子政务》2011,(6):106-109
描述了电子政务环境下官员语言嬗变现象,从"官腔官调"到"网言网语",从上传下达到平级交流是电子政务环境下我国官员语言变迁的写照;分析了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官员的语言特征;论述了新环境下政府官员语言嬗变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
首先,关于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正当性问题在今年的两会上,关于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传出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中纪委副书记何勇明确表态:官员财产申报具体制度已经从  相似文献   

3.
8月30日,中纪委、监察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下达了要求官员从煤矿撤资的“9·22”大限,在随后的近两个月内,不少地方官员迫于压力相继从煤矿撤资。据媒体不完全透露:陕西89名官员共撤资1144万元;山西836名官员撤资4077.33万元;河南省356名官员撤资退股累计金额2327.41万元;内蒙古、陕西、安徽3省区近200名官员撤资1400万;重庆292名公职人员从撤资约3600万元……10月24日,又有两个省份的官员撤资情况被披露:黑龙江省198名官员撤资2446.2万元;截至10月15日20时,云南省47人撤资309.1004万元,另有2人辞去公职。好家伙…  相似文献   

4.
《黄埔》2013,(4):43-46
记者:澳门特区政府推行官员问责制的特征是什么,成效怎样?今后如何进一步完善?娄胜华:从官员问责制所涉及的问责对象(责任主体)、问责范畴与责任类型看,与其它地区推行官员问责制的重点对像是政治官员,以及问责的主要形式是政治问责不同,澳门的官员问责制兼有政治问责制与行政问责制的双重混合特征。  相似文献   

5.
从4月份的河南灵宝"王帅事件",到5月上旬的杭州飙车案,从5月中旬的东莞城管殴打小贩,到7月重庆云阳两位官员因嫁女大办宴席在电视台"悔过"。近年来,官员道歉逐渐增多。从突发灾难、特大事故,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一个又一个道歉官员的面孔出现在人们眼前。道歉形式也很多样:开会道歉的、登报道歉的、上电视检讨的……已成为官场生态中的一大热点。在国外,官员道歉极其平常。最近,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为发表含有种族主义倾向的言论而道歉。如何看待官员道歉现象,官员可不可以学习一些国外道歉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策划人语]按照过去的“政治习惯”,人大似乎就是党委和政府官员的“政治养老院”,人大岗位是“官员”仕途的最后一站。但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入,这种“政治习惯”正逐渐得到校正,从“议员”到“官员”,从“官员”到“议员”这种互动的通道雏形渐成,并渐成气候。从“议员”到“官员”,按现代法治社会的观点,就是先经历法律的洗礼,感受法律的重要与严肃,再从事行政工作,这对增强政府官员的民主观念和法制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孙俊 《求索》2012,(9):81-83
散实官的品级高低是隋代门荫制度的标准,五品及五品以上均有荫,卫官系统是门荫入仕的主要途径。一品官员嫡子可从正五品的仪同或千牛备身起家,二品官员之子可从亲卫或太子千牛起家,三品官员可荫子为亲卫或太子亲卫,四品官员可荫子为勋卫或太子勋卫,五品官员可荫子为翊卫。门荫制度有以当朝官品为原则,继承前朝制度,重视军功,承认前朝荫等特点。门荫制度在各种选官途径中起着制约和平衡作用,门荫官员对隋代的政局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于官员"天花板"困局以及由此引起的官员怨气,不能进行简单的道德批判。对普遍存在、反复出现的现象,只有从问题本身入手,进行科学分析,才能从全局上、从规律层面找到问题成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秦汉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各级官员皆由国家任命,由于荐举征辟和籍贯回避的规则,中央的官员多从地方选拔举荐,地方的官员多从其他郡国选调。这样一来,无论是当京朝官还是当地方官,大多存在为本人及随任家属解决住房的需要,由此产生了国家为官员在任期内提供住房的官邸制度。  相似文献   

10.
鄂璠 《小康》2011,(2):38-41
官员感叹"心太累"。参与《小康》杂志社"官员心理压力调查"的官员们涉及宣传、教育、财政、信访等多个领域,从科级、县处级、厅局级,直至省部级,基本涵盖了官员群体的各个层级。官员们几乎都认为,"工作责任心太强,追求完美"是自己活得太累并产生压力的首要原因,"工作负荷重"则被排到了第二位  相似文献   

11.
刘旭涛 《人民论坛》2013,(21):30-31
要明确官员的"公职人员职业"身份,真正从职业道德规范的角度理解社会与政府、民与官之间的"主仆"关系,而不是简单地从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塑造理想化、空泛化的官员道德标准,更不能希冀把所有官员都塑造成"完人"、"圣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古以来对利益的追求采取贬低、压抑的态度,政府和思想家高扬道义,主张义利善恶两分。然而,追求利益是人们的一种正常表现,官员往往利用各种制度漏洞来获取非法利益。我们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官员的行为模式,既然官员总会利用制度漏洞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就应该从制度入手,使得官员不能利用漏洞获利。  相似文献   

13.
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被全世界公认为“阳光法案”。有鉴于此.我国一些地方政府正在引入这个反腐利器。2009年以来,全国已有7个地方出台了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重庆市将官员财产申报公示提到了省级层面。人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从局部地区发展到全国,从纪律层面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直至成为全国性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4.
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现代民主制的基本构件,是反腐倡廉的利器。然而,社会各界期待已久的中国版本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一直难以推出,近年来,官员财产公示的地方试点工作也步入困境。如何走出困境,推进制度创新,仍需从理论和实践上同时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王军福 《前沿》2012,(4):116-118
近年来,有关官员“非正常死亡”的新闻不断传出,逐渐引起媒体和大众的强烈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有18名官员“非正常死亡”,2010年和2011年各有11名以上官员“非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官员的级别有科级、县处级、厅局级,甚至省部级。范围从党委、政府到金融、教育、税务、公安,覆盖各个领域。官员非正常死亡的方式以跳楼自杀为最多,此外,还包括上吊、卧轨、撞墙、割腕等。官员“非正常死亡”现象是时下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热点。本文归纳分析了官员“非正常死亡”现象的特点、类型和原因,探讨了怎样看待官员“非正常死亡”现象的问题,并总结了几点教训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具体的制度性机制来看,官员辞职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持续的高压反腐,遏制着"权力寻租"的空间;不断完善的制度建设,消除着"灰色收入"的暗道;日益严明的问责机制,加重着官员的"压力不适"反应;趋向公正的官员晋升制度,改变着官员的"仕途预判";愈发强大的媒体监督,影响着官员的行为选择,等等。  相似文献   

17.
政府官员对电子政务的投入度侧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的不理想反映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公众不满意,政府官员也不满意。对公众的满意度,学界探讨良多,而政府官员的满意度,则为学界所忽略。为此创新性地提出了"政府官员对电子政务的投入度曲线",从多个观察视角侧探政府官员对电子政务的满意度和投入度问题,并解读政府官员满意度与公众满意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近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看,党群关系、官民关系有趋于紧张的倾向:从瓮安事件到石首事件,愤怒的民众直接把矛头指向官员;从“躲猫猫“到“邓玉娇“案,网民从网络走进现实,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挑战;从“天价香烟门“到“替谁说话“,民众对个别官员的不信任蔓延至对官员群体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官员为何爱低调调查在党政干部群体中引起强烈共鸣,在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电话采访中,有些官员大倒苦水,有些官员畅谈感受,有些官员建言献策。但不少干部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如果公开发表千万不要写上他们的真名实姓,因为此话题太敏感,怕不小心刺痛同僚神经,这也从另一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官场文化。现摘编几位的精彩观点。  相似文献   

20.
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微观基础是官员治理能力的提升,而官员的执行能力在我国政策推进过程中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从执行力视角切入,以“执行力认知——政策场域适配——政策执行绩效”为分析思路,以44名处级领导岗位的公务人员为研究对象,运用Q方法研究官员在针对执行力的认知偏好上呈现出怎样的群体特征,并依据其执行力认知的群体特征分析结果,分别将官员命名为团队协作型官员、个体主导型官员和制度驱动型官员三类,并分析三类官员的执行力认知群体特征在特定公共政策场域要素组合中的适配性问题,以此来进一步探讨公共政策推进过程中围绕执行主体适配度可能存在的政策执行绩效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