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的迅猛发展使网络名誉权的保护问题逐渐凸显,而因为网络名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网络名誉权纠纷也逐渐增多,厘清网络名誉侵权的概念,分析新形势下网络名誉侵权的特征,希望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网络名誉侵权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名誉侵权法是由英国普通法、加拿大各省制定的法律、法令和各种防御措施共同构成的法律领域 ,名誉侵权是加拿大侵权法对人格权利侵害的重点规范内容。但是 ,名誉侵权与言论自由两者之间的冲突 ,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加拿大名誉侵权法试图在名誉保护和言论自由两种利益之间进行适当的平衡 ,通过名誉侵权构成要件、被告抗辩及侵权救济的规定 ,寻求私权与公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虽然证伪法益概念言过其实,但法益概念的立法批判功能危机并非危言耸听。在世界范围内的积极预防性立法趋势面前,法益概念正面临立法批判功能失调的现实危机。究其根本,危机的本质乃是既有理论未能适应后现代社会的治理需要及国家任务转变,从而带来超个人法益边界的限缩危机。因此,应更新法益概念的理解范式,使批判立法的法益概念理解能够同时回应当下刑法正当化及社会治理的需要。基于功能主义进路,纾解危机的关键在于从沟通理性视角更新对法益概念的理解:首先,应明确法益概念在刑法正当化证成中的位置;其次,应基于区分“生活世界”和“系统”的沟通理性视角,厘清超个人法益与个人法益之间的关系,明确超个人法益的内涵及限缩方式;最后,还需区分法益概念的立法批判功能作用的不同论域,沟通协调立法与司法实践,纾解和防范法益概念的现实危机。  相似文献   

4.
法律论证理论中的证明证据和证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论证理论是实践论辩理论的一个局域性的论证类型。法律论证的实质是论辩。法律论证中的证明和证据概念强调合法性。法律论证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证成,它分为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两种证成形式,这些证成是由若干规则、公式和原则来构成的,用以在法律论证中获得健全的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5.
援引英美、日本判例所塑造的著作权“间接侵权”理论在概念上难以自足,将著作权侵权硬生生地分割为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两类,却没有阐释二者在行为类型、归责原则和责任性质方面的异同性,也没有证成这种二元侵权结构在司法实践中的独特适用优势,更缺乏与《侵权责任法》关于共同侵权制度之间的沟通与缝合机制,故而不具备在中国生长的制度情景.在我国日趋完善的民事共同侵权制度之下,著作权“间接侵权”并无共存的必要和平台,其内容完全可经由著作权共同侵权的法理来阐明.实体层面,直接侵权的预备行为可由消除危险请求权和诉前保全措施予以解决;扩大侵权损害后果的行为属于共同侵权的范畴;辅助侵权可由帮助型共同侵权取代,引诱侵权可由教唆型共同侵权来实现.程序层面,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对著作权的侵害应遵循“先单独侵权、后共同侵权”的次序认定规则.  相似文献   

6.
现行行政处罚行为概念不够明晰导致可操作性较差,处罚种类不全面导致制裁易出现疏漏,处罚强度不当导致预防效果差.对此,应明确具体行政处罚概念的具体要素,防止其被泛化使用;适当扩充地方政府的立法权限,在补强和拓宽行政处罚种类作为其重要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实现权责统一;具体分类上应在区分人身罚、财产罚、资格罚、行为罚、名誉罚的基...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产生越来越多名誉权侵权的问题。因此,探讨网络名誉侵权的课题也摆在了法学界面前。本文从网络名誉侵权的概念和方式入手,对网络名誉侵权的归责原则、免责事由等问题做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陈岳琴  唐松涛 《法人》2005,(3):126-127
虽然《产权的经济分析》这本书已经有了中译本,但是如同很多思想的命运一样,巴塞尔(Y.Barzel)在这本书里提出的重要概念在中国看来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长久以来,概念上的混淆和不清晰造就了隔阂和误会,尤其是发生在经济学和各个人文学科之间。被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经济学的解释范式并未能因为它对现实现象的解释力而获得好评,相反的,反而引起深深的敌意和蔑视。或许经济学和法学之间的沟通可以作为例外。从很多方面看,经济学和法学都构成互补。法学重视既  相似文献   

9.
法庭科学家和证据法学者所处的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就像英国和美国一样,由一种共通的语言划分开来。虽然在一些重要方面彼此关联,但法庭科学和证据法学作为两个独立的学科,有着各自独特的构造和演进,关注不同的问题并运用各具特色的认识论。因此,这两个学科之间存在着自说自话的重大风险。该风险的迹象体现在了法庭科学家与证据法学者之间时常沟通不畅。“证据法”的概念对于法庭科学和证据法学而言均至关重要,且在这两个学科中均被高频地运用。本文通过聚焦“证据法的法域范围”之基础概念讨论,希望造成该学科间冲突的个别成因能够明朗化,并诚挚地期盼这样做能有利于法庭科学与证据法学学科之间更有效地交流。  相似文献   

10.
宋振武 《现代法学》2006,28(1):101-107
所有刑事诉讼主体的诉讼功能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刑事诉讼的功能性结构,经过法理整合的审判、控诉和辩护三种基本诉讼功能之间的关系的整体构成刑事诉讼基本的功能性结构。以刑事诉讼的功能性结构概念为基础建构的“三分圆”理论模型优越于“三角”理论模型,既可藉以对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作定性分析,又可藉以对刑事诉讼的结构模式进行定量分析。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结构模式的区别在于刑事审判程序中证据调查的功能性结构的不同,二者的划分严格讲来只适用于刑事审判程序。刑事诉讼的两重结构不是两种结构。  相似文献   

11.
微博作为新兴媒体也已成为名誉侵权新的途径和手段,本文着重从微博与名誉侵权行为的基本理论出发,综合探讨有关微博名誉侵权诉讼的法律问题,试在理论上分析微博名誉侵权诉讼纠纷的实务操作。  相似文献   

12.
对作为行政诉讼“通道”的功能性概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于目前学界对具体行政行为概念的诸多歧义 ,有必要对这一作为行政诉讼“通道”的功能性概念重新命名。借鉴德国的行政处分概念 ,可将“具体行政行为”称为“行政处理决定”或“行政处理行为” ,以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3.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影响沟通的障碍总括来说,是主观障碍和客观障碍两大方面.主观障碍的主要表现:一是观念障碍.观念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继承接受下来的理论观点,不仅是信奉宣传,还是用以指导人们的言论和行动,它是由经验和知识积淀而成的一种思想成果,它对于沟通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一切进步的、积极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是沟通的强大动力,反之,落后的、消极的观念是沟通的障碍.比如:封闭观念,排斥沟通;僵化观念,堵塞沟通;极端观念,破坏沟通等等.二是角色障碍.角色这个概念在社会学中,是指每个人做为社会一分子,在社会大舞台上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要符合社会对这些角色的期待和要求,遵从社会行为规范.这些规范要求即有对各种角色的普遍要求,又有对不同角色的特殊要求.担当不同的角色,如果缺乏明智性、陷入盲目性、缺少共同语言往往导至沟通的障碍.三是心理障碍.在消除沟通心理障碍研究中,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人的性格是由几种心理状态构成的,在一个人的性格构成中,哪种心理状态占优势,在沟通中就会出现哪种态度的特点.在现实的沟通活动中,常常被人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因素所左右,有些心理状态对沟通会造成障碍.比如:认知不当会导致沟通障碍,特别是有些隐蔽假设会引起双方的误解.情感  相似文献   

14.
因为显著的功能性与型式化,行政行为成为传统行政法教义学的核心。但伴随行政现实的变化与行政任务的更新,这一概念范畴却不仅表现出内在局限,而且遭遇外部挑战。革新者甚至主张彻底放弃行政行为,通过寻找行政法学新的阿基米德支点,完成行政法学的典范转移。面对内外困局,行政行为学理亦在努力进行自身的修整和调试,尝试借由提升灵活性与弹性、扩充概念范畴、引入时间维度等方式,来积极应对日趋复杂的行政现实。上述困境和革新都激发人们对行政行为未来的思考。作为概念范畴,行政行为的确存在相当局限,但其与法治国之间的密切勾连、对行政法学体系化建构的显著功效以及为应对现实变化所展示出的调整可能,都在相当程度上表明:作为行政法教义学的核心,行政行为并未与行政现实出现根本的结构性互异,因此仍旧能够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作为法解释和法规范的工具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赵彦双 《行政与法》2010,(10):125-126
本文通过对传统经济法主体概念与分类的阐述,明确了传统概念中存在的问题,从市场中介组织作为经济法主体的必要性角度去证成它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周祖成  张印 《现代法学》2015,(1):184-193
奥斯丁用"主权者的命令"来解释法律,在学界引发很多争论和误解。其实,这只是一种认识方法,以证成法律的存在方式与作用,并不排斥法律与其他社会要素的联系。事实上,奥斯丁为解决法律与一般功利之间的张力,阐释了主权者与臣民之间的制衡关系,为主权者设定了必要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其法律概念的社会张力。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梅因和哈特对法律的思考有了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所以,在谈到奥斯丁的法律概念时,不能只强调其作为主权者命令的一面,还要看到其为化解法律概念的内在张力而为法律概念所开放的空间。片面强调法律中的单一要素,就会使法律与社会脱节,对法律的这种僵化解释将成为社会实践的阻碍。  相似文献   

17.
与传统的名誉侵权行为相比,网上侵犯名誉权行为出现了新的特点。在这些新的特点下,名誉权的内涵有了新的变化。本文从网络名誉侵权的概念出发,分析了网络名誉侵权的特点及行为方式,进而分别对网络名誉权的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两者进行了具体的分类。最后探讨了其如何确认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民调解》2013,(5):47
江苏省无锡市新区的万科家园小区是一个外籍人员集中居住区,有分别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人。外籍住户之间因沟通不畅等原因常发生一些矛盾纠纷。为此,小区成立了由13名志愿者组成的翻译队伍,担当外籍人士"传话筒",在他们与居委会、调解员和物业公司之间搭建沟通桥梁。  相似文献   

19.
公证契约的成立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勇 《中国公证》2009,(5):35-37
时下,伴随福利国家概念的兴起,行政的理念正由国家行政向公共行政变迁.在此背景下,契约也由私法范畴跨人公法领域,行政契约日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其中权力因素和契约精神是否悖论是其相争的焦点.此种争论让笔者联想到,作为享有法定职责而又承担民事责任的公证机构的性质,应该介于行政机关和中介机构之间,更接近于契约精神而远离权力因素.所以,公证证明活动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应引入契约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一、名誉的概念在理论界对名誉的定义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1)名声说;(2)社会评价说;(3)个人评价和社会评价综合说;(4)人格尊严说。①也有的学者将其分成5类,分法和前者差不多.只多了一个"客观评价说"。②笔者认为对名誉定义的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二类:(1)社会评价说。这类定义主要强调名誉是名誉主体所获的社会评价."名声说"、"社会评价说"、"客观评价说"都可归于这一类。"名誉是根据他的观点、行为、作用、工作表现等所形成的关于他的品德、才干及其他素质的社会评价及对他的社会价值的一般认识。一"名誉是指对特定公民的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