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斯科中山大学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在其革命生涯中.很注重从国外政权寻求支持与援助。在他革命的后期,逐渐对西方列强感到灰心,转而把希望和热情投向新生的俄国共产党政权。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当即致电列宁和苏俄政府,表示热切祝贺。  相似文献   

2.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屡受挫折的孙中山认识到困守广东难以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因此开始酝酿、策划在北方、靠近苏俄的地方建立革命基地,组织、训练高素质军队,直接对北洋军阀的心脏地带发起进攻。当然,这个行动必须得到苏俄的大力支持。他把目光投向了西北的新疆地区,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在西北建立军事基地的计划也在不断完善,并且得到了苏俄和共产国际的积极响应。1923年5月,经过综合考虑,孙中山决定派蒋介石率代表团赴莫斯科与苏俄、共产国际详细商议该计划。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世界革命思想与和平共处思想的共同指导下,苏联(苏俄)实行双重外交政策,一方面与各国政府接触,争取建立外交关系和经贸联系,另一方面积极联络各国的革命力量,指导帮助他们开展革命运动,达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目的。这一外交政策有得有失,很多国家承认了苏联,与苏建立了外交关系,其国际处境大为改善。但是苏联(苏俄)依然坚持世界革命,和平共处只是一种策略,在这种情况下,苏与其它国家的关系虽有改善却极为脆弱,依然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爆发冲突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建立的,共产国际之所以帮助实现国共合作,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国共合作,促进中国革命,达到直接支援苏俄革命。共产国际在指导国共合作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实力思想和苏联利益中心思想,实际上给国共合作的最后破裂埋下了根子。  相似文献   

5.
以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理论为基础,共产国际提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的民族革命同时也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并制定了以“分配土地”来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的“土地革命”的战略设想。共产国际以国民党改组为契机,重新解释三民主义,试图修改国民党党纲,造就一个“革命的雅各宾”国民党来实行土地革命,同时要求中共和苏俄的驻华代表推动孙中山和国民党实行“土地革命”战略。对此,孙中山国民党不赞成激进的“分配农民土地”的办法;中共对于用“没收土地”的激烈方法来组织农民参加革命准备不足;共产国际的“土地革命”战略设想也不尽符合中国实际。共产国际试图影响孙中山接受“土地革命”战略的努力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史上,辛亥革命运动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这一革命不仅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使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而且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爱国、强国、民主的思想,对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中国各民主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产生和发展,实质上就是孙中山几十年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7.
敬仰孙中山、向往革命是宁武爱国思想和革命意识形成的基点;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是宁武爱国思想向革命思想升华的起点;响应孙中山号召、开展武装斗争是宁武爱国思想转化革命实践的突出特点;拥护孙中山、继续革命是宁武爱国思想与革命实践结合的闪光点;秉承孙中山不断进步精神、真诚接受共产党人帮助,是宁武早期爱国思想与革命实践的光辉顶点。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的军人精神教育思想自成体系,核心是“智”“仁”“勇”,即:为国为民的崇高追求、进步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它是孙中山数十年军事斗争和军人教育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他勤奋学习,善于汲取古今中外军事文化、军事思想的结晶。它对于孙中山进行的革命活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进步性,同时也带有过分强调精神能动等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苏联准备改变过去向华直接派遣代表指导中国革命的政策而转为希望中国内部有一批直接学习马列主义、学习联共(布)政策的人才,从而直接有效地贯彻联共(布)的意图,孙中山的逝世直接推动了这一进程。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建立是孙中山与苏联结盟的产物,是当时中苏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由原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土所创建,是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事业的政党。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于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建了共和国。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继续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24年,孙中山先生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改组了中国国民党,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中国国民党内的民主派和…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重视华侨和侨务的伟人,他曾经强调“华侨是革命之母”,并在其当政期间提出的一系列政令文令,体现了他的侨务思想。也因此深得华侨的拥戴。 一、孙中山始终把华侨作为辛亥革命的一支主力军。孙中山革命一生六十载,奔走于海外三十年。他曾六赴檀香山、九访日本、六探南洋、六游欧美,足迹遍全球。为革命大业,他走到那里就重视与那里的华侨接触,洞悉侨情,深知华侨的、苦乐。 孙中山曾说:“文毕生心力,尽瘁国是,间关跋涉,几遍五洲,……足迹栖迟,为时非暂。凡我侨胞直接间接所受政治上的…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大体可以1947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47年以前,苏联坚持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实行大国合作;1947年以后,苏联则坚持世界革命,实行与西方国家的集团对抗。共处合作是权宜之计,革命对抗是长期战略,但二者都是手段。实行共处合作,是将意识形态暂时搁置,推行革命对抗,则是强化意识形态的对立,但最终都服从于国家利益这一最高原则。在苏联的外交目标中,国家利益居于主要和核心地位,意识形态只是次要因素。过度追求国家利益,使斯大林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原则,成为苏联霸权主义的理论源泉,也给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3.
作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的统一富强,为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思想遗产。在孙中山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孙中山选集》,我们可以多处看到他论及“经济与国家统一”的关系。经过辛亥革命失败后痛苦的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在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旧中国,内有封建军阀割据,外有西方列强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压迫,要想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几乎是无路可寻,只有先求国家政治上独立与统一,才能为“发达资本,振兴实业”创造良好条件。他在1924年8月《民生主义》这篇文章中说:“我们的…  相似文献   

14.
董必武以历史唯物主义对待中国历史,正确全面评价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在上世纪30年代“抗战救国”与“抗战建国”的论争中,对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积极参与了关于三民主义的论战,论证了国共合作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新三民主义(革命的三民主义);深刻阐明了“一部民国史,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不断破产的历史”的观点并分析了深层次的原因。这为我们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界限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长期以来,人们更为注重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政治观念,因为它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在中国的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三民主义也是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的文化观之一,从文化角度对三民主义进行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梁启超有关“社会主义”和“苏俄模式”论争中 ,两人的主张、政治风格虽有区别 ,但都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见解 ,也由于共同的时代背景或原因 ,又都对“苏俄模式”表现了一种否定。  相似文献   

17.
在苏俄和共产国际的牵引下,国共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实现第一次合作。但国共两党内都存在反对的声音,均被各自的"权威"孙中山和共产国际压制,双方有条件地达成党内合作。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反对派逐渐走上分共的道路,一直在共产国际压制下的共产党,只能被动地等待国民党破裂国共合作。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除了党内合作方式外,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共在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在新中国的革命历史中戎马倥偬半辈子,在战争的硝烟炮火中凝练出了自己独特的军事理论,对中国军事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针对毛泽东对古代军事思想的继承与超越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了挽救危难的中国,奔走中外,不断革命,奋斗一生,高举民族民主革命的大旗,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从孙中山先生的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来看,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是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孙中山先生在革命的征途上,遇到无数的挫折和失败,每次都能总结经验,继续前进,这种百折不回的毅力和不断革命的思想,正是先生的伟大之处,也正是先生的这种精神,掀起了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又一个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潮。  相似文献   

20.
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重温孙中山先生于民国元年(1912)9月19日至20日来晋对太原各界、太原商学界、山西同盟会、山西军界、山西实业界学界及各党派的5次演说,追思孙中山先生的谆谆教诲与亲切关怀,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与革命实践,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将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孙中山先生的景仰和爱戴,进一步扩展对孙中山思想和中山精神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