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关于孙中山对国共合作方式的表述问题,史学界一直存有分歧。一般地说,港台史学界把它表述为“容共”,大陆史学界把它表述为“联共”。为此,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辩。港台史学界坚持“容共”说,否定“联共”,称“联共”是中共在孙中山逝世后编造出来的;大陆史学界则坚持“联共”说,批驳“容共”是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背叛。进入80年代后,部分大陆史学家开始认可“容共”说,但在“容共”的内涵上,他们认为:孙中山“容共”中的“容”,意在“容纳,接  相似文献   

2.
论孙中山“联共”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将涣散无力的国民党改组为领导国民革命的中心势力,以有效地进行反帝反封建和重造民国的斗争,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战略思想的核心部分。对于孙中山晚年“联共”一事,国内外史学家的认识和解释不一致。本文对孙中山“联共”的原因、目的、政策及其行动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一、孙中山是“容共”还是“联共”? 对孙中山晚年允许与欢迎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两党合作一事,中国大陆的学者称之为“联共”,而台湾及海外的学者则称之为“容共”。长期以来,国民党的官方与史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但关于"联共政策"一项,海内外研究中存在许多争执,甚至有的学者对"联共政策"本身提出质疑.本文拟就"联共政策"中的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力求理清其中的一些脉络.  相似文献   

4.
王瀚秋 《党史文苑》2013,(12):17-21
彭素民先生,是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胜地江西走出来的一位杰出的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叱咤风云的政治活动家。他从19岁开始追随孙中山,参与推翻满清的革命活动,参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积极支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协助改组国民党、创建黄埔军校、筹建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在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第一次国共统一战线时,我们必然要涉及到它的形式——党内合作的方式——产生的原因。很显然,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孙中山只同意这种联合方式。而孙中山坚持这种合作形式的思想原因何在,至今众说纷纭,看法不一。大多数人说孙中山意在增加新鲜血液,挽救国民党,以推进革命;有的人认为孙中山觉得这比之党外合作更为紧密,有了不同意见可以及时解决;一部分海外学者则曲解“容共”即“溶共”,或言因为孙中山对共产党不太信任,他的意图是“以防不测”,也有人  相似文献   

6.
“人民”一词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政治概念.建党初期,中共对“人民”“国民”两概念的使用并没有明显的侧重.随着国共合作的开展,革命形势的高涨, “人民”因克服了“国民”这一概念的污名化与模糊性,又符合马列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所以逐渐取代了“国民”,成为中共的主流话语.大革命失败后一段时间,中共因“人民”概念曾经包含资产阶级,对其使用频率一度大为降低,并试图以“群众”“民众”“工农”等概念替代之,反映出当时中共革命政策的转变和对“人民”内涵建构的不足.随着民族危机的上升,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后,中共统一战线政策逐渐转变,“人民”这一概念又重新回到中共话语体系中.  相似文献   

7.
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旧址位于福建省建瓯市芝山街道管葡社区序五里43号。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公开背叛孙中山先生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和爱国群众,国共合作破裂,各地中共组织遭到破坏,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共中央为挽救革命,恢复  相似文献   

8.
20年代初期,孙中山领导中国国民党人制定了“联共”政策。这一致策的制定有其内因和外因,并且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试就这种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因作一探讨。一、“联共”的政治思想基础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这是世界革命形势  相似文献   

9.
李芳 《湘潮》2011,(4):38-41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中共派遣到国民革命军中的各级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分别转入地下斗争或派赴苏联学习。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党代表的罗汉被派赴苏联学习。留苏期间,他不同程度地卷入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的联共(布)党内派别斗争漩涡之中,回国后脱离了党组织,先后成为陈独秀“托派”组织一员和党外民主人士……  相似文献   

10.
刘永明同志在《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4期发表的《论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制定“联共”政策的内因》一文,对于进一步研究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形成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刘永明同志在结论部分作出孙中山等国民党人“最早初步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的论断,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1.
王涛  戴美瑛 《广东党史》2005,(2):13-14,18
民国时期统治广东8年的“南天王”陈济棠,在20世纪30年代中央红军长征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曾经与中共和红军建立了秘密的合作关系,对红军在长征初期顺利突破第一、二道封锁线起了一定作用。对此,许多不知内情的人感到疑惑,陈济棠这位曾经投靠蒋介石并积极镇压广东革命力量的“南天王”,怎么会有同中共合作的历史呢?  相似文献   

12.
“海归”官员一直是中国政坛不可忽视的群体。从20世纪初孙中山等民国时代的政治家,到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共早期领导人,再到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海归官员在中国已几经变迁。如今,像杨洁篪、周济等改革开放后留学欧美的一批海归官员,仍身居高位。  相似文献   

13.
董必武是中共著名的“五老”之一,在党内享有崇高的威望,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尊称他为“董老”。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董必武多次南下养病,与广东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几年,正是林彪、“四人帮”祸国殃民最猖獗的时候。这位耄耋老人一边承受打击,一边以独特的方式抵制和抗争,其豁达、正直和朴诚勇毅的高尚品质,给广东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从1920年8月中共第一个早期组织在上海建立至1921年7月一大前后,本文界定为中共早期。在这一时期,中共存在着明显的排斥国民党的政策。中共早期排斥国民党政策的形成及确立与共产国际密切相关,它是共产国际成立伊始“进攻理论”在中国的直接后果。按照这种“进攻理论”,共产国际要求中共必须把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当做当前迫切任务,把资产阶级、国民党当成最主要的敌人与革命对象。以“打倒中派”为特征的共产国际“左”倾政策,要求中共对资产阶级、国民党必须采取敌对、排斥的政策。共产国际代表的使华与“进攻理论”的输入,是中共早期排斥国民党政策形成及确立的组织基础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1924年,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两党联合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合作。同年5月,创建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3月改名为“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郊区珠江的黄埔岛上,故习惯地称之为“黄埔军官学校”。黄埔军官学校的创建,得到了苏联的帮助与中共的支持,它是仿照苏联红军的建军原则和作战经验来训练干部的新型学校,因而成了国内有志革命青年倾慕和向往的地方。我省一批进步青年,有的当时已经是大学生,他们为了学习革命理论,探索革命道路,纷纷报考这所学校。…  相似文献   

16.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新时期实践的要求,勇于创新,建构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与反腐倡廉辩证统一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系统工程,反腐倡廉是实践“三个代表”和加强中共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三个代表”是全面推进反腐倡廉的根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至30年代,在“世界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背景下,在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支持下,苏联先后出版了十余种中文报纸。这些中文报纸的读者包括红军中的中国官兵及旅俄各界华人,在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理论、苏维埃制度建设和发动中国革命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中文报纸记录了近百年前在苏联大地上“发生”的中国革命,记录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历程,记录了中共早期领导人和著名活动家的经历与思想,印证了中共与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特殊关系,因此成为研究中共早期历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对于厘清中共党史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有着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熊雄(1892—1927),江西宜丰人,党的早期革命家,也是较早从事军队政治工作的杰出领导人。在20世纪20年代的大革命浪潮中,他坚持孙中山先生的联共主张,极力维护国共合作局面,在蒋介石开始“分共”“清党”后,仍然坚决捍卫共产党的原则和立场,是中共在黄埔军校的重要负责人。然而,在他找到并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之前,却进行了漫长曲折而又充满艰辛的探索。本文梳理了熊雄人生道路上的几个关键转折点,  相似文献   

19.
郭渊  王静 《世纪桥》2002,(2):25-28
长白山延边地区的抗日斗争,在1932年春至1935年春期间,受到中共党内“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这就是在延边地区党团组织和人民革命军内部开展的反“民生团”斗争。这一肃反扩大化的错误给延边地区的抗日斗争造成巨大损失。本文试图对“民生团事件”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如何纠正等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回答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先锋队”和“两个基础”的重要观点。“两个先锋队”的科学概括.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时代内涵,为我们党从社会结构性变化的实际出发来增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