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电子邮件挑拨事件的经过 自2003年9月11日开始,广州的一家网络公司冒用无数完全不同的发件人名义及其邮址每天持续不断的向中豪律师事务所四川分所康健忠律师发送一份《邮件专家》的垃圾邮件,导致康律师每天开机都必须用大量的时间去接收垃圾邮件,严重影响其正常工作。康律师每天采用拒收发件人的设置方法,但根本无法阻止该网络公司使用的技术进行的持续不断的冒用不同的发件人邮址和名义发送的这种垃圾邮件。  相似文献   

2.
近日.为进一步规范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保障电子邮件服务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信息产业部颁布了《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3月30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针对目前互联网中垃圾邮件众多.逐渐成为网络病毒传播工具。严重威胁互联网信息安全的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详细规定。其中,对于广告类电子邮件,《办法》规定,未经邮件接收者明确同意。不得向其发送包含商业广告内容的电子邮件。发送包含商业广告内容的电子邮件时,应当在邮件标题信息前注明“广告”或“AD”字样。  相似文献   

3.
利用邮件头分析电子邮件的真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电子邮件头,鉴别电子邮件的真伪,为电子邮件的真实性鉴定提供一些技术方法。方法运用邮件头的关键字段的构建机制对电子邮件的邮件头进行分析处理。结果示例邮件的邮件头的多处关键字段按照邮件传递时间和邮件传递地址的分析,不符合正常规律,系伪造的电子邮件。结论利用邮件头分析电子邮件不仅为确保电子邮件证据的证据效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获取破案的线索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电子邮件倍息的获取方法 使用电子邮件有两种基本方式:用Foxmail和Outlook Express等电子邮件收发软件和直接登陆邮件服务器采用WEB页方式操作。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在违法犯罪案件侦查工作中,如需要对电子邮件进行侦查取证,首先要做的是获取电子邮件文件。  相似文献   

5.
人们借鉴邮政挂号信函的传递方式,运用密码技术和简单公钥机制(SPKM)对现行的电子邮件通信进行改革,以实现通信的保密性,并为可能的纠纷保留了证据.基于SPKM的挂号保密电子邮件通信就是这种改进的产物,与一般电子邮件的传递不同的是,这种保密电子邮件的传递不仅需要邮件服务器提供者的参与,而且还需要认证中心CA等有关主体的参与。因此,正确界定有关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是这种保密电子邮件正常传递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网络时代,电子邮件已经成为互连网上最常见的工具性产品,据统计,2005年,全球平均每日发送邮件高达350亿封。电子邮件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犯罪机会。例如:私拆、隐匿、销毁他人或单位电子邮件的行为;利用电子邮件恶意传播计算机病毒,淫秽色情信息,反动政治言论等。涉及电子邮件的犯罪行为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危害,也对我国相关刑事法律的调整提出了挑战。本文就电子邮件的刑事证据能力问题择其要者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对垃圾邮件进行正确的法律界定,是研究、解决垃圾邮件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各国对垃圾邮件的法律界定主要存在"事前同意"、"事后拒绝"两种定义模式,我国对垃圾邮件的界定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目前还没有一个简单明确的法律定义。本文认为,一切违背收件人意愿,不请自来、强行发送的电子邮件均为垃圾邮件,这也是垃圾邮件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仇晏 《法人》2005,(9):108-109
斯科特垃圾邮件案的起诉过程催生了美国《反垃圾邮件法》的出台。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垃圾邮件受害国,但中国《反垃圾邮件法》的出台还需要绝对性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9.
电子邮件是指运用计算机OUTLOOK EXPRESS工具软件,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在计算机电子信箱之间有效地创建、发送、接收和组织、管理的邮件。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电子邮件以其方便、迅捷的优点深受欢迎,正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包括刑事司法领域,特别是在一些利用计算机犯罪案件中。电子邮件也以其自身存在反映着案件客观情况,成为了解案件事实的重要途径。那么,电子邮件是否可以成为刑事证据?电子邮件的刑事证据效力如何?  相似文献   

10.
电子邮件(英文名称为Email)不以传统的通信方式为媒介,而是通过通信网络邮寄的函件,是人们使用国际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的途径之一.由于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以很低廉的价格迅速传递大量的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数据信息,因此电子邮件已被现代社会广泛接受,已成为人们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这也必然会使电子邮件成为证据使用.但法律制订的滞后性造成其与新生事物之间的不衔接、不配套,这也必然会引起对电子邮件证据相关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11.
每当滥发电子邮件者发出垃圾邮件,整个互联网社区,尤其是收件人和接收一方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均需付出代价.由于互联网用户需按时间缴付上网费,为了下载无用的电子邮件,用户被迫消费额外的上网时间和金钱.垃圾邮件不仅会占用分布在互联网上的带宽和资源,增加网络的操作成本,而且还会破坏电邮伺服器、占有硬盘空间,从而扰乱网络.因此,如何对滥发电子邮件的行为加以有效的控制,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便捷、成本低廉的电子邮件已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并成为广告营销商品的有力工具。但就在享受其所带来的便利之同时,泛滥的电子垃圾邮件问题侵蚀着网络社会的互信与资源,带来许多问题和纠纷,亟需在立法和政策上研拟制定因应与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被黑客植入木马病毒、普通百姓无故遭遇"人肉搜索"、国内半数以上电子邮件是垃圾邮件……在中国互联网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同时,网络失信问题日益严重.调查显示,全国近3亿网民中超过三分之一的网民对互联网诚信状况感到不满.  相似文献   

14.
孙力 《中国司法》2005,(2):49-52
一、电子邮件能否做为证据电子邮件是通过通信网络邮寄的函件,是人们使用国际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的途径之一。由于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 以很低廉的价格迅速传递大量的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数据信息,因此已成为人们相互之间信息传递和计算机之间资源传递的重要途径。目前电子邮件已被现代经济社会所广泛接受;我国《合同法》也已经将电子邮件列为书面合同的一种形式。可见,在涉及电子邮件的诉讼中,负有举证义务的当事人必然会将双方往来的电子邮件作为证据提交到法庭, 以支持自己的主张,这就为电子邮件可以成为证据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被黑客植入木马病毒、普通百姓无故遭遇“人肉搜索”、国内半数以上电子邮件是垃圾邮件……在中国互联网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同时,网络失信问题日益严重。调查显示,全国近3亿网民中超过三分之一的网民对互联网诚信状况感到不满。  相似文献   

16.
论垃圾邮件的法律管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垃圾邮件充斥网络世界,造成网络系统的紧张和资源的浪费,耗费人们的宝贵时间和金钱。笔者将发送垃圾邮件界定为侵犯网络用户隐私权的行为,应受法律管制。国外反垃圾邮件的立法实践,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若要立法管制垃圾邮件,必须注意保持收件人的隐私权和发件人的言论及通信自由权等宪法性权利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垃圾邮件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考察垃圾邮件问题与对策,美国垃圾邮件立法与诉讼,本文认为:我国未来的《反垃圾邮件法》不但应当在技术性规范上和发达国家接轨,而且应当接受发达国家以个人为本位的民事、刑事法律理念。个人、民间组织可以继承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轻视正当程序、自设道德合法性的流弊,但是国家应当作抵制这些流弊的主力。对于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性垃圾邮件问题,我国不需要制定有特色的法律规则。法院应当垄断对任何类型垃圾邮件争议的裁决权,而且法院仅得管辖控告垃圾邮件发送者的民事案件、刑事自诉案件。为了减少司法成本、鼓励垃圾邮件发送者主动防范用户、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制造诉讼降陷阱,我国法律要采用美国H.R.1017法案的产权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18.
电子邮件相关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邮件以其快速、便利、成本低等优势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电子邮件所引发的种种法律问题也渐渐显露出来,如利用电子邮件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电子邮件作为诉讼证据的地位和效力、电子邮箱提供者与用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都需要得到法律及时确认与调整。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互联网协会 (以下简称互联网协会 )于 2 0 0 3年 11月发布了《反垃圾邮件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这是我国第一个旨在阻止垃圾邮件传播的自律性规范 ,其制定对于我国遏制日益猖獗的垃圾邮件、净化网络环境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可以说 ,各会员网络服务商可以以此为依据 ,采取措施获得针对垃圾邮件传播者的终止服务权。鉴于互联网协会在中国网络界的影响及其会员的广泛性 ,可以说《规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阻止垃圾邮件的大范围传播。然而 ,由于互联网协会在法律地位上属于自律组织 ,不具有定立部门规章的行政权力 ,《规范》也仅仅是…  相似文献   

20.
垃圾邮件已经严重侵蚀着人类的生活,影响着人类交往的质量。其能否得到有效的治理已经成为人们能否正常进行网络交易的关键。笔者对垃圾邮件的定义与特征及垃圾邮件法律治理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对垃圾邮件进行法律治理的若干建议,期望能对垃圾邮件的治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