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迥异于当代西方主流学术,但对当今美国现实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施特劳斯从"现代性的危机"出发,强调重新展开"古今之争",力图从西方古典的视野来全面批判和审视西方现代性.施特劳斯强调哲学与政治的冲突,推崇古典政治哲学,主张从癫狂的哲学走向现实的政治,认为政治哲学要改善而非颠覆政治社会.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以解读西方古典哲学家的著作为理论活动核心,特别重视对经典文本的重读.  相似文献   

2.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以来,学界对文化软实力研究渐渐多了起来。随着研究的拓展,学界越来越需要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本文针对学界需要着重回答的一些主要问题,着力阐述了:我们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研究?文化软实力研究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优势何在?如何巩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优势?如何架构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如何理解中国学者对"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的理论超越?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加理直气壮地在文化软实力研究方面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3.
<正>"软实力"概念来到中国已经过去20年了。前10年的发展是零星的、缓慢的,主要是译介性的。后10年的发展主要是在"软实力"的中国化和如何运用"软实力"上展开了多方面的讨论。但由于国内外学界对"软实力"的研究,没有形成对其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及逻辑关系的统一认识,所以出现对"软实力"食洋不化和泛化的理解与运用,乃至"软实力"变成了某种"筐",想装什么就往里装。20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软实力"已经成为许多国家、  相似文献   

4.
犹太人问题是西方神学-政治问题的突出体现,青年施特劳斯曾对该问题予以重点关注,施特劳斯恪守古典政治原则,在批判现代同化方案时引入中世纪启蒙的理论资源,经由迈蒙尼德阐述了其宗教犹太复国主义的理论意图,并在现代性问题域中,认定神学与政治的联系非常密切且具备多种解释路径。这些运思反映出他思想的原初诉求,并成就了影响终身的学术情怀。  相似文献   

5.
王芳 《学理论》2010,(23):128-129
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迥异于当代西方主流学术,但对当今美国现实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施特劳斯从“现代性的危机”出发,强调重新展开“古今之争”,力图从西方古典的视野来全面批判和审视西方现代性。施特劳斯强调哲学与政治的冲突,推崇古典政治哲学,主张从癫狂的哲学走向现实的政治,认为政治哲学要改善而非颠覆政治社会。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以解读西方古典哲学家的著作为理论活动核心,特别重视对经典文本的重读。  相似文献   

6.
苏格拉底之死彰显出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冲突,如何在政治共同体中为哲学生活的正当性辩护成为政治哲学的重要论题。施特劳斯认为,大众与精英的区分出于自然,不可变更。为免除专制政体下的各种迫害,哲学家必须以俗白教诲方式迎合大众,真理则只能以隐微教诲形式传播给少数哲学精英,这构成了施特劳斯独特的"读写政治学"。阿伦特认为,以读写政治学来化解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冲突是不充分的。大众意见并非天然敌对真理,其中蕴含着真理的因素,大众也并不天然仇视哲学家。事实真理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而现代世界对事实真理与政治生活的真正威胁来自有组织谎言与国家形象制造。他们对哲学与政治关系的反思,最终在实践上是为了迂回地批评海德格尔参与纳粹。在施特劳斯看来,海德格尔把本该在哲学精英之间秘传的真理兜售给纳粹当局,一定会失败。阿伦特认为,海德格尔混淆了隐藏在私人领域的哲学思考和公共领域中的实践智慧,最终失败实属必然。阿伦特与施特劳斯的隐匿对话,不仅尝试回答哲学与政治的基本关系问题,也带有浓厚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7.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也走过了一个漫长的道路,在不同的阶段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学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未获得独立的学术地位,处于初步译介和外在批判的状况;80—90年代中国学界依托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而走向深化;新世纪以来学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呼唤中国学术界,以一种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式,科学地再现90多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8.
2000年以来,中国利益集团成为国内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迄今为止,学界对于中国利益集团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划分标准,仍然存在着较大分歧。现有研究主要从宏观视角出发,关注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及其治理。与利益集团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相比,学界的既有研究还十分滞后。在今后的研究中,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利益集团—影响管道—政府"的宏观框架,在研究方法上,加强案例实证分析,在借鉴西方相关理论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中国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当代国学"与"近代国学"有别。近代国学之研究,起自中学与西学之对比以及依西学之目标重理国故,其意义主要在近代中国革命的意识形态方面。当代国学则缘于西学根本局限性之发现以及中国文化生命之复兴的需要。当代国学之建设自有当代中国民众的生命实践作为基础,但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感性意识异化原理作启发,兼引当代西方存在论革命之思想,才能一方面从根本上诊治中国传统文化之痼疾,另一方面为当代中国立心、立命。  相似文献   

10.
《理论视野》2021,259(9):94-100
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要求,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战略背后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人民主体地位等以及具体法治实践问题上。在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学界把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研究,与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法治思想结合起来,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目前的研究中也存在着学理性研究不足、缺乏多元学科视角以及法治实践实证研究匮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严复是中国自由主义的鼻祖,但是"自由"一词却并非始于严复.近代中国传统话语的转变过程中,"自由"语词的生成为严复译介和阐释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提供了前提条件.严复对自由概念的诠解,对自由之基础和条件的分析为中国自由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严复自由思想中存在的一些话语转向,又使他在学界备受争议.  相似文献   

12.
吴晓林 《公共管理学报》2012,(1):111-120,128
2000年以后,国内学界对社区建设的研究显示出"井喷"的蓬勃景象。摸清10年来这个问题的研究脉络和动向,是形成中国社区理论学派和推动实践的基础工作。采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对10年来中国大陆社区建设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社区建设研究兴起的背景、研究论域、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社区建设研究主要受政府驱动,后来学界的自我完善和主动牵引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研究方法上,以历史主义分析和个案分析为主,视角以"国家-社会"的二元关系为主,逻辑上以"制度与组织"的演绎为主。摸清现状后,创新性地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在方法上,突破局限,尝试形成一般性的理论,引入"国家社会互动共生"的视角,将对"制度和组织"的观察点切入到"制度-组织-人"的坐标,真正观察"人"在社区建设中的具体作用和价值,在内容上,注重"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变迁,观察社区建设中"双权生态"。如果真的能够在上述方向上做出努力,对于社区建设理论的突破和社区建设的关系人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0)
对赛珍珠作品在新中国38年来的译介过程进行细致的爬梳剔抉、推原本根,的确让学界对国内这一时期的赛珍珠接受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梁文的最大贡献,是以《赛珍珠反动作品选辑》(1959)等第一手赛珍珠研究资料为基础,考察这一时期中国的"阶级斗争"意识形态如何控制赛珍珠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鉴于该文存在一知识性错误,而这一错误在学界由来已久,有必要进行勘误,为了更全面认识国内的赛珍珠接受,也有理由对梁文进行一些补充以及引申论证。  相似文献   

14.
麦克法夸尔以研究中国"文化大革命"史著称于世,国内学界对其成果多有译介.但他创办并主编<中国季刊>(1960-1968),积极组织学术活动,为促进西方当代中国研究做出的努力却鲜为人知.文章考察了麦克法夸尔创办<中国季刊>的历程,介绍了他担任主编期间组织的主要学术活动,并就其推动西方中国学从政策研究向学术研究转变的历史贡献进行了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但有"特色",而且有"底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三种基本"底色":理论来源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发展、中国国情提出的现实问题和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学说及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内容"至少包含着六大普遍规律性的"底色"。随着实践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色"不断转化为"新底色"并孕育出"新特色",开辟出社会主义规律在中国的必然道路,持续展现着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性的"底色"。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话语体系格局中,当前我国比较政治学界整体处于"失语"状态。新时代的战略安排要求中国政治学界既要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又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举措提供智力支持,即需要构建一套中国特色的比较政治学话语体系。上世纪美、苏两国比较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对我国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现实教益。建构中国特色的比较政治学话语体系既需要政治学者大胆扬弃西方已有的理论成果,提升话语体系中理论品位,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各群体进行大量具有创造性的社会实践,为建构话语体系打下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窦凌 《学理论》2013,(28):44-46
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关系对于自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关系的研究存在"重中国化,轻时代化"现象,原因之一是对"两化"关系认识存在偏差。基于理论界对"中国化"研究已达到了相当程度,目前要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涵认识的基础上准确理解"两化"关系,需要弄清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起点及其思想脉络、中共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命题的现实诉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两种可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读经典、悟原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1](以下简称《讲话》)。以上这段引文是《讲话》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论断,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对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我国学界,一些论者那里长期以来是处于"用经典、注原理"的。《讲话》之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进入了一个转型期,即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从"三个组成部分"(三驾马车)转变到从经典解读上来。目前,学界对经典研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亮剑型的,一种是绕道型的。这两种类型都力图往经典解读上汇流。但是在这里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这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这两个问题搞不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读就没办法进行。文章的研究在于使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奠基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著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行政学已经深受西方话语浸染以及世界发展在总体上加速迈向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行政学界如何能够创生出“土生土长”的行政理论?能够在什么意义上实现行政学的本土化?针对上述问题,在分析论述“中层理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中层理论构建为中国行政学本土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选择”的观点,即在西方的行政学元理论或元话语与中国本土行政管理实践之间构建行政学中层理论,以实现行政学本土化.构建行政学中层理论、实现行政学本土化可从强化本土问题意识和深入本土行政实践,拓展国际化视野、且要以批判的理性主义精神和姿态对待西方的行政理论,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给我们揭示了城乡分离与对立的根源之后,提出了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城乡必将走向融合"的著名论断。然而,在通往"城乡融合"的道路上需要怎么做,马克思并未给予明确的答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此进行了艰苦却卓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理论。其在城乡关系理论及实践探索中成功的经验及失误教训都成为今天我们推进城乡统筹工作中宝贵的理论财富和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