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魏晋玄学在发展上大体经历了"名教本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和"名教即自然"三个阶段,从这样一种发展历程上就可以看出,魏晋玄学最终极的目的乃是旨在解决"名教"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把两者予以调和。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可以说始终有着一条"名教"的主线,魏晋玄学与其说是对"名教"进行批判,倒不如说是为"名教"寻找"自然"的依据,这尤其体现在玄学中的伦理道德思想、自然主义思想和人本主义思想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公共安全治理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一种理论模式,受这一理论影响,当前我国公共安全治理存在三个逻辑误区:一是在理论上对治理的本质内涵界定不明,与管理混同;二是在历史演进中将公共安全治理的生成与发展定位于公民社会,没有认识到公民社会的有限性和片面性;三是在现实实践中西方公共安全治理的缺陷和潜在风险使我国公共安全治理并不能趋同于西方,而应具有民族性和阶级性特点。这些误区阻碍了我国公共安全治理的发展。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加深对以上误区的客观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公共安全治理的顺利开展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然与历史的关系问题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难题.自新康德主义以来,这两者或是借形式规定性或是借自然主义仅仅达到了虚假的统一.前者借历史之名使历史凌驾于自然之上,后者又借自然之名呤唱怀旧恋曲.马克思在此问题上的贡献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自然与历史的真实统一,在马克思那里是通过实践关系为中介才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论自然权利的维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认、尊重和维护自然权利 ,是人类实现与自然的和解 ,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本文针对如何维护自然权利这一问题 ,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全人类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 ;二是人类必须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误区 ;三是通过立法保障的方式 ,使全人类明确自己维护自然权利的义务  相似文献   

5.
张晶 《理论月刊》2010,(5):52-54
梭罗的自然观体现在它的超验性上,认为自然是人感知的对象,是人存在的家园与精神的归宿。所以,人要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同时需要保护自然在其本真状态的传递。这种保护自然的观点使梭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自然主义者与环境保护主义者,是西方环保主义思潮的先驱。  相似文献   

6.
社会与国家、社会与个人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多重关系是社会治理的三个基本维度,而这也正是贯穿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重要线索。在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确立并坚持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认为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协调是社会结构发展的理想目标;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的自然观否认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将自然纳入到整体的社会范畴。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对这三对基本关系的阐释,为治理什么、如何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穿透力和精准的时代指向性,而哲学、经济和社会这三大要素是其不容回避的鲜明主题。马克思在哲学维度上澄明人与自然在"感性活动"的本质境域中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在经济维度上指出资本逻辑是导致人与自然处于紧张对立与异化状态的罪魁祸首,从社会维度上指明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与"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的统一。这启示我们要超越工业文明人与自然"二元分立"的思维模式,彻底走出人是自然"霸主"的误区;建构驯服和驾驭资本逻辑的治理体系,在限制和发挥资本逻辑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构筑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8.
陈文珍 《求索》2012,(5):146-148
在本体论上,马克思不仅继承了费尔巴哈把感性的人和感性的自然当作两个独立存在的本体的自然主义思想,而且继承了费尔巴哈肯定人的地位和价值的人本主义思想。但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停留于感性直观或只从感觉出发来理解感性的人和自然,而是立足于从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以及人自身,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局限性,从而创立了一种立足于实践的新本体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上)的基本观点认为,当前国内的主流法起源现在论证基础上存在三个误区:一是对史前社会秩序状况的和谐美好的判断;二是把法、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看作是互为条件的同一历史范畴;三是人们用熟悉的唯物史观的分析模式理解和推断史前社会关系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自然—人—社会及其相互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的逻辑起点,三者是"三位一体"的。他们基于自然、人和社会的"三维化"思维达到了对所处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界定和正确认识,提出了破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两大思路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与"人类本身的和解"。破解生态环境问题"三维化"终极追求是"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全面内在统一,在本质上,自然主义是强调遵循规律而非自然权利或自然价值的科学主义,人道主义是强调以人为本、遵循人性发展规律的人文主义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共产主义则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自觉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社会。"三维化"诠释的价值在于有利于我们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自然主义情怀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结果,表现为对原始自然恐惧的世代承继,通过在历史有限性中的不断重建而发展出文学创作的无限可能。对此,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所建立起来的可信的自然形象既是运用人格化类比来完成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抑制,又是作为取法于天地的审美风格的存在,本文历述了少数民族自然主义文学创作较之主流文学"科学化自然"的特殊精神驱动,探讨了少数民族作家诗意言说的最高体性灵表现,揭示了大自然对创作者心身无广延的、不朽的精神力量的感性解构。  相似文献   

12.
范水平 《求索》2011,(6):201-204
文学是人学。现实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属性高于自然属性,对人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自然主义认为人的身体和生理本能决定着人的行为,而且认为人的生存环境中的自然因素对人亦有着莫大的影响。李健吾深谙自然主义理论,他的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倾向。无论对作家的批评还是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批评,常取病理学、生物学、种族学的角度;在考察环境对人的影响时,坚持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辩证地研究李健吾的文学批评,重新审视其文学批评的自然主义倾向,对于我们当前的文学创作与批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尔库塞从三个层面对扬弃异化之路作了积极探索。在他看来,自然、社会和人这三个层面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扬弃异化的三条路径。这主要是因为实现自然和谐是扬弃异化的出路,实行以艺术革命为核心的社会革命是扬弃异化的手段,而人的爱欲解放是扬弃异化、恢复人之本质的根本。由此,他提出了颇具自我特色的解放路径即对自然进行"美的还原"、对社会实行"艺术革命"和实现人的"爱欲解放",这不仅是对他扬弃异化之路的全面解读,更为他实现异化的扬弃指明出路。  相似文献   

14.
在对待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问题上,乔纳森·休斯有着不同于其他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的阐释路径,他主要从自然限制的相对性、自然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自然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连续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乔纳森·休斯的分析不仅在回应环保主义诘难的过程中捍卫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地位,而且其独特的阐释路径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休斯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阐释对我们今天新时代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很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能否正确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可是,历史形成了这样一个人为的理论误区:脱离生产力,抽象地从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上界定社会主义本质。在这一错误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反思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一历史误区形成的认识论根源在于方法论上失之偏颇。从方法论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一探究,对于准确、深刻地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社  相似文献   

16.
王宁 《青年探索》2022,(3):49-60
质性研究是一种在社会科学领域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并在青年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一些研究者在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时却陷入某种误区,并因此降低了研究质量,导致一些学者拒斥质性研究方法,甚至遭到某种程度的“鄙视”。造成这样的结果通常由于研究者在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时做得不够规范,容易陷入三个误区:描述性误区、特殊性误区和去情境化误区。描述性误区是指一些质性研究只停留在对研究对象的经验描述,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特殊性误区是指研究无法将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与普遍性连接起来,无法从特殊上升到普遍;去情景化误区是指对某种现象进行研究时,未能把研究对象与社会情境或历史情境联系起来分析。为了切实提升质性研究的质量和声誉,针对质性研究出现的三个误区,提出解决之道:一是注重理论构建;二是注重从特殊上升到一般,追求类型普遍性;三是注重发挥社会学想象力,改线性研究模式为循环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7.
自然主义,是在家庭中还原对自然的直接感受,是在简单的铺陈结构里,享受不同以往的心灵上的漫舞!  相似文献   

18.
作为批评家的茅盾,他有其鲜明的批评风格。本文试图考察茅盾不同历史时期的批评,力求发现这些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多少存有局限的理论,找寻其背后原因。茅盾早期笃信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批评理念,后期开创了中国的社会—历史批评流派,成为社会政治型批评家。这两个时期的理论皆背负着摆脱不掉的时代重负。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发展观是"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最佳的社会过渡形态方式;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后所肩负的社会全面发展历史使命.所以,科学发展现的实质意义是一场社会发展观的创新与革命.当我们用这一理念审视历史与现实时,它就不仅仅是一种增长与发展方式上的选择,而是一种更为深广意义上的人类社会进步的导向.  相似文献   

20.
劳动力商品性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王建国同志来稿认为,目前人们对劳动力商品性质的认识上存在三个误区:误区之一:把劳动者和劳动力混为一体。所谓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权利和劳动能力的人。而劳动力是指劳动者的能力,是人体的一种能量。由于劳动力总是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