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产业联动网络及其形成演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产业联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整合,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产业联动是以产业联系为基础,形成的中间网络组织.产业联动网络由主体、资源和活动构成的,是在区位因素、联动效应、网络创新等内部因素和政府、市场需求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2.
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测度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创新能力是多种能力复合作用的结果,既包括创新主体对资源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也包括使创新主体资源能力得以实现的载体和外部环境所做的贡献;既包括科技成果的创造能力,也包括新产品及市场品牌的培育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指标体系应具有导向、描述、评价和监测预警的功能。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国家(或区域)层面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3.
在创新改变生活的时代,一个区域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不仅是国家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一些区位、资源等优势不明显的地区,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则更为重要了。因此,在借鉴国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经验与模式之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一是真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二是引导产业集群化,建立自主创新的创新基地;三是打造政府创新的制度环境;四是营造自主创新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4.
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创新改变生活的时代,一个区域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不仅是国家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一些区位、资源等优势不明显的地区,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则更为重要了.因此,在借鉴国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经验与模式之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一是真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二是引导产业集群化,建立自主创新的创新基地;三是打造政府创新的制度环境;四是营造自主创新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5.
网络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人们对网络使用的状况及效果,通过实施网络素质教育提高人们的网络素质是避免网络消极化使用的关键因素.网络素质教育主要从培养和增强教育主、客体的网络意识与网络能力入手.通过对网络意识的培养和增强,使教育主、客体树立网络中介意识和网络主体意识;通过对网络能力的培养,使教育主、客体提高网络实践能力和网络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6.
科技镇长团是把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统一起来,推动外部"社会资本"有效嵌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制度设计。其职能发挥与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有效的社会嵌入。即从系统嵌入角度把握嵌入度的强弱平衡,促成外部"社会资本"与本地经济主体的高效益联结;从空间嵌入角度把握增长极点和网络关键节点,强化区域创新体的经济牵引和辐射带动功能;从政治嵌入角度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的路径和契机,加大科技创新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重庆市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看到了技术利益与经济增长间确实存在明显的正向联系,而且技术创新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动因。加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相应对策,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劳动者素质,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支撑的基础上;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形成有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区域技术创新环境;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面向市场搞好区域创新规划。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我国的政治生态。互联网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融合发展,有利于扩大协商的网络民意基础,创新协商的形式,增强协商的实效。人民政协网络协商推进过程中存在政协组织的网络平台建设有待优化,政协委员的互联网参与思维不强,网络协商能力和实效性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人民政协网络协商的建议:创新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网络平台和渠道,提升协商民主效率;树立互联网思维,提升网络协商能力;加强网络技术支撑,提升协商民主效能;打造协商民主智库,创新协商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9.
政府治理能力体现在政府运用公共政策进行社会治理效力。政策网络开辟了中观研究视角,成为制度研究和行为研究之间的纽带,也超越了多元主义视角研究的局限,构建的是政党、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的多维互动机制,可以重新审视政府治理能力问题。在政策网络视阈,政府治理能力受到政策网络中各主体协同互动程度和政策网络开放程度的影响。提升政府治理能力,通过"政策学习"提高各主体间协同互动程度,解决政策执行"中梗阻"现象;通过扩大政策网络开放程度,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现象。  相似文献   

10.
创新社会管理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认为,当前应高度重视提高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与融合能力,提高各类社会管理主体妥善解决社会问题的处置能力,提高政府战略性社会管理能力。为提高社会成员间的沟通融合能力,应从家庭和社区融合来铸造健康社会心态,以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来建设共同体,促进全球沟通,塑造全球化社会;为提高社会管理主体的处置能力,分析指出当前社会问题的体制机制症结,并提出提高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对策措施;为提高政府战略性社会管理能力,提出战略性社会管理方法设计和完善社会影响评估机制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开展横向援助,在高校内部、各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其他单位之间、国际之间相互支持与交流。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国际视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协同创新等方面的作用,这对于改变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学科发展不平衡、人才培养不平衡的现状,解决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实现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领导者具备系统整合创新能力 ,同时 ,领导者的系统整合创新能力又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文章从管理创新理论研究方面 ,第一次把系统整合力作为现代领导者创新特质进行探讨。文章揭示了系统整合力的三层基本内涵及其关系 ,论述了现代领导者应具备系统整合力的四点理由 ,提出了培养领导者系统整合力的四条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可归结为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和文化创新、人才创新五个方面。而构建创新型城市,需要提升创新思维,弘扬创新文化;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创新机制;加速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互动合作,注重成果转化;实施人才战略,打造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14.
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工会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着力点。工会应重视通过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劳动竞赛,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推动创新型企业的建设能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在2007年下半年提出了构建“一体两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自此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深度竞合、提升整体竞争力的新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期。山东区域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区域发展差异依然明显,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区域经济发展对策,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山东农村改革经历了30的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重要经验。但下一步改革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要加快推进山东农村的第二步改革,必须在发展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发育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方面取得突破。同时,必须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取向,推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2011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做了重要讲话,确定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山东省滨州市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在全省创新性地率先实施了"法律顾问全覆盖工程",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搭建了新平台。为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试析我国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区域创新体系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两者存在必然的联系。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尚未形成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必须加快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结合,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5年山东省旅游产业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山东省也跨入全国旅游大省行列,但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省内旅游在战略规划、支持系统开发、产品创新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各政府部门、各地区应加强沟通协作,重塑可持续发展理念,保证山东旅游产业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制约因素,必须依靠大量创新型人才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当积极开展大学生课程教学的优化与改革,深入推进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平台的搭建与拓展,有效整合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栽体和资源,努力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为我国经济转型输送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