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2.
品德践行,有模仿性践行、探究性践行和自主性践行等不同发展层次和类型。模仿性践行能促使学生由无意模仿向有意模仿发展;探究性践行的特点是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和探究人生、社会的需要,具有较多有自主成份;自主性践行则是自主的需要和动机占了主要地位,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独立地作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依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化为行动的指令,达到思想品德的自我完善。学生的自主性践行之所以能够有效地促进思想品德的发展,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体现了学生在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将教育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手段。其次,它也符合学生思  相似文献   

3.
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道德行为(行)四个成分相互作用、统一和谐发展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意”是由知到行的台阶。学校德育工作要想真正具有实效,就必须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把社会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通过上好“一课两会”、各学科教学自然渗透打好道德认识基础;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搭好“情、意”台阶;通过日常的管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反复训练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4.
李艳红 《党史博采》2006,(12):91-92
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道德行为(行)四个成分相互作用、统一和谐发徒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意"是由知到行的台阶.学校德育工作要想真下具有实效,就必须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巴社会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通过上好"一课两会"、各学科教学自然渗透打好道德认识基础;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搭好"情、意"台阶;通过日常的管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反复训练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5.
耗散结构视角下的思想品德教育系统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品德教育结构是一个由多要素、多系统、多层次的矛盾运动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非平衡结构,具有耗散结构的四个特征。因此,教育者应拓宽信息范围,通过开放引入负熵流;激活客体,提高其自我选择能力;动态驾驭外化过程,促生思想品德教育蝴蝶效应;通过创造有利的涨落,使思想品德教育系统产生新的有序状态。  相似文献   

6.
思想品德教育结构是一个由多要素、多系统、多层次的矛盾运动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非平衡结构,具有耗散结构的四个特征。因此,教育者应拓宽信息范围,通过开放引入"负熵流";激活客体,提高其自我选择能力;动态驾驭"外化"过程,促生思想品德教育"蝴蝶"效应;通过创造有利的涨落,使思想品德教育系统产生新的有序状态。  相似文献   

7.
道德心理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引咎辞职行为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四个稳定的道德心理要素。责任是引咎辞职行为的道德认识,良心是引咎辞职行为的道德情感,知耻是引咎辞职行为的道德意志,诚信是引咎辞职行为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8.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借用种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其达到教学目的。其中,运用对比教育方法能帮助我们为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能力,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所谓对比教育,即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为让学生接受教材中的正确观点,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可用来对比的观点和材料,以此诱导学生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这样,学生在思考辨别中明辨是非,接受正确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道德与法律教育富有实效的方法,应重视提问式教学方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的运用。大学生道德与法律教学的提问以回答"为什么"为重点,以适应大学生智力、心理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学习要求和大学生道德与法律教育目标的要求。教学中的提问应该有助于阐释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理性能力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0.
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道德与法律教育富有实效的方法,应重视提问式教学方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的运用。大学生道德与法律教学的提问以回答为什么为重点,以适应大学生智力、心理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学习要求和大学生道德与法律教育目标的要求。教学中的提问应该有助于阐释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理性能力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是教育者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这里的思想品质,包括学生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等。德育过程,也称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作用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要求、熏陶与感染之下,自觉地将社会的道德…  相似文献   

12.
谈新时期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时期在探讨人才的培养问题时,除了研究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外,还必须研究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学生本身发展着的各种内部条件。 第一,提高道德认识,形成自我教育的信念。在这里,发挥集体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像照镜子那样,是从别人那里发现了自己。就是说,学生认识和评价自己品质的能力,是在集体生  相似文献   

13.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讲授思想道德知识,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思想品德知识、规范和要求,更要求把这种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要求,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因此,它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我们认为,根据思想品德课的  相似文献   

14.
企业是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的重要社会环境.企业道德文化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对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综合道德素质具有战略性的实践意义.它是和谐德育体系的构建要素;是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推动力;是促使学生道德"知行合一"的催化剂;也是增强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充分发挥企业道德文化的德育作用,必须加强企业道德文化建设、增强校企整体德育的意识,创设校企联动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5.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总要通过一个个细小而具体的事情去提高其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训练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聚沙成塔,聚腋成裘。我校通过抓实“七好”养成教育,即扫好地、走好路、乘好车、站好队、吃好饭、行好礼、上好课,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培养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素质。 一、制定规则明要求 为了使“七好”养成教育的要求看得见、摸得着、制度化、科学化、易操作,我们根据中小学德育《纲要》、《大  相似文献   

16.
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必须重视体验与实践教育。从心理学角度讲,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一种道德观念的形成,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为、道德习惯,最后才能形成稳固的道德品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养是荣辱观教育这种外来的群体雕塑与青少年学生自我雕塑的有机结合,是对荣辱观的自我认识、自我成型、自我鉴定的过程。荣辱观具有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的体现,是思想和行为方式的统一,最终要体现在行为方式上。  相似文献   

17.
开发隐性课程的现实意义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课程指的是在学校教育中与学科课程并存,对学生成长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环境的总和。隐性课程由校园景观、校园规章制度、校园文化氛围、校园风气、校园人际关系、教师人格形象等要素构成,具有潜在性、广域性、多样性、持久性、差异性、强制性、快捷性等特点。隐性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其可以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促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因而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价值选择有导向作用,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有规范作用,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有陶冶作用,对学生美的人格的形成有塑造作用。从此意义上看,开发隐性课程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以承认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知识和自主选择为前提,在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德育过程中,德育客体对于来自主体的德育信息并不是全部并收兼容的,是有着十分鲜明的“选频”特点的。也就是说。德育客体对于德育信息的选择有很强的自主性。德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德育客体对于德育主体所传递的德育信息作为有条件的自主选择的过程。德育的自主选择能力是以接受心理为其基础的,而接受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一般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素质教育工作正在被人们所重视和加强;但对中等专科学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素质教育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有些地方这方面的工作显得比较薄弱,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其所以如此,主要有几种思想障碍:一是认为中专学生在校时间短,课程多,无更多时间去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认为中专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技术能力,无必要花很多时间去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是认为中专学校普遍存在人手少、任务重的矛盾,不是不想抓思想品德教育,而是心有余力不足……等等。  相似文献   

20.
德育中的道德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要求的影响下,将其转化为自身需要,形成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德育中,道德内化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实现内化既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归宿。道德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铸造他们良好的道德人格。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是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教育者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客体,学生经过教育者恰当的启发和引导,当其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后,学生就会由客体变为主体,道德教育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