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与贵州民族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涛 《贵州民族研究》2002,22(3):165-169
本文以"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中的民族教育所提供的资料,结合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着重阐述了贵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历程原因和特点,进而提出贵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赵鹏 《思想战线》2011,(Z1):42-45
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整合既是多民族国家内部发展的需要,亦为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理想的现实要求。在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视角下,借"民族"的政治性解析多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的辩证关系,阐述"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以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吴嵘 《贵州民族研究》2002,22(3):105-110
本文介绍了"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中对贵州民族经济的调查与研究,论述了"六山六水"民族调查对贵州民族经济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谭敏 《贵州民族研究》2021,42(3):196-202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贵州省民族研究所(院)创建60年来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民族学的发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学科建设、民族工作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全局,服务社会,顺应时代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几代人的潜心研究,累积了大量宝贵的学术资料,为贵州民族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发挥了智囊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已经评选出七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而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名镇的研究一直处于不受关注的状态.文章在对民族8省区历史文化名镇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选取了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云南省孟连县娜允镇、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作为研究对象,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认为历史文化名镇在"传统-现代"的转型中可以能动地产生新的功能与结构,促进产业融合与文旅融合的发展,并作用于古镇的发展之中.同时,在古镇的发展中要认清文化遗产在"传统-现代"转型中出现的多种关系,兼顾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此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创新性保护才是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名镇"传统-现代"转型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6.
"三个离不开"思想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历史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光辉照耀下,新疆自治区呈现出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紧紧围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7.
"十五"期间加快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十五"期间加快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文章就贵州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金融等重要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族散居化的历史与原因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是中国民族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人口长期散居化发展的结果.民族的散居化是一个民族迁移和民族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自中国民族文明的兴起开始,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的发展,到今天这一过程仍在继续,且发展得更加深入和广泛.中国民族的散居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受自然与社会、经济与政治、人口与文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文化中断"理论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西方教育人类学"文化中断"理论的产生背景,并借用了其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中"文化中断"的特殊内涵,认为"文化中断"是民族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最后从教育学的角度指出了减少"文化中断"对民族教育负面影响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精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具有整体性、认同性、稳定性、凝聚性、延续性和先进性的特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点是"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中华民族精神更是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党的十六大全面小康目标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台湾人”群体对中国大陆的刻板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台湾已经形成"台湾人群体",而视大陆人为"他群",他们对大陆的刻板印象多是负面的,从而形成偏见与歧视,对两岸关系造成严重的伤害。这是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探讨"台湾人群体"对大陆的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并且针对现阶段两岸交流的情况,分析其对减少刻板印象的作用与局限,认为通过两岸群际沟通减少刻板印象,进而减少偏见与歧视需要经过相当长的过程,至于增强两岸认同,形成"两岸共同体"更需要走很长的路。  相似文献   

12.
张培炎 《桂海论丛》2002,18(2):18-21
"试验"作为方法论的范畴而确立,"试验"作为邓小平方法论的基本范畴的确立,以"试验"范畴为基础的邓小平方法论科学体系的创立,是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基本方法的科学总结和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新发展,坚持试验方法对于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为了强化新疆各族群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国人一方面引进新兴的民族学、社会学知识,来描述、辨识这些国族内的"他者";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西北各族群的族源历史与文化特征的书写,强调其与汉族在文化与血缘上的历史纽带与融合,并指出应融合各族群文化共同建构中华民族新文化;最终,提出经由新疆的现代化开发促使新疆走上现代化道路,缩小与其它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距,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清代云南铜矿开发的制度演化及"官治铜政"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征平 《思想战线》2003,29(5):104-108
清代云南铜矿开发经历了一个由"听民开采"向"官治铜政"制度转变及"放本收铜"经营方式的确立过程。其制度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为了适应铜矿开发中对流动资金的客观需求,该制度的确立对云南铜矿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松  安维复 《思想战线》2007,33(2):24-35
当代资本主义因建立健全了国家创新体系而获得生产力的超速发展,但是它的生产关系依然停留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结构上,从而使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转化为知识的公有性与知识创新的私人占有之间的对立统一,因此数字资本主义依然是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6.
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区"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惟达  林艺  靳柯 《思想战线》2006,32(1):62-67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构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区”,可以实现这一区域内文化产品的交流、贸易与服务,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保护文化多样性,共同维护这一区域的文化安全,抵御西方文化深层介入。这一合作区域的建立不仅是实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实践,更有助于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东南亚市场的拓展。  相似文献   

17.
经济法是20世纪法律体系适应社会本位思潮的一大创新.然而,经济法从其诞生之日起便颇受争议,不仅受到相邻法律部门的猛烈攻击,其学科内部也是学说纷纭.其中,发端于前苏联,以B·B·拉普捷夫为代表的"纵横统一论"经济法理论影响最大,所受争议也最多,甚至被全盘否定.本文从介绍"纵横统一论"入手,力图揭示"纵横统一论"之科学内涵,并对其理论和实践价值予以重新定位,以期推动我国经济法学科建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当代提升面临着不少新问题: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多样化、社会结构分化与利益分化、民族分裂主义分化活动日益明显、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造成恶劣影响。要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就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寻求以下基本途径:一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二是贯彻落实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和谐发展新理念;三是妥善处理好民族问题;四是加强执政党建设。  相似文献   

19.
既有的马克思理论整体性研究缺少历时性视角与共时性视角相统一的探讨,导致此种现状出现的原因在于贯通整合马克思各理论的中轴性概念的缺位。以"社会关系"概念为中心范畴对马克思各理论的形成、丰富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考察,可以在纵向维度的历史发展和横向维度的理论互动中展示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联结和统一。在马克思那里,从唯物主义的艰难转向到科学世界观的巍然创立、从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到资本逻辑的全面解构、从社会主义的深层基础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任务乃至此三者的耦合,"社会关系"都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立足"社会关系"概念把握马克思三大理论的生发过程及其内在关联,对揭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初始构境、推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在民初审判制度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许多国家(主要是大陆法系)的先进法制成果,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高效地制定了具有近代法意义的"六法全书",使得各项审判有了成文法依据,从立法的渊源、结构、立法技术等角度看,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成就是卓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