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百家论萃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及对策   中国面临的挑战有:①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资本主义自身的弱点给世界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②传统国家的主权将受到冲击和削弱;经济霸权的存在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与之公平竞争;发展中国家承受着巨大的赶超压力。③西方宣扬“中国威胁论”,担心和害怕中国的崛起会影响它们对世界的主宰权,故在许多方面设置一些影响我国发展的障碍;同时,中国自身在改革中也面临诸如国企改革、腐败、人口压力、资源相对短缺等问题。   应对策略有:①积极主动地变革现有体制,在向其他制度学习与借鉴中进行制度创新,以…  相似文献   

2.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基于中国国情和经验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土壤、厚植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历史,为人类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路径和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采用的“并联式”发展模式,超越了西方“串联式”模式固有的单一线性、渐次发展路径,实现了“时空压缩”条件下的“弯道超车”,打破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玻璃天花板”、现代化“西方范式”的路径依赖、固有弊端和西方列强现代化“国强必霸”的悖论,展现了人类文明均衡发展的光明前景和巨大动能,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和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3.
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历经30多年的实践,中国摸索出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的发展道路,美国高盛公司顾问乔舒亚库珀默雷称之为“北京共识”,有学者称之为“中国模式”。这一中国模式首先使占世界贫困人口70%的人脱贫,这是中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经济多了一种选择。2013年美国《外交》双月刊1-2号发表文章:《中共的生命力-后民主时代在中国开启》。文章认为,中国模式终结西方民主“唯一合法性”。现在我们所期望的是当代中国也能够创造出新的超越西方现代的文化模式:其一是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以使当代中国文化具有与中国经济相匹配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其二是为世界的多元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此,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文化模式概念,二是当代中国文化模式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三是当代中国文化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在基本价值追求上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其价值内涵和发展特征打破了西方现代化发展定式,展现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共商共建,追求合作共赢,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中心—外围”的“依附性结构”实现现代化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从而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5.
声音     
《上海支部生活》2012,(12):51-51
十年来,我国领导人利用出访、参加国际组织等场合宣示“中国主张”、“中国立场”,既体现了中国“和合”的宏大思想,又顺应了世界和平发展互赢的时代潮流,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共和平、共命运、共发展的世界观。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最不发达的国家,中国是“多予之,少取之”。这直接刺激了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各类出口,刺激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就业创造、税收贡献。——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胡鞍钢  相似文献   

6.
杨懂 《同舟共进》2009,(8):6-10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间有关“中国道路”的讨论日益成为焦点。例如,“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就曾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也被一些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夏庆杰 《求索》2022,(2):100-107
从18世纪以来全球工业化的发展历史来看,今天的世界依然处于工业化、信息化时代,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喀布尔时刻”的出现意味着再强大的国家也很难征服组织起来的弱小民族和国家;中国经济奇迹提供了具有普遍价值的工业化时代经济发展规律。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但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处于贫困状态的弱势群体迫切需要摆脱贫困、拥有较为先进的国家基础设施,这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应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正>现代化是当前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高热度词汇。纵观全球,目前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也就20多个、总人口10亿左右。中国14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将使世界上迈入现代化的人口翻一番多,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世界现代化的时间谱系中,欧美发达国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处于后发位置。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不是一个自主的社会演变过程,而是试图通过嫁接或借鉴发达国家的制度体系和发展路径,以期在短时间内实现高速度跳跃式发展追赶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融入现代世界发展体系。尽管现代世界秩序是在以西方为主导的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现代化只能走西方曾经历过的发展道路,更不意味着对现代化发展进程乃至世界历史的解释只能基于西方文明的内在要素。事实上,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长久以来对非西方文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使世界文明既有的多元性发展和多样化表达被长期压抑。因此,对于非西方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说,破除“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建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理论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人权问题愈来愈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斗争的焦点。美国等西方国家以人权作为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与“和平演变”的突破口,对发展中国家展开“人权外交”。正是在与西方国家“人权外交”的斗争中,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人权思想。邓小平人权思...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的实现不是发达国家的特权,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平等地享有发展权。在世界现代化时间谱系中,发展中国家处于后发位置。在国际上,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模式,集中表现为以阿根廷为代表的拉丁美洲的“钟摆式”发展,以伊朗为代表的伊斯兰世界的变革和以越南为代表的后发型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各国选择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需要探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和平与发展”的真实性是这样理解的:不管是在雅尔塔体制背景下,还是在90年代乃至于今天,世界的和平都是一种“霸权和平”。不同之处在于这种霸权的内涵,先是美苏霸权,冷战后则是西方霸权。而“发展”同样地具有特定的内涵,最先它反映的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第四代工业化”的努力,但在90年代后,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在技术创新和制度调整上的优势明显地主导着世界经济乃至政治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人权问题愈来愈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斗争的焦点。美国等西方国家以人权作为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与“和平演变”的突破口,对发展中国家展开“人权外交”。正是在与西方国家“人权外交”的斗争中,邓小平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人权思想。邓小平人权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他不仅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人权外交”的攻势,严正阐明了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同时还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保障、实现人权这一科学的正确的道路。一、针对西方国家“人权无国界…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奇迹”还是“幻影”日本东洋学园大学教授山田充彦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中国近几年来经济发展的状况令人刮目相看,其经济增长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引进的外资在发展中国家当中是最多的,外汇储备正在增加,沿海城市的生活水平正在迅速提高。继亚洲“四小龙...  相似文献   

14.
姚靓  王一方 《探索与争鸣》2023,(8):131-138+179-180
随着氯喹和滴滴涕(DDT)的推广应用,以WHO的领导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20世纪中叶开展了“全球根除疟疾运动”。然而,该运动在发展中国家遭遇了一系列困难并以失败告终。发展中国家出现抗药性疟疾,背后存在一系列经济社会治理根源。“全球根除疟疾运动”的失败,揭示了技术与社会文化治理的互嵌以及技术主义的弊端。通过比较西方国家在抗疟运动中的失败和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成功,可以发现技术使用在地化的重要性。公共卫生治理实践在注重技术突破的同时,应该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视野,统筹兼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持续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重要讲话中提出的科学论断。此论断表明,西方现代化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标准,中国式现代化为正处于现代化艰难探索中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6.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在西方被称为“世界第一产业”和“引爆性产业”,它的发展会带动交通、通讯、建筑、工艺、商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积极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刘宁进入本世纪80年代,面对世界性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危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已经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毅然选择了把二...  相似文献   

18.
当中国初步走上繁荣富强之路,面对新世纪经济、政治、科技乃至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国际上出现了以“中国威胁论”、“文明的冲突”为代表的旨在预言未来世界的冲突与中华文明密切相关的论调。中国作为一个所谓“非西方”的大国,其全方位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中华民族作为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一员,不会囿于一些国家的学者或政客提出的基于“西方中心论”看待世界文明的视角:而会以全球的视角,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以中华民族悠久博大的文化传统和宽广胸怀来面对全人类共同的危险和困境,理性地诠释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19.
于贵明 《前沿》2002,3(4):68-70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国际社会应“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赢和共存的目的。”表明中国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积极立场。本文拟就“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国际新秩序”观的本质和中国所主张的“国际新秩序”以及这一基本原则作一论述。一、美国、日本和西欧的“国际新秩序”观冷战结束后 ,西方国家一改过去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秩序不予理睬的态度 ,而积极行动起来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口号…  相似文献   

20.
李俊峰  常瑜 《时事报告》2010,(11):50-61
清洁能源寄托着美国领导21世纪世界经济的梦想,寄托着欧洲成为“新中东”的梦想,寄托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崛起的梦想,更寄托着人类拯救地球的梦想。未来世界,做‘绿色超级大国”是世界潮流,此间的博弈和斗争不可避免,新能源战略领域的竞争和合作将考验人类世界的智慧和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