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著名学者阿克拜勋爵曾经说过:"绝对的权力必将导致绝对的腐败"。因此,必须建立起全面的权力制衡机制,完善我国的监督体例,实现依法行政,真正建设法治政府,显得尤为迫切。作为国家监督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本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在经历了5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地方,以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2.
选举民主源自欧洲民族国家,对于多样性复杂的国家可能具有碎片化效应;协商民主源自对选举民主的反思与超越,但由于缺乏大规模偏好聚合的决断机制,因此具有"小圈子效应"。对于中国这个多样性十分复杂的"天下国家",通过任命权与罢免权的分离来实现权力的制衡,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政府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组织,必须建立起一套责任机制。对于任何主张民主的社会来讲,责任机制是基本因素,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健全行政责任制度。而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权力和责任的适当配置,责任落实的个体化,建立发达的信息机制,完善行政伦理道德机制,是行政责任制度在我国的进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信访制度的设计旨在倾听公众呼声、纠偏制度执行,然而,实践中民众偏好信访以及"信访不信法"心理的普遍存在,由此折射出信访体制与法治的紧张关系。推动信访法治化进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行信访体系政治参与、利益疏通的功能,加强信访制度化建设和执行效力;另一方面要从司法分流的角度处理信访问题,坚持并遵循保障诉权、维护司法终局的法治原则,搭建信访与各类司法资源之间的桥梁,改革并创新信访受理、权利保障的司法机制,强化法院系统内部的信访处理功能,构建符合法治精神的信访终结机制。  相似文献   

5.
当今时代,"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民基本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以及"有权利必有救济"等原则已经成为民主法治国家的必然特征,它们构成了行政权力的根本源泉与限制,由于责任是行政权力运行的必然约束,不受约束的权力会导致腐败,因而这些原则也确立了行政责任的理论基础。其中,归责原则作为法的规范功能的集中体现,指导着具体法规范的制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行政责任的归责原则是行政责任理论的核心,所以这些原则也顺应着法治控权等理念。纵观法制发展史,沿着民事责任归责原则演进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归责原则发展的进程,也就标志着民事责任制度发展的进程,民事责任制度的发展就是以归责原则为基本线索而展开的。但与民法学界关于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研究的繁荣局面相比,行政法学界关于行政责任归责原则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如何确立行政责任的归责原则以及应确立哪几种行政责任的归责原则,目前尚没有通说,这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严重相悖。因此,本文将借鉴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研究成果,总结行政责任可以采用的几种归责原则,最终提出我国适宜采取的归责原则体系,即建立一个包括过错、违法为原则,兼顾严格责任、公平责任等归责原则在内的多元化归责原则体系。  相似文献   

6.
权力制衡原则作为调适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政治构架基础,是有效规范权力行为的根本措施,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构架下,权力制衡原则是以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的形式作为体现模式的,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政治体制构架下,权力制衡原则应当而且只能以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上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作为体现模式.因此,建构调适国家与社会关系政治构架基础需要进一步强化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实现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当前新型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社会矛盾加剧的社会转型时期,有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对预防、处理和解决社会纠纷矛盾极为重要和迫切。本文通过对三种新型的纠纷解决机制——大调解联动机制、温岭模式和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的深入分析和讨论,比较其优势和不足之处,由此提出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稳定和解决冲突的功能,以弥补当前信访制度的弊端带来的社会问题和为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研究亦发现,公民的权利是否得到国家权力的认真对待和国家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否赢得人们的信任对增强国家权力的公信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钱坤 《法学评论》2021,39(6):27-39
《共同纲领》中的民主原则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基础,指向"人民民主"与"实质民主",在规范体系中起到建构性作用.在国家权力配置领域,《共同纲领》设置了常态与过渡两种体制.从民主原则中可以提炼出民主正当与民主制约两项规范要求,二者间虽存在一定张力,但初步建构起了国家权力正当化的体系.在基本权利保障领域,与国体相适应的"民主权利"观侧重于权利的制度属性,具有多元面向的"专政"概念则与其相互构成,民主原则成为基本权利的分配规范.《共同纲领》以其民主原则深刻影响了新中国的宪法秩序,但伴随宪法修改与变迁,对现行宪法中民主原则相关规范的解释还应更多注意到其与法治国家、人权保障等规范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国家权力及其运行进行监督 ,古今中外早有共识 ,并形成了封建社会专制的行政型监督、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制约型监督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下的人民监督等不同的监督模式。监督并不必然与民主相联 ,监督的民主性质是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代议民主制的出现而逐渐形成的。就现代国家的政治运行而言 ,由于民主本身就包含制约与监督的内涵 ,因而民主和监督可以说是同一个问题 ,也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各种形式监督的实质都是通过对权力的制约以实现民主。然而本文却不是在这种宽泛的意义上使用民主监督的概念 ,本文的民主监…  相似文献   

10.
陈明辉 《法商研究》2020,(2):99-112
我国国家权力配置坚决反对西方的分权原则,而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之下进行权力分工。属性论、职能论和过程论是权力分工的三种基本方式,我国国家机构之间的权力分工综合使用了这三种权力分工方式。我国并不是根据权力分工的类型化创设国家机构,而是根据国家职能来设置国家机构,进而确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及其权力分工状况。我国国家机构的权力分工存在双重结构,在主要国家机构创设层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这六大国家机构之间呈现"六权分工"的结构。但六权之间并不是周延的逻辑划分,而是保留组建新的国家机构、创设新的权力分支的可能。在国家机构的职权配置层面,不同国家机构之间存在大量的权力混合,除相对集中的军事权之外,几乎每一种权力都被层层分割给不同类型的国家机构。  相似文献   

11.
公诉部门建议撤案体现了有错必纠与诉讼经济的原则,有着存在的合理性。当前由于缺乏立法规范,建议撤案后案件状态不明确,适用条件与适用程序也存在较大的漏洞,加之后续机制缺失,导致了建议撤案制度运行的畸形化。鉴于此,应当从问题出发,在肯定建议撤案的价值功能的前提下,逐步地予以解决,使建议撤案制度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与两大法系判例制度比较,案例指导制度有鲜明的国情和时代特色,其中最核心的特点是承载司法管理职能和以行政化方式运行。这使案例指导制度内含着难以化解的逻辑难题:统一司法与司法创新、司法多样性及适用案例要旨的冲突;立法权威与指导性案例实践效力的冲突;司法行政化的弱化与强化之困;实施控制措施内部化的硬性与脆性共存;指导性案例与司法解释混同之虞;指导性案例质量与效益不确定等,这些难题加大了推进案例指导的难度,妨碍案例指导制度的落实。减弱现行案例指导的刚性,建立更好地平衡约束和尊重司法自由裁量权为核心的、符合案例作用规律的、更柔性的案例作用机制,有利于案例指导制度走的更好。  相似文献   

13.
于爱荣 《河北法学》2006,24(10):196-200
以市场经济为制度维度的中国现代监狱制度构建,是现代性的反思与重新架构.它必须在一定的内源和外源动力和动力机制下,以继承和移植为途径,以演化为模式.同样,现代性并不排斥中国特色.中国现代监狱制度将是表征和彰显现代文明、法治、公正和权利的监狱制度.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以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而推进自然保护地立法体系化是2019年《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的明确要求。自然保护地作为国家履行环境保护义务而运用区划工具进行管理的一种公物,其体系化建设是实现改革目标的要求。立法的体系化不仅是达到保护目标的现实需求,而且也是法律体系化在自然保护地领域的有效延伸。自然保护地立法的体系化包括形式意义的体系化(即结构的体系化)和实质意义的体系化(即功能的体系化)。结构的体系化是指通过立改废释等方式,构建全面完整的自然保护地立法框架;功能的体系化是指将各项法律功能分配给相应的法律法规,该功能的实现需要在自然保护地内部法律法规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也需要与外部相关法律之间形成有效衔接。唯此,自然保护地立法的体系化才能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的建成。  相似文献   

15.
余韬 《行政与法》2014,(2):27-32
特约监督员制度是人民法院为健全和完善司法外部监督机制而进行的制度创新.然而,该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发挥的功能与价值目标存在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是监督员的独立性、主动性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有效的外部支持.对此,引入人大对特约监督员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机制是促使其功能回归的可行方案.鉴于此,应通过优化监督员选任方式、畅通监督信息获取渠道、强化结果制约力度等,对特约监督员制度进行系统完善和制度配套.  相似文献   

16.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自实施以来就一直倍受学术界的关注。从历史层面上看,监察体制改革继承了我国古代监察思想的精髓;从现实层面上看,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适应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改善我国反腐败力量分散现状的实践探索。因改革刚刚起步,所以存在相关法律制度尚未健全、工作职能尚未细化、与其他部门配合不够等问题。未来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应立足实践,突出问题导向,不断完善法律制度,规范运行机制,形成强而有效的监督合力,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17.
王东  田晏 《行政与法》2010,(10):20-23
涉诉信访在当前的"勃兴"有着深刻的制度背景与功能支撑,但涉诉信访的权利救济功能与现代司法制度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导致涉诉信访的实践陷入困境,并影响其存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因此,应以司法主体性理念为基础,通过将公民信访权进行法律定型,围绕公民信访权重建涉诉信访制度。  相似文献   

18.
As is known, the judicial and legal reform begun in 1988 was conceived on a broad scale. It comprised a set of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Soviet legal system as a whole, ranging from the legislative mechanism and its further democratization to questions bearing on the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of the courts and all law-enforcement organs, as well as the training of jurists and the legal education of the entire population, to the extent that this is possible. This approach was called for by the commitment, which had become quite popular,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law-governed state. And it is characteristic, among such ambitious and lofty tasks, that one of the key places was reserved for modernization of the system of justice, including criminal cases.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special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necessity of a maximum guarantee of the right to defense.  相似文献   

19.
构建“内生与外源互动”的地方政府决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的“内输入”型的地方政府决策机制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这一体制逐渐暴露出其不足和缺陷。为此,本文提出构建“内生与外源互动”的新的决策机制来对原有的地方政府决策机制进行发展和更新,主张从完善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证制度和社会听政制度方面来对决策机制进行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ims at updating terminology employed for the characteristic of selected forms of mechanical asphyxia. The medical terms "obturation", "aspiration", and "inhalation" are not infrequently used by forensic medical experts and pathological anatomists engaged in diagnostics of mechanical asphyxia, elucid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accompanying injury and causes underlying its fatal outcome. It is argued that the use of these terms for the purpose is sometimes either unjustified or incorrect or both. To begin with, they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Second, the mechanism of death from mechanical asphyxia is variable and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morphological features that are directly dependent not only on the route by which a foreign body enters the respiratory tract but also on its size, weight, structure, shape, properties, and aggregated state. Third, it is necessary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inhalation of a toxicant in case of poisoning and inhalation of a gaseous substance leading to mechanical asphyx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