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取证主体合法性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取证主体合法性理论,我国对刑事取证主体的资格有严格要求,从消极的角度来说,非法定资格的主体所调查获得的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不得作为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使用.我国取证主体合法性理论受到传统诉讼观念、现行诉讼制度及侦查权模式的深刻影响,目前扬弃该理论难有现实可能性.然而,对于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造成了的悖论与危害应当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取证主体合法性理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证主体合法,即收集、获取证据的主体限于法定司法人员,被我国传统证据法学理论视为证据合法性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素之一。虽然取证主体合法性理论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立法上并无直接、明确的法律条文倚为支撑,但却深刻地影响到我国刑事司法实践,被实务部门奉为圭臬并以之作为判断证据合法性的重要标准。依据取证主体合法性理论,取证主体限于法定的刑事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其他机关或个人均不具有取证的主体资格,其所获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不得直接作为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使用。然而,由于法解释上缺乏依据、法理基础缺位以及法实践中导致的悖论,我国传统证据法学所主张的取证主体合法性理论其实并不是一项科学合理的证据学理论,应当予以扬弃。  相似文献   

3.
证据是诉讼的灵魂,而质证作为审查证据真伪的法律制度,其作用毋庸置疑。我国刑事质证制度在司法实践和立法中都存在缺陷,明确质证的主体和对象、确定质证规则、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明定刑事质证主体的证据开示义务、保障律师的取证权是完善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所在。  相似文献   

4.
行政主体理论在行政法学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范畴。然而由于司法实践与行政管理实践的发展,我国的行政主体理论出现了诸多缺陷。针对理论缺陷,学者们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其中,有较多的学者主张用西方行政分权的理念和制度来改造我国的行政主体理论,同时改革我国的政治体制。不过,我国已存在行政分权的土壤,我们完全可以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中塑造出科学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行政主体理论,而不用去刻意模仿西方的行政分权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未成年人取保候审程序主体系统在构造上存在权利主体面窄、启动申请主体过少、执行参与主体简单化、独立的救济主体缺位等缺陷。基于未成年人取保候审的特定的程序对象考虑,在借鉴国外少年保释制度运作的经验和考察本国未成年人司法实践基础上,应对未成年人取保候审程序主体系统加以重构。  相似文献   

6.
司法审查制度的构建对我国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完善来讲具有重要意义。司法审查主体的确定必须统合考虑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即司法审查制度自身的内在要求以及司法审查制度赖以运行的外在制约条件。基于此,在审前司法审查主体的确定上,立法者应当着力构建一种"以内部制约为必要补充的二元主体审查模式"。惟其如此,方能既契合司法审查制度自身的内在要求,又能有效回应中国司法特有的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对贪污罪主体的规定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在坚持以国家工作人员为贪污罪法定基本主体的基础上,根据国有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情况,通过特别刑法规定及司法解释,不断丰富和发展贪污罪主体的内涵。对当前司法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类特殊贪污犯罪主体进行针对性研究,有助于在司法实践中准确把握相关法律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走私犯罪是法定犯罪,以违反海关法律法规为前提,故具有很强的海关专业特征,而单位走私犯罪主体为单位,进一步增加了理论研究和司法认定的困难.故根据单位走私犯罪的特征及相关立法规定,深入研究我国单位走私犯罪诉讼程序中诉讼主体和诉讼代表人制度,以及单位走私犯罪诉讼代表人的确定问题,对我国单位犯罪刑事诉讼的理论研究及司法实践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未成年犯罪个案开展社会调查成为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法定少年司法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少年司法的发展。但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对社会调查的原则化规制以及指导司法实践的具体配套规范的缺失,共同导致这一制度在施行过程中出现了调查主体之争的白热化。实际上,调查主体之争的背后是司法权力配置之争。要化解权力配置之争及其引发的后续问题,必须从厘清主体之争的现实和理论成因着手,跨越社会调查活动开展的前置性障碍,建立起社会调查必要性评估机制,以共享和制约为权力分享的前提,合理权衡公检法三机关的司法权力配置之需,结合各地的司法实践需要和司法资源优势,建构起相对统一规范的社会调查主体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现行刑法对职务侵占罪主体的规定比较笼统,导致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本文从利于司法实践的角度,将本罪主体分为两大类:国有公司、企业、其他单位的有关人员以及非国有公司、企业、其他单位的有关人员。文章还对职务侵占罪的共同犯罪问题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侦查主体体系分析》一文从侦查法主体的视角,提出了不同法律制度下侦查主体的差异问题。侦查法主体的性质,关涉到其法律关系是否适合案侦生产力的问题。法主体的权责利,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针对侦查组织中的侦查员群体而言的,他们是侦查活动中的生产力要素;二是将侦查组织看成人的结构系统方式,则其表现的是侦查活动中的生产关系。侦查法主体的局限性就在其脱离了事实的视角。法学的立足点是实证,而不是法权,但实证也是有局限性的。侦查主体应该"以人为本",以侦查员为本。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侦查主体的设置总体上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但从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规范来看,仍存在着法律规定不统一、不详细且有相互矛盾之处等问题,而实践中侦查主体的侦查权和其他权力相互交错、权力滥用现象亦不少见。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由法律统一并详细规定侦查主体,即各侦查机构及其人员组成,并努力向“大侦查机构”方向迈进。只有这样,才能使侦查主体的设置更加合法和合理。才能走向法治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基础课教学应紧扣“科技强警”的宗旨,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法律文书制作能力,对敌斗争的实战技能和利用微机、网络办案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要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注意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寓教于各种文化教育活动之中,强化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4.
法院是拥有最终定罪权的唯一机关,其对于检察机关指控的变更也是应有之义,但径行的变更则触动了"不告不理"的基本诉讼理念。我国法院的变更指控立法和实践恰恰暴露了这一问题,要解决这一弊病可仿效大陆法系的程序性限制模式,设置我国的"间接变更罪名程序",并辅之以"公诉事实同一"的前提性原则,构建出符合我国司法环境的法院变更指控制度。  相似文献   

15.
论行政侵权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三种类型的行政侵权主体,我国的行政侵权主体即是行政主体的具体化和特定化,而公务员不能成为行政侵权主体。确定行政侵权主体必须厘清行政侵权主体与行政侵权的行为主体、行政侵权责任主体、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服务行政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这就为行政权的行使主体提出了新的价值要求和实践方案。而目前我国行政主体理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出现了难以愈合的裂缝,诸如内涵与外延的冲突、主体范围的狭窄、主体种类的单一、责任定位的错误等,最终破坏的是服务行政的服务本质要求。因此,在服务行政的框架下对行政主体理论进行重构则颇具时代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学界曾围绕我国能否实行或确立行政判例制度展开过不小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我国究竟适合建立怎样的行政判例制度。我国行政诉讼中建立行政判例制度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但需明确该制度在行政诉讼中的性质、创制主体及效力上的具体定位。  相似文献   

18.
关于探望权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新《婚姻法》增加了有关探望权的规定,但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应扩大探望权的主体范围、明确中止事由、重视裁判、完善执行措施,同时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并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探望权制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英美两个国家的绩效评估为典型,对其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和实践进行了评析。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对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