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在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爱学生是班主任应该具有的一种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严格地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没有教讯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关心爱护学生,还必须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班主任的爱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在一些初当班主任的教师当中,确也有些人还不懂得关心、照顾孩子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把青少年培育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他们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各级各类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应坚持“三个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坚持“爱”与“严”的结合,把思想工作做细办教育,就要有爱心,没有真正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教育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要教育好学生,教育管理者要爱护学生。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你不爱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爱”,不是那种天然单一的母爱,而是一种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关心、爱护和教育的“爱”。是对学生在生活上的细心关照,在学习上…  相似文献   

3.
杨建英 《世纪桥》2011,(21):107-108
在职业学校中,学困生很多,德困生也不少,对待这一特殊群体,要开展有效教育,除了常用的教育方法之外,教育工作者对他们应倾注更多的情感、更多的爱。笔者作为一个工作在一线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要打开学生心门,要从深入学生生活开始,多多与他们谈心关注、教育过程中讲究奖惩艺术,做到奖惩得法、平时要善于把握机会,抓住教育良机、善用激励,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从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4.
高尔基曾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客体和主体,应该在审美过程中得到统一。在思想政治课中有机渗透审美教育,就会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对教师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这就是思想政治课中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5.
什么样的教师才算得上好教师呢?我认为首先要有爱心:爱孩子、爱事业,并且人格健全,富有魅力。教师应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是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手段。实践证明,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满腔热情,有利于形成富于感情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行为。特校教师对聋童的教育更需要倾注爱心,以情动情,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闫建军 《奋斗》2009,(12):40-40
在绥棱县绥中乡宋家村,一提起年过半百的老支书、关工委主任于栋,村民们无不竖指称赞。老于爱孩子,更爱他的村里娃,他把对娃娃们的爱,全都无怨无悔地倾注在教育上,倾注在育人育才上。他说:“娃娃是我们的财富啊!”  相似文献   

7.
走近学生     
郑笛 《新湘评论》2008,(9):43-44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教育注重面向个体.教师既要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又要规范个体行为。班主任要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实现教育过程的以情动人。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关心学生的身体、学习和生活.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班主任要把自己的温暖和感情倾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通过真情的流露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心灵,主动亲近学生,  相似文献   

8.
她说:“一个小学教师,如果跟班走的话,一生至多教上千名学生。对教师而言,每个学生都是一笔财富,教师没有理由不去热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最优秀的人,哪怕他是个残疾人!”徐隽把每个学生都看成一个新的世界,她爱他们,细心探索他们丰富而脆弱的内心,欣喜地发现他们每个人身上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她说,当教育之爱成为普照的春晖,师生之间爱的能量就会在交换与互动中不断裂变,产生一个个教育的奇迹。她曾教过一名学生。这个有着“领袖”能力的男生,曾经为了保护小同学,和人打架留下青紫的伤痕。他各科成绩倒数,却有一个威武的绰号——“将军”。“将军”十分喜爱军事,不论上什么课,徐隽都会借回答问题开始“军事话题讲演”。  相似文献   

9.
走近学生     
郑笛 《学习导报》2008,(9):43-44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教育注重面向个体.教师既要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又要规范个体行为。班主任要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实现教育过程的以情动人。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关心学生的身体、学习和生活.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班主任要把自己的温暖和感情倾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通过真情的流露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心灵,主动亲近学生,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暗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最能潜移默化地体现出教师对学生最深沉的爱。而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暗示就是体态、手势、表情。  相似文献   

11.
最好的年龄     
徐露 《党建文汇》2007,(11):52-52
几岁是生命中最好的年龄呢?一个小女孩说:“两个月,因为你会被抱着走,你会得到很多的爱与照顾。”另一个小孩回答:“3岁,因为不用去上学。你可以作几乎所有想做的事,也可以不停地玩耍。”  相似文献   

12.
由于父母离异,我班有17%以上的学生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他们失去母爱或父爱,在家庭中受到冷遇、歧视甚至虐待……以致心灵被扭曲,人格不健全,性格孤僻,行为不羁,学习特差。对待这些“特生”,我给予了“特爱”,施与了“特教”。具体表现为—— 知心 父母离异和家庭破裂,孩子生活在焦虑、恐惧、躁动之中,心理失去平衡。对这些缺少母爱或父爱的孩子,我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但,仅有“爱”是不够的。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过:“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内心世界。”怎样才能了解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呢?什么样的教育才能  相似文献   

13.
我担任了两个一年级班主任之后,逐渐体会到,作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全面负责,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人民教师。一、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是教书育人的前提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我的大学老师詹重慈付教授在同我谈到他为什么喜欢当老师时说:“我爱学生,学生也爱  相似文献   

14.
吃鱼的哲学     
据史载,两千多年前,鲁国大臣公仪休是个嗜鱼如命的人,他被提任宰相后,有许多人争着给他送鱼。他命令管事人员一律不准接受,他弟弟不解,问他:“哥最喜欢吃鱼,现在为何一条也不接受?”公仪休很严肃地对弟弟说:“正因为我爱鱼,所以才不接受这些人送的鱼,”并接着说:“你以为这帮人是喜欢我,爱护我吗?不是,他们喜欢的是宰相手中的权,希望这个权能偏袒他们,压制别人,为他们办事,吃了人家的鱼,必须要给送鱼的人办事,执法必然有不公的地方;不公正的事做多了,天长日久哪能瞒得住人?宰相的官位就会被撤掉。到那时,不管多想…  相似文献   

15.
走上教师岗位二十年了。这二十年里,我对学生一直奉行着“爱的教育,愉快教育”,并深深地热爱和珍惜这一职业。如今桃李芳菲满天下,我常感恩于我的学生,感恩他们带给我的幸福快乐伤悲,而这些都得益于那醒目的“墨水印”,我的衣橱里至今仍珍藏着那件带着深深“墨水印”的红呢大衣。  相似文献   

16.
《学习导报》2013,(2):48
父母的"嗦"、"多事"其实都是对孩子的一种爱,作为子女,面对渐渐老去的父母,要用心理解,要尊重父母,要懂得感恩。以下是网友在帖子中列出不要对父母说的9句话:1.好了好了,我知道,真嗦;2.有事吗,没事我挂了(父母打电话,也许只想说说话,我们能否理解他们的用意,不要匆忙挂了电话);3.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4.跟你说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一些父母已经力不能及的事,我们因为关心而制止,但这样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无用);  相似文献   

17.
杨绛先生,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今年7月17日,老先生安然度过百岁生日。老先生一生关心教育,在她90岁那年,也就是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杨绛先生做了一件感动教育界的事:她决定,把他们夫妇的全部稿酬,捐献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励基金。  相似文献   

18.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对事也要对人。对事,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工作、推动实践;对人,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提高自我修养。如果只对事不对人,或者只对人不对事,都不能真正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认真领会,坚决执行。 对事与对人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得益彰。人在事中,事在人为。事,乃人为之事;人,乃做事之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存在非人之事,也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无事之人。人是事的主体,事是人的载体。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你做什么样的事,也检验着你究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每班都有一些不爱举手发言、说话声音微弱、羞怯沉闷的学生。这些羞怯的学生常常自我封闭在狭小的空间内.将自己陷于焦虑与疏远的围城中.不仅会失去无数美好的机会,而且也不利于他们的人际关系和人格的和谐发展。因此,“羞怯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信息链接     
上海在小学启动“死亡教育”课程4月13日,上海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完成了该校“死亡教育”的前期调查和教案设计,这一踏足教育“禁区”的课程即将开展。该校德育教导主任竺平说:“在青少年自杀率呈上升趋势的今天,知死才是他们知生、爱生的必要条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死亡的认识不科学,因此计划开展死亡教育。”该校曾对五年级的153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对人失去生命是不是可以重新获得”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有一半的学生回答是“不肯定”或是“肯定可以重新再活”;还有不少学生回答“如果死了,好人会上天堂,坏人会下地狱”,“如果是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