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2021,(2)
被誉为"齐鲁第一进士家族"的山东桓台新城王氏一族,自明嘉靖至清道光三百年间,出进士30名、举人52名、贡生158名,出仕为官者百余人。清初诗坛领袖、一代廉吏王渔洋即为王氏家族代表。那么,成就三百年科举文化世家的奥秘何在?  相似文献   

2.
门红泉 《春秋》2014,(1):51-52
正无棣县吴氏家族是清代享誉山东乃至全国的名门望族,号称"进士世家"、"尚书门第"。该家族自顺治至宣统260年间,科甲如林、方伯连第,著述等身、政绩卓然。其中,吴自肃是吴氏家族第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既为后人树立了忠义、仁厚的道德典范,又不断激励着吴氏后人在科举仕途上积极进取,堪称"海丰吴氏崛起第一人"。吴绍诗与他的两个儿子吴垣、吴坛是吴氏家族振兴的重要人物.不但出任封疆大吏,身居显位,更以其胆略与才学成为清朝中期著名的法律专家,在清代政坛上颇有影响,堪称"海丰吴氏的中心人物"。吴式芬半生求学半生为官,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被称为"艺苑鸿才,禁林硕望",堪称"海丰吴氏的  相似文献   

3.
正邵武上官家族是邵武历史上一大望族,号称"天下世家"。邵武上官家族是唐代上官仪的一支直系后裔。据《闽樵和平上官氏宗谱》卷一《源流·闽邵和平上官仪祖支派》,上官仪第6代孙上官偕,"元和四年(809)以进士为福州户曹,卒于官,子孙因家于闽",上官偕幼子上官丁道"始迁邵武",上官丁道的长子上官岳"敕封孝廉方正,始迁和平上乡"。上官仪第9代孙上官洎,"岳祖四子,字用恒,号惠安,居和平。唐末为  相似文献   

4.
正10月19日至24日,由北京市台联、陕西省台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北京市台胞交流服务中心承办的"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展览在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开展。开幕式由北京市台联副会长庄文静主持。"台湾进士专题展"是"科举制度在台湾"文化交流活动项目之一,该展围绕科举制度与台湾进士的关系,描述了儒学教育与科举制度移入台湾的历程,对台湾文教事业推动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全唐诗》中收有莒县人庄若讷一首诗,名曰《湘灵鼓瑟》,作者身份是"天宝进士"。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九,记载天宝十年(751)进士科录取了20人,其状元是李巨卿,庄若讷在其列,与钱起是同年。所以,蘅塘居士编、陈婉俊补注的《唐诗三百首》在钱起名下说"钱起……天宝十年赐进士第一人"就有问题了。因为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九引《困学纪闻》说:"钱起名在第六"而不是第一。天宝十年登第的这位莒县籍进士庄若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6,(23)
正缘起、缘续今年9月初,重庆市台联会长许沛带了10多位重庆人士到台北,我跟他们会聚。许沛是旧识,3年前的9月,台湾成功大学和北京台湾会馆在台湾成功大学举办"科举制度在台湾"学术研讨会,大陆来了几位清代台湾进士后人,包括现任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的曾孙。汪春源在乙未(1895)割台时还是举人,原赴京赶考进士,和罗秀惠等5人曾上书清帝切莫割台。那一年台湾谁也没考上进士。汪春源到光绪  相似文献   

7.
《卜氏三世诗草》为日照籍诗人卜梦人、卜宁一、卜祚光祖孙三代的诗歌合集,在描绘乡里山水田园风光、展现宦游之地新异感受、表达亲朋好友之间的诗情往来、感悟前代的历史遗迹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祖孙三代之间在诗学观念、写作风格等方面也存在着鲜明的传承关系。家族内部持续不断的诗学实践,催生了卜氏家族五代皆诗人,同朝两进士的文化效应。《卜氏三世诗草》虽然规模不大,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清代中期山东家族诗群的多元性与乡邦文化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8.
正李尚卿(1833年—1905年),原名李清志,字子仁,山东乳山人。李尚卿弱冠之年即有文名,可惜屡试不第,直到45岁才考中进士,此后在湖南做知县、做知府,以清廉为官见载史册。李尚卿从小生长在家风严谨的家庭中,家族制定的家训为"人文丕振,乃树家声,英华广萃,式建国勋",显示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后来,经李尚卿倡议,这段家训作为范字,以辈分排序的方式使李氏后人传承。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9,(11)
<正>近日,由北京市台联与台湾世新大学共同主办的"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开幕仪式在世新大学举行。展出于5月底结束。这是"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在台湾巡展的第十站。台湾世新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李功勤、图书资讯长邱孟佑、人文社会学院文学系主任张雪媃、英语系主任王毓芝、部分世新大学教授、学生共100余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北京市台联联合(台湾)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台湾)中华文经交流协会、台湾中兴大学艺术中心、台湾螺阳文教基金会在台湾南投县艺术家资料馆共同主办"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来自两岸的有关单位领导、嘉宾及台湾中兴大学部分师生参加了开幕式。这是北京市台联在岛内举办"台湾进士专题展"巡展的第11站。  相似文献   

11.
沈钧儒与他的时代已渐行渐远,然而,透过尘封的历史,我们仍然能够感受他对旧国新邦的无限热爱。沈钧儒自幼聪颖,7岁能诗,29岁得赐"进士出身",成为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封建正统科举取士制度的最后一科进士,可谓科场得意,刻有他名宇的进士碑至今仍保存在北京孔庙中。之后,而立之年的沈钧儒被签分到刑部(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将刑部改称法部)任贵州司主事一职,官价为正六品。  相似文献   

12.
《新东方》2017,(1)
关于宋代海南岛的科举情况,现存海南和广东诸旧志记载错漏甚多。考诸史志,宋代海南进士及第及有"进士"之称者至少有19人,制科10人(其中举贤良方正2人,举文学6人,举人材2人),诸科37人,举人估计约有450765人次。  相似文献   

13.
《黄埔》2016,(4)
正外祖父吴忠亚,祖籍湖北省云梦县。他出生于一个耕读世家,家族按"元、亨、利、贞、忠、厚、传、家"排辈,由外祖父上溯五代的"元"字辈世祖吴鼎元是清道光进士,在咸丰朝位居监察御史,为人廉能刚正,当时在全国颇有名气,晚年退职回乡,两袖清风,设馆教育子孙。他的儿子吴道亨,孙子吴利彤、吴利彬,曾孙吴禄贞等,都是从小勤奋耕读,身有功名。在祖辈中,最知名的应该数清朝末年的吴禄贞,他是外祖父的叔叔,少年时,在县里得中秀才,从军后成为首届官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的学生,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加入了同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红利家族”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应研究由诸种红利构成的"红利家族",特别是"红利家族"内部的关联性问题"红利家族"内部成员有何关联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改革红利"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笔者认为,如果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问题,研究中国的改革红利,首先应研究由诸种红利构成的"红利家族",特别是"红利家族"内部的关联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林嵩     
正林嵩,字降神(又作降臣),古长溪赤岸(今霞浦县松港街道赤岸村)人,约生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他自幼聪颖,胸有大志。懿宗咸通年(860—873年),在灵山(今福鼎市太姥山东)搭建草寮读书,刻苦攻读,博通经典,成为饱学之士。僖宗乾符二年(875年),跋涉千山万水,远赴都城长安应试。所作《王者之道如龙首赋》策论,因立意高远,词采隽永而考中进士,誉满京师。自唐神龙至后唐天成的223年问,今福州、宁德两地仅有的36名进士中,林嵩是继"开闽进士"薛令之后闽东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6,(2)
正汪春源(1869-1923),字杏泉,又字少羲。晚年自署柳塘,祖籍厦门,台南安平人。父亲汪翁牛,母亲吴氏凤。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癸卯科三甲第120名,台湾历史上的最后一位进士。1882年,汪春源13岁时考中秀才,并得到知县祁征祥的栽培,台南市志卷七"祁征祥"条有:"光绪八年,作宰台湾,得汪春源、陈润黄二茂才,即选入衙署,聘幕友李占五教之,后陈不寿,汪终成进士。"  相似文献   

17.
正家族研究包括如家族志的编纂、家族史的梳理、家族档案的管理、家族教育、家族与社会的互动研究等。家族研究长期受到重视,是由家族的地位决定的。钱穆先生曾说:"‘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钱穆《中国文化史寻论》)而"文化资源是整个家族能否延续发展的关键性资源。文  相似文献   

18.
林聿 《今日浙江》2003,(15):44-45
以包玉刚为代表的包氏家族,是"宁波帮"中有重要影响的家族.包氏家族诚信为本、爱国为怀的精神,是"宁波帮"传统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李大晋  公丕才 《春秋》2014,(1):53-54
正山东蒙阴,建县已有2000余年,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时代骄子,国家栋梁,如秦朝大将蒙恬,汉代天文学家、算圣刘洪等。明朝后期.蒙阴公氏有五人蝉联进士,且后两位同入翰林院,授编修,是明朝中叶江北地区罕有的"馆阁世家"。明末,崇祯皇帝敕令在蒙阴县署后街建"五世进士,父子翰林"石坊1座,以褒扬公氏的道德文章和功名业绩。石坊高8米有余,宽5米,中间有一主门,东西各一侧门。坊顶分两层,重檐翘角。整座牌坊用石灰石雕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6,(20)
正金门素以文风鼎盛著称,据县志和当地族谱资料记载,宋、明、清三代共出过50余位进士。其进士人数之多、密度之高,让许多研究中国科举制度的专家学者都不禁感叹金门文风鼎盛。历经一年多的酝酿与筹备,由台湾金门县文化局、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主办,金门大学华语文学系合办,北京市台联、国文天地杂志社协办的"科举制度在金门"学术研讨会,于9月29日至30日在金门大学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