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关系已为很多学者所关注,一些学者得出的结论是:没有犯罪人就没有被害人,犯罪人与被害人互为存在的前提。但是,仅作出这样的结论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深刻研究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互动关系,以弄清被害人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试从静态与动态两方面对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一、犯罪人与被害人关系的静态分析犯罪人与被害人是犯罪这一社会现象的具有相互联系而又利害相反的两个方面。可以说,犯罪行为就是犯罪人与被害人双方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没有犯罪人就没有被害人;反之,没有犯罪的被害人也就没…  相似文献   

2.
论犯罪被害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犯罪学只研究犯罪和犯罪人,而忽视了作为其产物和对立面的被害和被害人。这样研究犯罪现象、犯罪成因及其预防,其结论只能是片面的。此为犯罪学的一元研究时代;二次大战后,从传统犯罪学母体中分离出一门新学科——被害人学,从而使犯罪学研究建立在加害—被害、犯罪人—被害人二元互动的双轨之上,为分析犯罪现象、查找犯罪原因以及设定犯罪预防,奠定了更为科学的理论基  相似文献   

3.
杜永浩 《法学杂志》2003,24(2):51-54
犯罪人救助被害人 ,有助于减少和降低犯罪后果 ,缓解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因此 ,刑法应当将犯罪人救助被害人规定为法定的从宽处罚情节。  相似文献   

4.
龚义年 《法学杂志》2012,33(2):119-123
任何形式的"犯罪———被害",无一不是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二元互动的结果。事实上,被害人通过其致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地、有意或无意地参与了与犯罪人之间的互动。可以说,所有的被害人都对自己的被害亦即犯罪的发生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既然如此,那么在对犯罪人定罪量刑时,就应当考虑被害人的过错因素,对犯罪人给予适当宽容。  相似文献   

5.
刑事和解是指在犯罪发生后,让犯罪人与被害人及其支持者会聚在一起。在协调人的主持下共同讨论犯罪解决方案的一种恢复性程序。会议的通常结果是达成一份犯罪人以某种方式赔偿被害人的协议,同时也希望犯罪人能从与被害人的会见中受益。其目的是恢复犯罪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被害人所受到的伤害,使犯罪人改过自新、复归社会。在全球法律文化交流加速和国内和谐社会建设升温的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也开始进人我国刑事法学  相似文献   

6.
当前合同诈骗犯罪急剧上升,有其社会原因和犯罪人方面的原因,但也有被害人方面的原因。本文从被害人的被害性分析入手剖析被害人的责任、过错以及被害性,提出相应的被害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7.
被害人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岳 《法学研究》1986,(4):64-67
被害人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犯罪学研究的是犯罪问题,犯罪事件一般包含有犯罪人和被害人。过去,犯罪学只注意对犯罪人进行研究,而对犯罪侵害的对象受害人则完全忽视,使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8.
犯罪是犯罪人与被害人行为互动的结果,被害人在犯罪事件中的过错影响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大小。我国刑法中虽没被害人过错的概念,但其精神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亦有所体现。被害人过错影响量刑的法理依据可以从自我答责理论和期待可能性理论中寻求,为了完善法律体系,实现公平和正义,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被害人过错影响量刑的刑事立法。  相似文献   

9.
在犯罪被害人学出现之前,学者们对犯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犯罪人"身上.在加害与被害互动理论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转向在犯罪现象中与犯罪人有着某种互动关系的被害人身上,犯罪被害人学应运而生.没有被害就没有犯罪,在很多情况下,被害人自身所具有的被害性(尤其是特殊被害性)会加功于某种被害情境的营造,最终促进了被害的发生.被害预防是与犯罪预防优势互补的预防体系,从被害人的角度出发,通过减少被害性因素,使潜在的犯罪被害人和重复被害可能性的被害人免于被害或重复被害.  相似文献   

10.
刑事和解制度是世界现代司法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司法模式,其改变了传统刑事司法观念,在重新构建刑事法律关系时将被害人融入其中。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蕴涵着恢复性司法的价值理念,使刑法在起到惩罚犯罪人作用的同时保障了被害人的利益,修复了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为犯罪人将来重新回归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庄翎 《法制与社会》2012,(15):203-204
当前我国校园暴力的防控政策是以犯罪人为中心设计,围绕控制犯罪人以减少校园暴力现象的发生,尚没有认识到加害与被害之间的互动关系及该互动关系对学生被害产生的影响,更无从考虑被害控制的可行性.本文以校园暴力犯罪中学生被害人问题为切入点,从两个层面即保护潜在的被害人与援助现实的被害人,对校园暴力的被害预防对策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想法.  相似文献   

12.
论赃物的善意取得及其回复请求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熊丙万 《法律科学》2008,26(2):133-142
犯罪人将侵占的被害人的财物转让给善意受让人之后,司法机关一般不能通过追赃活动追讨。被害人是否有权向善意受让人请求回复其物,关键在于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赃物能否适用善意取得,需要根据犯罪人取得赃物时被害人的主观状态和预测、控制危险的能力作类型化分析。如果某些赃物不适用善意取得,被害人便可以行使回复请求权,回复其物。法律需要兼顾善意受让人的利益,对被害人回复请求权作适当限制。  相似文献   

13.
司法新动向:恢复性司法在上海悄然兴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恢复性司法”是近年来国际上一项新的刑事司法制度,指在案件处理过程中让犯罪人与被害人面对面接触,通过犯罪人的道歉、赔偿、社会服务等,使被害人因犯罪所造成的物质精神损失得到补偿,使被害人因犯罪影响的生活及时恢复常态,同时也使犯罪人通过积极负责任的行为重新融入社区  相似文献   

14.
刑事和解是一种让被害人与犯罪人直接对话,恢复双方关系,犯罪人可以免于或减轻刑事处罚的制度。在我国构建刑事和解制度首先要转变传统观念上的对犯罪的理解,把犯罪首先当做是对个人的侵害,提高被害人的地位,尊重被害人的选择,对符合条件的案件进行刑事和解,从而达到节约国家司法资源、抚慰被害人、回归犯罪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刘穗坚 《法制与社会》2010,(24):140-141
刑事司法中,犯罪人和被害人相伴而生,过去,我们把过多的目光聚焦到了犯罪人的权利保护上,而对被害人的权利保障方面有所疏忽。本文从刑事被害人在现行刑事诉讼中诉讼权利的缺陷这个角度出发,就公诉案件中自然人形态的刑事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缺失及完善发表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6.
庄绪龙 《法学家》2024,(1):144-158+195
犯罪人近亲属承诺代为退赔后反悔所引发的民事诉讼,“同案异判”现象十分突出,实践中主要存在三种处置立场,即以不属于民事纠纷为由裁定驳回被害人起诉、以退赔具有人身专属性为由驳回被害人的诉讼请求,或者以承诺退赔协议为诺成性合同而要求犯罪人近亲属履行代为退赔的承诺。前两种立场在程序和实体上对被害人的诉求完全否认,均不足取。第三种立场“一刀切”地要求犯罪人近亲属履行代为退赔承诺,无法涵摄复杂的反悔样态,也并不科学。从应然角度,宜对犯罪人近亲属反悔的情形作类型化分析,再构建相应的处置体系。在类型上,犯罪人近亲属反悔可以分为单纯性反悔、代为退赔承诺完全未影响量刑的反悔、代为退赔承诺未完全达到预期目的的反悔以及因误解、被“胁迫”为由的反悔。对于单纯性反悔,不宜通过刑事再审程序剥夺对犯罪人的“量刑优惠”,犯罪人近亲属应继续履行代为退赔承诺;对于承诺代为退赔但完全未影响量刑情形,不应要求犯罪人近亲属继续履行代为退赔承诺;犯罪人近亲属预期诉求落空而反悔的情形,应以被害人与犯罪人近亲属是否存在预期宽缓幅度合意为判断标准进行综合衡量;对于因误解以及被“胁迫”为由的反悔,犯罪人近亲属不应再承担代为退赔责任或承担不...  相似文献   

17.
事实与规范之间的被害人过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实层面上犯罪人与被害人处于互动关系之中,规范层面上被害人过错影响着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承担.只有将被害人过错规定为法定量刑情节才能更好地完善刑法理论、维护司法公正,并以此为杠杆影响互动双方当事人的行为策略.  相似文献   

18.
犯罪被害人的经济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要求下,犯罪人成为传统刑事政策关注的重点,对犯罪被害人的救济尤其是经济方面的救济被忽略。随着现代刑事政策的发展,人们意识到犯罪被害人地位的提高、权利范围的扩展等也应相应的纳入到刑事政策的视野中,加强对犯罪被害人的经济救济就是其核心内容。以现代刑事政策为出发点,应着力提倡三种主要的犯罪被害人救济方式:犯罪人赔偿、国家补偿以及恢复性司法模式下对犯罪被害人的经济救济,说明对犯罪被害人实行有效的经济救济是一种理想和有效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9.
洪浩 《中国审判》2012,(4):38-40
刑事和解,又称犯罪人与被害者的和解(victim offender reconciliation),是指在犯罪发生之后,犯罪人与被害者双方直接协商解决刑事纠纷,其目的是为了恢复被犯罪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被害人所受到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薛静丽 《行政与法》2021,(4):122-129
传统的刑罚权理论对于正义的理解是"制裁",为了满足被害人本身的情绪以及社会舆论的需要,必须通过国家对犯罪人施以刑罚来体现报应的正义.而恢复性司法认为对正义的追求要体现"恢复",即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通过要求犯罪人积极赔偿被害人所受到的损失并真诚地悔罪获得宽恕,从而帮助犯罪人更好地回归社区.恢复性司法讲究恢复之后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