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邹新 《求实》2006,(Z1):122-123
一、“德治”的重要性“德治”是中国古代儒家在国家治理方法上的重要主张,但在董仲舒以前,它基本上只是一种“思想”,是董仲舒将其全面完善并使之成为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董仲舒的德主刑辅论是有其特色的,即它是由天道引伸出来的。他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汉书  相似文献   

2.
对《春秋公羊》学的评说是叶适评说经学典籍及其学派的重要内容。叶适对《春秋公羊》学的态度是基本否定的。他认为:《春秋》三传,唯有《左传》有其实,《公羊传》则是"空言"的浮妄之说,故多不合于《春秋》之意;董仲舒作为《春秋公羊》学的最重要代表,其说肤浅妄意,他不是治而是乱孔子之书;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春秋》的论说,本于董仲舒,故多不得《春秋》之旨。叶适的这些评说贯穿着以"实"反对"空"的根本观念,带有"六经注我"的色彩,这是叶适用以建立自己思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陶铸同志是厦门破狱委员会五位领导成员之一,又是破狱行动的直接指挥者。关于破狱斗争情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给我们留下更多的回忆资料。十年浩劫期间,“四人帮”通过批判小说《小城春秋》,对陶铸同志进行种种诽谤诬蔑,而这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来不及辩诬,便惨遭迫害,辞世而去。这真是历史一憾!这里发表的是1956年5月23日,陶铸同志在广州的一次谈话摘要。  相似文献   

4.
《党的建设》2011,(4):50-50
《春秋》是五经中最特殊的一本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其独立性渐渐消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春秋》,杂在“春秋”三传中流传。这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都是后人诠释《春秋》之作,对书中的史实记载进行解释.故称之为“传”。  相似文献   

5.
汉代著名的思想家董仲舒,出生在一个田连阡陌、牛马成群的富有家庭,家中有大批藏书。他一生好学不倦,心思纯一,“年至六十余,不窥园中菜”。凭着这样一股顽强精神,他成了汉朝立国后第一批精通《春秋》的专家名士。汉景帝时,董仲舒做了博士——皇帝的顾问官。武帝即位后,董仲舒以贤良的名义被推荐给武帝,武帝接连对他进行了三次策问,董仲舒的三篇对策受到了武帝的特别赏识。此后,董仲舒在朝中做过议郎、中大夫,还外出给武帝的两个哥哥江都易王和胶西王担任国相各若干年。当时贵族阶层内部矛盾重重,董仲舒“为人廉直”,难于容身,就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了。  相似文献   

6.
厦门破狱斗争以胜利的纪录载入史册,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回顾总结这一场斗争的历史经验,是一件很有现实意义的事。纵观破狱斗争的全过程,我认为,其胜利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决策中富有全局观念,对敌我双方的各个要素进行了正确的估量。这场“破狱斗争”,实质上是一次城市的游击战役。中共福建省委根据全国救济总会的指示精神,对厦门的政治、历史、敌我力量和自然环境等等情况进行了系统的估量,最后做出破狱决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年五月二十五日,中共福建省委成功地领导“厦门破狱”斗争,这一彪炳史册的事件,已经整整过去五十六周年了。在研究“厦门破狱”这一历史事件时,会遇上这样一些疑难问题,即“五二五破狱”事件,与立三“左”倾错误有没有联系呢?如果没有联系,那为什么一九三○年七月八日《福建省委关于破狱工作报告》又充满立三“左”倾错误的观点,这份“报告”是怎样形成的?应如何正确评价这个历史文件?“厦门破狱”是城市工作,它与革命根据地工作有什么联系?现就以上这些问题,提些  相似文献   

8.
两汉是经学昌盛的时代。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天下学士靡然向风,公卿罕有不从经术进者;同时,汉崇经术,皇帝诏书、群臣奏议多援引经义以为依据。而当景帝时以治《春秋》公羊学的胡毋子都和董仲舒成为博士之后,作为五经之一的《春秋》经传便开始在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春秋》学在两汉不断发展,吸收融合了阴阳五行、法、道、墨、名等诸家的有益因素,成了一门体大精深、蕴义丰赡的政治理论学说。司马迁的如下评述,基本上反映出汉人对《春秋》经传的基本观念:“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辩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  相似文献   

9.
儒家"天人合一"三才论的自然整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天人合一”三才论的自然整体观从《周易》发轫,经过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的确立和发展,到宋明理学时代趋于成熟。理学诸子从宇宙本体论与人生境界说相结合的高度,提出了“天地万物一体”说,使儒家“天人合一”三才论的自然整体观成为更加系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1930年,中共福建省委组织了著名的厦门大破狱。我破狱特务队11人仅用10分钟时间,就成功破狱救出40多名被捕同志,20分钟内安全撤离,成为我党历史上独一无二零伤亡的成功破狱行动,创造了中外革命史上的奇迹。以此为蓝本的小说和电影《小城春秋》,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这次大破狱行动,其策划者和指挥者之一,就是年仅22岁,时任福建省军委秘书、特务队队长的陶铸。  相似文献   

11.
在80年代的青少年中,不知道陈然烈士的人不多。因为他的遗作——《我的“自白”书》早已收入全国统编的初中语文教材。但很少有人知道陈然被捕后在狱中积极进行策反工作,使待决的19人在1949年1月27日大屠杀之夜从白公馆破狱脱险成功,虎口余生。  相似文献   

12.
于欣 《理论学刊》2005,(11):124-125
“德”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西汉大儒董仲舒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德论传统,同时借鉴法家的学说,提出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旨在实现国治民安的仁政德治。这一思想适应了当时强化初定的封建统治秩序的现实需要。研究董仲舒的“德”的思想,对于把握中国古代“德”范畴的演进,以及认识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德为“三纲五常”之伦理道德“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指明了人们在处理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种基本的社会人伦关系时所应持有的根本原则。自孔子起的先秦儒家就非常注…  相似文献   

13.
北魏高允历任世祖、恭宗、高宗、显祖、高祖五位帝王的大臣,享年98岁,在世时声名显赫,位高权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不恃权自重,丝毫没有骄纵的表现,倒是能洁身自好,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公正,非常受人尊重。高允常对人说:“我在中书任职时从未冤枉过好人,处理一切事情都不徇私情。”高祖年间,因诉讼案件积压过多,开始让中书省以经义决狱(即引用《春秋》等经典的话来作为判处案情的根据,这在当时有极大的随意性)。但高允严格按照律令评判定案。三十年中,朝内朝外的人都称赞他判案公允准确,处置得当。高允判案时非常谨慎,他…  相似文献   

14.
郑振远 《前线》2009,(12):57-58
我国古代有皋陶造狱的传说,也有“三王始有狱,夏曰夏台,殷曰牖里,周曰囹圄”之说?《尔雅》解释“狱”谓之圜土,筑其表端,其形圆也。北京地区最早的监狱.可以追溯到战国后期的燕国,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  相似文献   

15.
正孟子、司马迁都认为六经之一的《春秋》是孔子所作,孔子也自诩:"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春秋》乃人主之学,孔子之后解释《春秋》的流派有多家,著名者如《春秋》左氏学、《春秋》公羊学、《春秋》谷梁学等。《春秋》治政大义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得以诠释,但《春秋》诸学中以民为本的仁政阐释始终是其主流,特别是左氏学、公羊学,对我国古代的仁政传统的生成、传播与深化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政德建设也有不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刘洋 《理论学刊》2007,(1):100-102
“考竟”是汉魏时的一种治狱程式,即考问案情,穷究其事。在“考竟”过程中,犯人因刑讯死在狱中,或被判处死刑,则是另外的法律行为。因此,传统认为“考竟”是犯人受拷问死在狱中,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7.
正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西汉广川(今属河北省景县)人,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专攻《春秋公羊传》。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延揽四方才俊,让地方郡守、诸侯推选贤良博学之士,欲闻治国"大道之要"。董仲舒在上《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天人感应"说、"大一统"的思想。董仲舒在我国思想史上的贡献,除了"大一统"思想外,还有"推明孔子,抑黜百家"的思想。他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创建了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阴阳五行  相似文献   

18.
1945年 7月 ,黄炎培先生在延安与毛泽东探讨历史兴亡周期现象 ,随后 ,出版了《延安归来》一书 ,用了“周期率”一词。近几年来 ,有人认为“周期率”是对“周期律”的误引或者误用。而笔者认为 ,“误引说”或者“误用说”是不成立的 ,应该用“周期率”。我们能够找到的最早对“周期率”提出异议的是李振民在 1 991年第 3期《中共党史研究》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能够跳出历史“周期律”》一文 (以下简称李文 )。在该文的注释中 ,他认为黄炎培将“律”误用为“率” ,“周期率”应用“周期律”。建党 80周年时 ,不少人重提毛黄探讨的历史兴亡周…  相似文献   

19.
李畅然 《理论学刊》2007,(3):111-113
一、清人刻意强调用“知人论世”来限制甚至取消“以意逆志”《孟子》一书涉及了后世两大文本诠释方法论,一是《万章上》“咸丘蒙问盛德之士”章的“以意逆志”,一是《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章的“知人论世”。前者在笔者看来,是《孟子》一书中最重要的诠释学原则  相似文献   

20.
小卡片     
正知识窗“夏季”概念是何时形成的?从时序上讲,“立夏”之时太阳正好到达黄经45度,北半球气温整体开始升高,是年度周期中夏季的起点。一年有四季是时序常识,为什么甲骨文中无“夏”字?有观点认为,殷商时期一年只分“春”与“秋”两季,尚无四季之说,将一年称为一个“春秋”即是佐证,鲁国编年体史书起名《春秋》也是这个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