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比较与判定:中西政治认同异质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认同是现代性的产物,现代化进程中中西政治认同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现。审视中西政治认同的异质是解读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并对当下认同问题提出对策的前提性判断。管窥中西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的差异,得出中西政治认同呈现利益共享型与利益博弈型、政治整合型与政治耗散型、文化再造型与文化悬置型之异质判定。  相似文献   

2.
历经数千年的执政实践、制度建构和伦理教化,"大一统"最终形成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独特文明内核.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大一统"有助于凝聚人们的政治共识,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当前,我们要立足"两个相结合"、"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等重要论断,对中华"大一统"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一统"观念是现代中国国家建构、塑造中国文明基体并关联各历史阶段的重要政治思想资源。"大一统"观念源于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念,顺应了维护地缘安全与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在近代,"大一统"观念通过"三民主义"与"天下为公"、"社会主义"与"民本观念"、"协商民主"与"和而不同"的三层文化对接,注入国家建构进程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未来,"大一统"观念又将因其内涵的国家超越性为国际政治注入正能量。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其博大精深的包容性与生命力、凝聚力书写在历史文化长河中。自血雨腥风的近代史延伸中战争造成的深度社会结构破坏、割地赔款的被迫"不平等历史地位"的真切感受促发西学东渐成为中国文化选择与现代化结合、奋发有为的历史渠道。道器、体用之争中,经过了"器物——制度——精神"的三段式历史运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是其成为实践哲学的现实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融合一统的"龙文化"特质提供了"文化嫁接"的丰厚土壤,文明交流的氛围,加速了文明历史前进步伐。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会通结合是最好的价值选择,中国共产党既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正统继承者,"以儒援马,以马助儒"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5.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西法律传统影响巨大。封闭地形造就了中华法系长期保守性、独特性以及宗法伦理和皇权政治的强大;开放地形则既促使西方法文化呈现断裂性、多变性与多元性特质,又促使西方民主法制传统的形成。肥沃土壤是中国传统民商事法律式微和刑事法律发达的成因;贫瘠土壤则反而促进了西方私法的发达。中国古代春秋决狱和务限法传统内生于大陆性季风气候;而西方"自然法"传统的形成则与其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关。对自然地理环境在中西法律传统中所扮演角色的解读,既为认识中西法律传统之差异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觉,又有利于建设合壁中西的现代中国法治。  相似文献   

6.
"后小康时代"的内涵意蕴并不仅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历史发展的"前瞻性"概括,而且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所遗留的问题与难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的"反思性"展望。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程中,"文化治理"中的"文化"不仅充当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体",也是"治理"的客体,"治理"与"文化"共同构成了"文化治理"的逻辑起点。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文化治理"通过一种嵌入式治理的方式内在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中,通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驱动作用,推进着"后小康时代"的现代化事业。  相似文献   

7.
在农村地区政治生活实践中,传统型政治文化成为影响当前基层政权正常运作的重要环境.基层政权运作中的"乡政"与"村治"模式,以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政治文化作为依托或基础.构建民主型政治文化是实现基层民主政治必不可少的文化环境,能够为基层政权有效运作提供一种根本保障.当前,从政治文化视角来探析基层政权运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是基于"和合"思想与思维才设计出"执政党-参政党"的政党制度,这是中华文化底蕴和智慧的体现,这与基于竞争思维的执政党-在野党制度不同。从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来看,中国的政党制度与西方的政党制度各有优劣,"执政党-参政党"制度最契合于中国文化与国情。这份制度自信的基础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文明成果:在农业文明时代,能够将广阔的疆域整合成一个国家,并且保持长期的统一、稳定的,只有中华文明。因此,在政治发展路径上,中国必须以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为基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能够走中国特色的道路,而不必也不能照搬西方的制度。惟其如此,才能夯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磐石般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生态问题实质上是政治问题,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促使生态学与政治学联姻,大力推进绿色政治文明建设。绿色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有绿色政治文化价值、绿色政治行为文明以及绿色政治制度文明,它们从多维角度促进着人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共同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这是党首次将党建议题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并列纳入总体布局。此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话题。掌握当前党建制度改革研究的动态和进展,梳理和归纳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党建制度改革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中,"中国土壤"包括中华文化的土壤,"天下为公"则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天下观"。"天下观"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哲学思维,其发轫于西周初期,在"周秦之变"时期得到因袭和发展,完成政治性、精神性、伦理性的统一,成为中国几千年来政治文化的重要基因。近代中国因受西方文明冲击,"家—国—天下"的文化结构虽被"国家主义"重构,但"天下观"将因中国的崛起重新作为价值判断担当。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经历了从"文化中轴"的文化样态到"制度中轴"的文化样态的嬗变。"文化中轴"的党内政治文化具有三个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的特征,即重"伦理"轻"制度"、重"集中"轻"民主"和重"人治"轻"法治"。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开始了从"文化中轴"到"制度中轴"的演化过程。在新时代里,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首次提出了"制度治党"的理念。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嬗变方向是走向"制度中轴"的文化样态。与"文化中轴"的党内政治文化不同,"制度中轴"的党内政治文化旨在发挥制度文化的作用,通过刚性制度的柔性作用,推动理性治党,推进党内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3.
中西传统信用观念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诚信危机,表面上是社会道德水准下降,深层次的问题是我国传统信用观念与现代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结果。中西传统信用观念在信用来源、信用价值意义、信用适用领域、信用对象、信用保障机制等因素上存在差异。我国信用文明转型应当保留传统信用文明的积极因素,汲取西方信用文明的有益因素。制度建设是我国信用文化变革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爆发,列强入侵,国人惊醒.面对突如其来的西方文明,"华夷之辩,华夷之防"喧嚣尘上.教育界究竟该如何面对发展的西方文明?无数鸿儒呕心沥血,本文以地主阶级改革派--魏源、洋务派--张之洞、维新派--康有为、民主派--蔡元培为代表的四大派的"中西"教育内容观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文明不同的起源、地域条件、历史进程,导致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在诸多差异中,"人"的概念的差异是核心。本文进行概念内涵分析、以及概念的文化语境分析。  相似文献   

16.
"和而不同"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政治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富民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和谐社会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而不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差异的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差异的历史原因,其中对其产生较大影响的有:二元对立与阴阳调和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孝亲观”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中西文明发展逻辑的差异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文化落差的影响)。除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不同背景是其产生差异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18.
大学变迁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的历史演化过程,并受大学内含的风格、文化传统以及社会文明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大学机制的变迁过程反映着大学文明的内涵和精神的转变历程。从不同时期大学机构功能、组织特质等方面,分析大学组织起源与文明传承的互动关系,挖掘其所隐藏的深层文明变迁因素,梳理三代大学传承与变迁背后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9.
与西方"朕即国家"的君主专制政体不同,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所建构的政治体系,形成了以"天权"为政治合法性来源的第一种权力,以"皇权"为世俗政治最高统领的第二种权力,以"官权"为具体政治实践的第三种权力。三权中"皇权"最大,"天权"地位最高,"官权"虽然地位最低、权力最小,却是三权中具体实施政策的一线权力,三权各有优势,互相补充,形成了天命思想下的帝国秩序构建的"三权分立"。三权之间通过相互印证、依赖、利用、吸取的权力运行方式实现了政治的妥协与制约,从而实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权力平衡。  相似文献   

20.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得以实行的社会根基,在本质层面上指涉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包容与互鉴。作为文明核心要素的宗教,推动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沿线国家文明的交融互鉴;在世俗化影响下,当代宗教出现了各种复杂面向,对民心相通的顺利实施提出了挑战。作为应对,在文本层面,"一带一路"倡议尊重沿线各地域原有的文化和信仰,在通行的国际规则下进行商贸和文化往来,以解除人心的隔阂;在现实层面,"一带一路"倡议做出各种灵活应对,力图通过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来消弭地区宗教冲突与暴乱,以达至民心相通与文明共融的愿景,为世界和平与人类福祉的实现提供新的路径与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