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模式”为我们架起了一个同西方对话的桥梁,在国外,这个词语已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种称谓,成为西方学者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解读。我们要让世界理解中国,就要学会用别人的语言逻辑解释自己的事情,从别人的研究范式中汲取营养。因此,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应用“中国模式”与别国对话,同时始终要把“中国模式”的阐释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国内外学者纷纷发表他们的真知灼见,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一是关于“中国模式”存在与否的争论;二是关于“中国模式”实质和内涵的研究:三是关于“中国模式”基本特征的研究:四是关于“中国模式”世界影响的研究。学界对“中国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突出总结成就,存在问题关照不足:注重学理的梳理,实证研究不足;强化研究范式.跨越时空的对话不足。我们要更加主动的与国外学者展开对话交流,拓宽理论研究视野。掌握这一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一些国家先后炮制出“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随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及和平外交政策的实施,这些论调逐渐失去市场。最近,西方一些人士又提出“北京共识”即“中国模式”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认识的深化,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国内学者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的理论概括,这一理论侧重于纵向考察。“中国模式”则是西方学者从全球的角度和世界的眼光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概括,侧重于横向比较。两者有着共同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模式”是相对“华盛顿共识”提出来的,它既不同于欧美模式、日本模式,也不同于拉美模式、印度模式,是对“华盛顿共识”的否定和超越。“中国模式”即社会主义模式,它的成功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产生示范性影响。◆◆“中国模式”还在探索发展中。我们决不能陶醉于已有的成绩,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使“中国模式”更加完善,更具有世界魅力。  相似文献   

4.
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历经30多年的实践,中国摸索出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的发展道路,美国高盛公司顾问乔舒亚库珀默雷称之为“北京共识”,有学者称之为“中国模式”。这一中国模式首先使占世界贫困人口70%的人脱贫,这是中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经济多了一种选择。2013年美国《外交》双月刊1-2号发表文章:《中共的生命力-后民主时代在中国开启》。文章认为,中国模式终结西方民主“唯一合法性”。现在我们所期望的是当代中国也能够创造出新的超越西方现代的文化模式:其一是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以使当代中国文化具有与中国经济相匹配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其二是为世界的多元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此,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文化模式概念,二是当代中国文化模式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三是当代中国文化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基于中国国情和经验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土壤、厚植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历史,为人类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路径和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采用的“并联式”发展模式,超越了西方“串联式”模式固有的单一线性、渐次发展路径,实现了“时空压缩”条件下的“弯道超车”,打破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玻璃天花板”、现代化“西方范式”的路径依赖、固有弊端和西方列强现代化“国强必霸”的悖论,展现了人类文明均衡发展的光明前景和巨大动能,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和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6.
“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的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雷默作了题为《北京共识》的演讲以来,“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已成为世界讨论的热点。“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有何相同和相异点。是否完全同一,能否并如何区分之以使我国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成为研究的重要问题。“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之分野,驳斥了中国发展将对世界产生不良影响的诸如“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论调,提出正确理解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的意见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于世界、特别是西方来说,有着和西方世界截然不同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中国,曾经只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遥远国度。上世纪80年代曾在中国做过驻外记者的马克·布雷恩写道,当时中国故事就是关于“熊猫、迪斯科、神秘的旅游目的地、野人、健身和流行音乐”的。然而,慢慢地,人们发现这个简单的、猎奇式的“中国故事”模式已经远远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这个经历着复杂和深刻变迁的巨大国度。  相似文献   

8.
杨懂 《同舟共进》2009,(8):6-10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间有关“中国道路”的讨论日益成为焦点。例如,“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就曾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也被一些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郭英杰 《人民论坛》2013,(11):214-215
当下,“中国模式”的讨论越来越热.一部分人认为是“中国模式”将我国带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它会引领全世界走向一个新的时代;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中国模式”使我国进入了环境“三高”的境地,公平与正义严重缺失,贫富差距急剧拉大.文章围绕“中国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正确看待“中国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尚全 《传承》2012,(15):76-77
有人认为,应该充分肯定“中国模式”,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的巨大成就来佐证“中国模式”的伟大,中国之所以出现奇迹,就是因为形成了“中国模式”。笔者并不反对“中国模式”的讨论,但笔者反对把“中国模式”界定为:政府行政主导.受控市场。  相似文献   

11.
追光动画《新神榜》系列作品典型地反映了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中视效与剧情的脱节现象,其症结在于技术性视效犹疑在两种视觉模式之间,一种是形塑主体中心的现代主观视觉模式,一种是超越主体中心的中式物观视觉模式。如何在技术性视效中弥合两种视觉模式、平衡现代性和中国性,成为动画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肯綮之一。国产动画电影应以中式物感精神为切入点,借助数字技术的镜头创造力,在现代视觉机制的“身体-世界”二元关系格局中扩展出“身体-物-世界”的三元关系格局,营构出“人观物”“物观物”“大观小”等丰富的视觉模式,延展出主体内在的自反、弥合与超越,从而走向中国空间精神所敞开的世界本源之域,表达更加深刻的现代性精神。  相似文献   

12.
鄂璠 《小康》2010,(1):82-95
我们必须站在全人类共同命运的高度,去思考经济社会转型的模式和途径,这是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对中国和世界如此重要的原因。当国际社会在哥本哈根就减排问题针锋相对之时,以“经济社会转型与全面小康”为主题的“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在北京开幕。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刘宁进入本世纪80年代,面对世界性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危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已经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毅然选择了把二...  相似文献   

14.
世界经济不断显现出“对中国的依赖”,令中国“两会”吸引全球目光。“两会”引来世界舆论对中国经济大政的“众口评说”,诸多境外媒体发表消息与评论,其中认为“两会”在努力寻求“扩大消费的制胜之策”,这已成为外媒“英雄所见略同”的一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底,美国《时代》周刊将作为一个群体的“中国工人”推上年度榜单,并评论道:“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中国工人,站到了世界的聚光灯下.  相似文献   

16.
杭办 《今日浙江》2008,(6):30-32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首日涨幅近200%,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家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排名亚洲第一、全球第五。新经济观察家认为,阿里巴巴的上市,代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取代了一直以来奉为亚洲经济发展模式代表的“丰田规模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样本”  相似文献   

17.
长达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奇迹”“中国模式”成为世界瞩目的话题。今天我们谈论“中国模式”的重构,一方面是出于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后危机时代国际环境变化的外在压力。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人类性关怀为出发点,以共产主义为价值导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实践道路。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范畴来理解会看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先行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这一本质规定使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价值导向,同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更高的价值导向。这一价值导向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逻辑先在性。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便不是“后天”加给它的;相反,它的世界历史意义是“先行”进驻中国式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国制造”几何级速度的蔓延,“中国制造”面临着多重困境。中国企业要摆脱困局,就必须走向“中国创造”。笔者在文中阐述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指出了转变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转变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珠三角”地区曾独领风骚多年。中国被誉为世界的“制造工厂”,而这里被誉为中国的“制造工厂”。在经历30年的快速发展后,“珠三角”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凸现,“珠三角”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