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说到1988年的中国经济,无论如何也绕不开通货膨胀。 这一年的经济生活,是在通货膨胀的浓重阴影下渡过的:人们也正是从这一年与物价的“摸爬滚打”中开始认识通货膨胀。 基本判断 前几年,我国也出现过通货膨胀,但物价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经济的“热点”——通货膨胀的成因——抑制需求与增加供给并重——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当前中国经济的“热点”物价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的“热点”。建国以来,除了60年代初期的经济困难外,还很少有别的经济问题象当前物价问题这样引起人们普遍而深切的关注。日渐加剧的通货膨胀,特别是1988年8——9月份波及全国的抢购风潮,不仅使公众严重不安,而且促成了宏观经济决策的重大转变,即从大规模地推进物价与工资改革转到反通货膨胀。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突出地提出治  相似文献   

3.
198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三年出现物价的大幅度上涨.全国人民对此议论、埋怨、责难甚多,经济理论界在这一、二年内对此问题的讨论也极为活跃,其中的热点主要是在对我国物价上涨的原因与稳定物价的对策及价格改革的思路上. 一、我国物价大幅上涨的原因我国近三年的物价上涨,不是结构性价格变动引起的物价上涨,而是或主要是由通货膨胀引发的物价上涨.由于这几年我国出现通货膨胀,必然导致物价的轮番上涨,包括工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原材  相似文献   

4.
怎样看待近几年的通货膨胀?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必须承认近几年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而且还比较严重。所谓社会主义无通货膨胀的理论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的确,在产品经济管理体制下不易发生货币发行过多导致物价大幅度上涨的通货膨胀现象,因为即使供求缺口过大、经济短缺也不会在物价上表现出来,只会引起有价无货、凭票计划供应、或者排队争购。然而,按照较多经济学家的说法,这实质上也是一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即隐形通货膨胀。改革以后,特别是1984年以来,由于宏观失控,货币超量发行,物价较大幅度地上升(1985年至1987年零售物价指数平均每年递增7.3%,1987年1至9月全国零售物价上涨指数已达18%,大中城市更为严重),显然,通货膨胀已成为主观上不希望出现,但却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但是,如果认为近几年的物价上涨完  相似文献   

5.
杨东方 《求知》2011,(10):33-35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通货膨胀及其治理的回顾 1.1979年至1980年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此次通货膨胀发生在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上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激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的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逆差。1979年至1980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通货膨胀严重。国务院在1980年12月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6.
(一) 建国前后,我国曾有过4次较大的通货膨胀,这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问题造成的。随着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国家逐步垄断了金融、外贸、商业和生产,价格的市场性波动很小。1953—1978年25年中物价平均波动幅度为0.85个百分点,基本上不动。主要是在1964年以后基本冻结了物价。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是隐形的,表现在计划定价、凭票供应、供应匮乏,排队购买上。 改革开放以来,物价表现为连续上升:1979—  相似文献   

7.
我日前曾代表国家统计局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经济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物价涨幅居高不下”。在这里,我还想补充通货膨胀的几点成因: 一、我国经济连续三年快速发展,而经济快速发展与高通货膨胀率几乎永远是一对“孪生兄弟”。中国通胀问题不可与美国简单类比,美国经济实力强,其经济成长超过2—3%时,政府就必须高度警惕了。中国属发展中国家,物价基数低,在经济连续三年以两位数增长情况下,物价  相似文献   

8.
防止通货膨胀发生,不仅是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也是老百姓关心的焦点。国家要严防通货膨胀,原因是通货膨胀“祸国殃民”,经济和社会危害极大。老百姓害怕通货膨胀,是由于通货膨胀会使他们的所得收入的含金量大打折扣,直接影响生活质量。然而,无论是政府,还是老百姓.都不能简单地认为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进而陶醉于物价控制所带来的低物价。如果由于行政干预而使得价格不能反映商品和资源的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真实价值,那么这种价格将扭曲资源配置,阻碍经济结构优化,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进而影响国民经济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货膨胀首先是货币现象,预示着投入流通的货币量太多。但是在中西方经济学界,却将通货膨胀等同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率等同于物价上涨率。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认识。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治理通货膨胀与控制物价上涨需要采取基本不同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一)必须坚决抑制通货膨胀,把平抑市场物价、抑制通货膨胀,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 (二)真正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下大决心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争取在几年内把  相似文献   

11.
全年物价很可能会出现前高后不低的局面,未来几个月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还将继续加大,一些中长期因素的存在,使得温和通货膨胀将成为长期趋势。当前,有效管理通胀预期、防止物价过快上涨,是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和首要任务。要以一揽子的政策组合继续强化反通胀力度,不可松懈。一、增加农产品供给  相似文献   

12.
去年以来,随着物价不断上涨,通货膨胀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笔者不赞成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主张遏制通货膨胀,把通货膨胀率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这里我们就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几种代表性观点作些分析,旨在帮助人们提高对通货膨胀危害性的认识,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重视。一曰:通货膨胀不是洪水猛兽,何必大惊小怪。对目前存在的通货膨胀究竟该怎么看,人们见仁见智,意见颇不一致。笔者认为,对通货膨胀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放任纵容。众所周知,过去我们认为,通货膨胀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现象,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可能出…  相似文献   

13.
所谓通货膨胀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超出实际需要量,而导致货币不断贬值的过程。即产生“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的现象。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两种:(1)物价总水平的不断上涨;(2)在物价被管制的情况之下,以商品的短缺程度来体观。十年的经济改革中,我国通货膨胀的具体表现过程,就是从第二种形式逐步演变为两者兼存的形  相似文献   

14.
1992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2—1993年,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提高,需求扩张速度不断加快,供求总量缺口出现并不断扩大,物价和通货膨胀问题开始形成并不断加剧,经济形势逼近了过热边缘;第二个阶段是1994—1995年,需求扩张速度被抑制,供求总量关系得到调整,物价和通货膨胀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经济增长速度随之平稳回落。到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经济总量平衡情况较好,物价形势平稳,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在以上形势背景下,考察我国当前经济运行周期性特点的一些变化,对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价格改革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压抑了几十年的通货膨胀“势能”从物价上释放出来,导致市场物价全面地大幅度上涨,久已孕育的“阵痛”开始发作,物价成了社会生活“绷紧的神经”。价格改革,有动力也有阻力。它并不是一个纯经济行为,其阻力也并非单方面来自现象本身,不可忽视的来源之一便是人们的心理因素。那么,如何把握人们的心理要求和承受能力,以减轻阻力推动价格改革呢?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刍荛之见。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中央也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环节和首要任务。那么究竟应怎样看待目前的通货膨胀呢?它对职工权益有什么影响呢?本文就此问题谈几点认识。一、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是反映流通中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需要量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  相似文献   

17.
越南跳出就物价谈物价的思维,寻求治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社会关怀和行政改革的有机结合刚刚加入世贸组织一年多的越南,由于外贸依存度特别是进口依存度显著上升,致  相似文献   

18.
今年通货膨胀展望及对策崔俊生1995年,国家将抑制通货膨胀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中央巳将平抑物价、治理通货膨胀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环节和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来抓。不少地方政府切实体会到严重通货膨胀的危害性,并采取了一些治理措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一当前,西方国家面对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等痫疾,通常把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均等化和资源有效配置等,作为政府的经济政策目标。而税收调节则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极其重要的手段。西方国家运用税收杠杆调节经济,在不同时期,调节方向和重点都有所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20.
充分发挥文化观念的功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毕可梅,范福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决抑制通货膨胀,把平抑市场物价、抑制通货膨胀,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抓好抑制通货膨胀这个关键,研究如何通过增加约束条件,从政治、经济、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