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规定了禁止代孕的原则,但却没法实际有效的规制层出不穷的由代孕引发的"纠纷",一刀切式的否认代孕协议的法律效力不能解决问题,在美国法院审理代孕协议是否有效时会举行听证会对合同的效力进行认定,对于其他国家的立法模式的比较,旨在对我国予以借鉴,本文从代孕协议的性质入手,并结合现今的跨国代孕现象,对代孕协议准据法的确定予以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周文静 《传承》2011,(27):84-85,88
代孕是争议最大的一种辅助生殖技术,是一个法律上、伦理上的共同难题,为了既保障不孕不育夫妻的生育权,又防止代孕生育技术的滥用,国家应该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引导代孕生育。结合代孕在国内外的相关发展状况,对我国的相关立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骏 《长江论坛》2018,(2):65-69
"人工代孕"是一项帮助不孕者实现生育的技术手段,但在风险社会背景下,无论在立法还是执法层面,应对代孕所产生的法律与道德难题,我国当前的法律规范都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通过比较分析美国、英国和日本的"人工代孕"三种立法模式可以看出,我们应该基于自身立场对立法模式做出选择,在这方面,澳门地区的立法态度与立体化、全方位的立法模式,值得我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代孕是人工授精技术发展和进步的产物,给没有生育能力的夫妻带来了福音,同时对传统的生育观、伦理制度和法律制度带来了冲击和考验。在没有对第三人的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产生损害的前提下,应考虑不育者的权益,积极进行相关的立法,在制度层面上肯定代孕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林玲  黄霞 《人民论坛》2011,(10):86-87
"代孕"是人工授精技术发展和进步的产物,给没有生育能力的夫妻带来了福音,同时对传统的生育观、伦理制度和法律制度带来了冲击和考验。在没有对第三人的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产生损害的前提下,应考虑不育者的权益,积极进行相关的立法,在制度层面上肯定"代孕"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代孕技术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为不孕夫妇带来了福音,同时也给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制度带来了冲击.不孕夫妇的生育权和代理母亲的身体权为代孕行为提供了合法性基础,代孕协议使代孕行为权利义务关系更加确定.法律不应对代孕行为一味禁止,而应当面对问题合理规制,发挥其公益性初衷,遏制其危害性.  相似文献   

7.
代孕作为一种新型人工辅助生殖技术,涉及法律、伦理等复杂关系。目前我国代孕市场暗流汹涌,社会舆论纷纷谴责,而相关法律却不健全。简单的禁止性规定并不能抑制代孕现象的出现。承认代孕的积极作用,将代孕纳入法制轨道,有限制地开放代孕是理性而长远的选择,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同立法刍议周佑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合同立法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拟就我国合同立法的现状和改革问题,作些探讨。一、我国合同立法的回顾和反思建国以来,我国合同立法工作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解放初期和第一个五...  相似文献   

9.
立法规范的空白使得各地法院频频上演夺子之战,代孕纠纷单凭卫生部的相关规定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基本权与契约自由的精神尚未否战胜公序良俗而使代孕协议有效存在,委托夫妻拥有孩子的期望并不违反道德伦理的要求。通过科技与法律的交融互动,实现有条件开放代孕,或许是破解当前代孕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法律概念角度出发,宜将代孕行为理解为以代孕技术实施为核心的相关法律行为的总称。代孕行为包括代孕基础行为和代孕衍生行为。代孕基础行为因不存在损害法益的社会危害性,不应纳入刑法规制的范畴。但由于相关规范的缺位和部分行为主体追逐利益的盲目性,代孕的不规范操作导致了一系列法律和社会问题。因此,在否定代孕基础行为犯罪化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思考目前社会中存在的由代孕基础行为而衍生的相关不法行为的犯罪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话题     
《民主与法制》2021,(4):50-51
近日,某明星把“代孕”一词带“火”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以任何形式买卖配子、合子、胚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坚决抵制代孕行为!对于代孕行为,您有什么想说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我国合同立法对合同相对性与合同效力的扩张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在坚持合同相对性原理的前提下,合同效力适度扩张的有益见解。  相似文献   

13.
“契约自由”,是指双方当事人自由签订任何内容的合同。文章阐述了“契约自由”法律原则从产生、强化到削弱演变的根本动因,是资本主义经济自由与国家干预不同客观条件变化的必然结果。文章还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合同关系的性质和特征,认为“契约自由”不宜作为我国合同立法的原则,但应借鉴其有益的成份,服务我国的合同立法。文章指出的我国合同立法的基本原则是:合同合法原则;宏观调控下的自愿原则;平等互利和协商一致原则。  相似文献   

14.
曾祥生 《求索》2011,(12):173-175
服务类合同的大量涌现,对传统合同法的总则——分则的立法技术带来了冲击,大陆法国家对服务合同的立法研究十分活跃,制订法或各国学者提出的修法提案所提出的解决路径并不相同。本文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或立法草案的比较分析,同时结合对相关学说理论探讨。试图为我国未来民法典合同法篇服务合同规则的构建找到最佳路径。未来民法典应将各重要服务合同有名化,同时通过构建服务合同的总则性、共通性规则,以解决大量涌现的新型服务合同的法律适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有关电子合同的立法应将电子合同作为一种与书面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独立的合同形式加以规定 ,并根据我国 EDI技术现状 ,对电子合同要约的撤回与撤销及承诺的撤回、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意思表示的真实性等问题作出相应规定 ,确认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及电子证据的独立、直接的证明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有关电子合同的立法应将电子合同作为一种与书面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独立的合同形式加以规定,并根据我国EDI技术现状,对电子合同要约的撤回与撤销及承诺的撤回、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意思表示的真实性等问题作出相应规定,确认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及电子证据的独立、直接的证明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合同法》没有规定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为充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充分遵从意思自治原则,我国《合同法》应当在合同效力一章中明确规定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贯彻保护第三人利益与贯彻意思自治原则之间的平衡之立法宗旨,规定第三人享有给付受领权、给付请求权、债权保护请求权以及受领给付的义务;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当事人只能在第三人未明确作出接受合同约定的权利之前变更合同以及可以在合同谈判时约定合同的解除条件等内容。立法体例上采用潘德克顿式,以便与我国未来民法典衔接。  相似文献   

18.
我国行政诉讼法立法初期未对行政合同的特殊性予以特别考虑,致使我国行政合同诉讼审理规则模糊,不利于保障行政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完善我国行政合同诉讼制度,拟对相关国家和地区行政合同诉讼的经验予以介绍,在比较研究之后,总结规律,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应用,电子商务日趋成为全世界的贸易潮流。电子商务作为构建在互联网络虚拟空间里的一种新的商业形式,其核心仍然是“合同”。而对这种“合同”是否有一个健全、稳定的法律保护体系,将直接关系到电子商务交易的信用和安全。我国应从完善立法、健全机构、发展ODR来加强对电子合同的法律监管,以便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电子合同的效力:法律规范、道德约束与技术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传统合同为参照对象 ,指出网络状态电子合同的基本特点和立法现状 ,着重论述了电子合同成立及生效的条件 ,即法律规范、道德约束和技术控制 ,提出完善电子合同效力认定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