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商界刮起了一股“打折风”,九折、八折、对折不等,最低的甚至打到了一折,几乎是白送了。 商品打折,作为一种促销手段,自然无可非议,问题是有的商家在对商品进行打折出售的同时,服务质量也跟着“打折”了。比如,有的商家对打折的衣服不让顾客挑拣,不允许顾客试穿;有的商  相似文献   

2.
保您满意     
姚方 《求知》2000,(5):42-42
当今是市场经济时代,商家都说“顾客是上帝”。只要到市上走一走,各商家门前几乎都立上一个“保好、保你满意”之类的牌牌。我看到这些牌牌,初期,认为这是骗人术。列宁不是说过吗,商人的高声叫卖,是为了把假货兜售给顾客。后来,偶有机会和业主攀谈,也问到了牌子。他说,信不信由你。我知道,顾客上当,只不过一回两回,能总上当吗!是啊!  相似文献   

3.
陈学敏 《侨园》2014,(2):66-67
美国 巧用商家促销 网购二手教材 作为留学的热门国家,美国的高消费让人吃不消。不过商家经常有促销活动,价格非常便宜。美国留学顾问支招,留学生如果能根据商家的各种促销活动,来合理安排自己的购物,将会省下数目可观的一笔钱。如圣诞节、感恩节等主要节日,都有“吐血大甩卖”。至于超市购物,大多数超市晚上都会比早上便宜。  相似文献   

4.
夏歌 《党政论坛》2010,(10):12-13
生活,其实可以放慢些,这一道理是我最近才悟出来的。 退休后妻怕我在家寂寞,硬要拉我出去走走,于是,我们去了离居处不远的“宜家”超市。“宜家”在广州火车东站附近,是一家瑞典人办的超市,那里荟萃着琳琅满目的西洋风格的家居物品。出口处有饮料、烤面包等食品出售,妻去买了两份“热狗”和甜简,我们就挨着其他顾客在超市外的一张长条椅上小憩一会儿。  相似文献   

5.
附庸土匪?     
桃源 《瞭望》2005,(46)
商家以“土匪鸡”、“土匪鸭”等所谓的招牌菜招徕顾客,已经是旧闻。而今,“土匪”行情仍在看涨,报载,某地堂而皇之地办起了“土匪节”。卖商品、办节,剑走偏锋摆点  相似文献   

6.
林蔚 《瞭望》2005,(37)
虽然离中秋节还有些日子,楼下超市琳琅满目的各式月饼却早早地摆到了最醒目的货台上。毋庸讳言,这个仅次于春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在更多地已经变成了商家的“节目”。因为不是国家法定假日,学生要继续上课,职工要照常上班,除了吃几块月饼,这个节恐怕就再没有别的文化的、情感的内容。其实,这也没什么,至少是无害的。商家赚得盆满钵满,国家也能增加税收,老百姓也乐得在这天过足嘴瘾,是可谓多赢。  相似文献   

7.
牛晓艳 《理论导刊》2000,(10):33-34
时下市场饱和,消费不旺,商业竞争更加激烈,商家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争取顾客。什么“打折酬宾”、“免费上门服务”、“不满意便退货”,各种促销手段花样不断翻新。销售与服务承诺也成为商家竞争的一件法宝,如“假一罚十”之类。但一些商家并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诺言,一旦与消费者发生争议,往往避重就轻不愿承担承诺的义务,因而产生纠纷。从法律角度讲,商业承诺是法律行为,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目前,法学界对商业承诺的认识存在分歧,司法实践操作差别也很大,出现相似案件,不同判决的情况。就拿“假一罚十”来说,对其属性的认识差…  相似文献   

8.
近日,在北京首起饭店“开瓶费”官司以消费者得到法院的司法支持而告终后,京城餐饮企业代表纷纷忙了起来,相关行业协会甚至召集了百名餐饮企业代表联合开会,表示反对叫停“开瓶费”。商家的说法数年来如一日:“开瓶费”是经营者向自带酒水的消费者收取的服务性费用。只要消费者在餐厅内饮酒,就会占用商家的物力、人力资源;顾客自带酒水万一出事,不好界定责任。  相似文献   

9.
宋周 《民主》2005,(3):27-29
他曾经是一位茫然无助的下岗职工。如今,他是临湘市最大零售商业企业的总经理。走进他经营的临湘富食村超市的营业大厅,由共青团中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等单位颁发的“青年文明号”、“光彩之星”、“湖南省市级再就业先进企业”、“湖南省放心酒工程示范店”四块金光闪闪的匾额熠熠生辉,仿佛一张张微笑的脸庞,告诉每一个光顾富食村超市的顾客,这里购买的商品绝对值得信赖,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在中外商家激烈鏖战的建材市场中,东方家园作为中国建材连锁巨头,目前已经在北京、成都、广州等大中城市开设了14家大型连锁超市,年销售额超过了20亿元,被称为中国建材业的“沃尔玛”。到2006年,销售额要突破500亿元以上,在全国建设100家以上大型连锁超市,形成覆盖全国的建材连锁经营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有关顾客的种种时髦称谓不绝于耳,诸如“顾客是上帝”、“顾客是总裁”、“顾客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之类。但是,有多少顾客真正当过“上帝”呢?实际上,中国的消费者经常上当受骗,忍气吞声。每年的3·15更让人看到了无数流泪、流血的“上帝”。看来,对企业进行“如何认识顾客”的启蒙教育实在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南京下关区于2000年建立政务超市,在政府活动中引入了商业的模式,转变了基层政府的职能和运行机制。政务超市是政府制度创新的产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顾客战略是政府改革组织内部官僚制传统的战略选择之一。对政务超市的内部组织和运行模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政务超市是运用顾客战略改变官僚制DNA,重塑政府的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扫码支付因其快捷、便利的特点为越来越多的商家所青睐,也同时催生了新型的犯罪手段。"偷换二维码"案中,商家是被害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债权是犯罪对象。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偷换商家收款二维码,截取顾客向商家支付的账款,对商家而言具有秘密性,且完全违反了商家的意志,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而不构成诈骗罪。由于账户余额具有即时债权的特点,所以当钱款进入行为人账户时是盗窃既遂。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下超级市场蓬勃发展,对超级市场的商品管理日渐重要。超级市场采用了顾客自我服务和一次性集中结算的销售方式,因此商品管理的原则就必须适应这种方式。而且超市在确定了自己的目标顾客后应进行商品定位,也就是让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进行形象设计。抓好为超市创造盈市的经济管理重点即商品的采购管理。  相似文献   

15.
她的名字叫朱锦香,外号“惹不起”,是长治市英雄路百货商场的营业员。“惹不起”名不虚传,工作没精打彩,谁说她,她找谁的麻烦,站柜台整天绷着脸,好象别人都欠了她什么似的。如果哪位顾客不知趣,请她拿商品挑一挑,她会冷冷地白你一眼。不过,也不是每个顾客都怕“惹不起”。这不,有位中年顾客和她话不投机,你有恶言来,我有恶语去,官司打到商店经理跟前。经理批评她说:“咱店是文明店,职工都要当文明营业员,你要给顾客道歉。”她反驳:“咱们国家是文明国家,顾客应当是文明顾客,他应当给我赔情。”经理把小朱的问题交给了店堂主任处理。在当晚的部组会上,朱锦香突然将店堂主任推在墙上,撞得鼻青脸肿。这下,激起了民愤。为此,被人们称为“惹不起”的朱锦香受到了记过处分。“惹不起”自认委屈,天天到刘书记跟前叫冤。刘书记苦口婆心解释,她仍然吵闹不休。  相似文献   

16.
正午时分,杭州大龙门酒店里宾客满堂。酒店经理周达波笑眯着眼说:“看来改了名并不影响生意呀!”这里原叫大富豪酒店,在今年夏季的清除不良文化活动中率先改名。至今,浙江全省已有2000多家企业摘除了原有的不良招牌。由于改善了企业形象,有的商家吸引到了更多工薪阶层的顾客。 此前一段时间,商场酒楼、舞厅歌馆的“妮”、“莎”、“富”、“帝”一类的招牌满目皆是。明明销售普通的国内服装,取的店名却是“丹佛”、“卡迪尼”、“盖普”、“马莎拉堤”;明明经营一般的餐饮娱乐,挂的匾额却是“帝皇酒店”、“皇都饭庄”、“金伯爵”。有的甚至打出了“南霸天”的旗号。不少商家称,取个新鲜醒目的名字,只是想多招徕些生意。  相似文献   

17.
陈一洪 《侨园》2001,(2):16-18
记得改革开放之初,有幸走出国门的人们回来津津乐道外国的新鲜事物之一的就是“商店”(即超市)——偌大的店里没有售货员,商品放在货架上全凭顾客自己挑选,走出店门时一次付款即可。当初令国人颇感神秘的这种外国业态几年来突然出现在了中国,并且是世界零售业巨头联袂进入,其中更有排名世界五百强之首者。如今,在中国省会城市及其他大城市,百姓购物都难免要去洋店、洋超市,人们不仅把它们看成是购物的好去处,甚至简直就把它们看成了是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18.
拿在明处     
商家要赚钱,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没有了利益,谁花那么多气力去生产、去销售?商家要追求最大利润,这也无可厚非。赚得多,说明经营有方。但不能坑蒙拐骗,这是商业道德,也就是现在常讲的“诚信”。失去诚信的商家,是谓奸商。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市场疲软,销售不旺,给商家的经济效益带来不小的影响。为刺激消费,众多商家常常使用让利酬宾、血本甩卖等传统套路,希图招徕顾客,但往往收效不大,消费市场并没有因此而“牛气”冲天。这种波澜不起的局面,固然与老百姓的购买力有关,但目前市场上比较普遍存在的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坑害消费者利益的欺诈行为,  相似文献   

20.
田川 《瞭望》1999,(24)
为了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不少的商家都采取了送货下乡和服务上门的方式,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然而,在一些地方的进货下乡活动中,也出现了农民“不买账”甚至“喝倒彩”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除了质量、价格和服务等方面的因素之外,还与一些商家货物虽已“入乡”而意识却未能“随俗”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是曲高和寡。有的商家对所进商品的档次、功能。品牌等一味贪大求全,与当前农村相对落后的消费水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农民望而生畏;二是老调重弹。有的商家对改革开放20年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