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线》2020,(1):I0004-I0004
美育首先是一种感性教育,教人对天地万物之美和艺术与生活之美有敏锐而丰富的感知能力,拭亮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澄明一颗能够感受美的心灵。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这样写道:“我们应该把使人处于审美心境的能力看作是一切馈赠中最高贵的礼品。”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人的审美心境的获得。唐代有位庞蕴居士说过一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禅语,形象地表达出“处于审美心境”的人的生命状态。北宋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描绘的山川好雪之美让我们对此有更为直观的感受。画中崇山茂林,气势磅礴,雪映寒舍,宁静悠远。明代画家董其昌评价道:“范宽山川浑厚,有河朔气象。瑞雪满山,动有千里之远,寒林孤秀,挺然自立。”  相似文献   

2.
大学美育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丽 《求实》2004,(Z4)
一、何谓美育 ?1.美育———审美教育或称美感教育。人类审美实践活动早于理论体系 ,当人类的审美活动从功利活动中逐步分化出来时 ,审美教育就产生了 ,随之理论思考和理论表述也相继产生。有文献记载的最早年代在西方为古希腊 ,我国为先秦时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 :培养“理想国”公民早期教育要用音乐陶冶心灵。亚里士多德也在《政治学》中谈到 ,音乐、悲剧可以净化和陶冶情感 ,使过分强烈的情绪和情感得以宣泄 ,以保持情感适度和心理平衡。中国古代教育有“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这六艺就是审美教育。孔子…  相似文献   

3.
《审美教育书简》不仅是席勒最主要的美学著作,也是他的美育思想最集中最系统的体现。他在其中所提出的“让美走在自由之前”、“艺术拯救人性”、“游戏中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培育和谐的个体”等一系列主张对我们今天培育全面发展的个体和构建和谐的社会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尚俭抑奢之说俯拾皆是,提倡消费者,实不多见,其中《管子·侈靡篇》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大量消费、高级消费的观点,可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杰出的消费理论。“侈靡”的本义,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美育渗透功效的目的出发,分析了美育渗透的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审美心理、学生思想道德实际、教师审美素养的关系.探讨了优化美育渗透内容的具体要求。同时,探讨了运用美育渗透的科学方法,使之与美育渗透内容相得益彰,以达到美育渗透的最佳功效。  相似文献   

6.
马远 《前线》2021,(4):I0001-I0001
《论语》中记载孔子让弟子述志,子路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位还讲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万世师表”可谓是以山水之美启人心智、育人仁德的祖师爷。所以,早在1906年德国席勒的“美育”概念引入中国之初,王国维就写下《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提出孔子教人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的观点:“孔子之教人,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故习礼于树下,言志于农山,游于舞雩,叹于川上,使门弟子言志,独与曾点。”  相似文献   

7.
话说“鼠仗人势”大川古来就有"狗仗人势"之说,却不曾听说过"鼠仗人势"。近日读到一篇叫《永某氏之鼠》的古文,为柳宗元老先生所作,说的就是"鼠仗人势"这个事。文章说,永州那个地方有一家人,迷信时曰,忌讳特别多。自己是子年所生,老鼠乃子年之神,于是就特别...  相似文献   

8.
朱铁志 《党建文汇》2008,(11):54-54
我与乃举先生由相识而相知,转眼已经二十多年。乃举性情耿直,为人诚恳,有忠义之心,是杂文圈里有名的热心人。《秋实集》是继《春华集》、《夏雨集》之后乃举的又一本杂文随笔集。由于长年在党刊工作,乃举的杂文创作视野宏阔、立意高远,能够很好地处理“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关系,落笔讲究分寸,展开论述张弛有度,  相似文献   

9.
《前线》2020,(2):I0004-I0004
“美育”这一概念虽然是18世纪末由德国席勒提出,20世纪初由蔡元培等人引入中国,但中国本有悠久的美育传统却是不争的史实。王国维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中提出,孔子育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实际上,不只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儒家礼乐教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之中,无论是携琴访友、踏雪寻梅的士人雅兴,还是雕梁画栋、张灯结彩的民间礼俗,都充满了美育的要义。比如春节的贴春联、门神、窗花和年画等等,既渲染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又愉悦了人们的审美情感,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根据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这无疑对于培养合格跨世纪人才,提高全民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具有战略意义。这就要求有一批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美育传播使者。这个队伍的主体来源就是师范院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他们如何进行教育和管理、如何培养出合格的美育师资,就摆到了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工作者的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1.
1912年蔡元培出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时,把美育正式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1917年4月8日,先生在北京神州学会《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中进一步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之说,该学说是建立在对宗教本质和作用的精辟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之上的。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我国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美育也随着时代的进程起伏,时而强调时而淡化。  相似文献   

12.
史官的风骨     
廖华玲 《党课》2013,(10):108-109
我国的史学年代悠久,其历史文献卷帙浩繁,绵延不绝,有“左史纪言,右史纪事”之说。其实,“史”.一开始并不是指哪个学科或哪本书,而是指那些从事历史记载的史官。《文心雕龙·史传》中就写道:“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舞蹈的“形”与“神”,提出中国舞蹈是以线条为基础的“形”,“神”是“形”的升华,是艺术生命的体现,“舞之以心、动之以情、传之以神,神形兼具”,乃舞蹈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时下有一种“观念更新”之说。对于多年来受“左”的影响,一直奉为信条,但实在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陈旧观念,确实应该摒弃之,“更”之以适于四化建设的新观念。但这种“更新”,切不可受“一刀切”流弊的影响,搞成不加分析、不问是非、凡“旧”必“更”的“全翻个儿”!比如,前些时见诸报端的《荣誉面前可伸手》、《“推功揽过”异议》,乃至提倡“各家自扫门前雪”、为“吃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处与短处是一个同生共在的整体,观其长能知其短,观其短亦能知其长,以义利观为例说,它是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命题。朱子曰:“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与延平李先生书》)。程明道曰:“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语录》十一)。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这里“义”指什  相似文献   

16.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顾名思义,就是艺术的风采、品格。诗歌如,杜甫悲辛沉郁,李白旷达飘逸;绘画如,西方中世纪神秘刻板,文艺复兴时期则富有现实感与生机;书法如,汉隶飞动,唐隶凝重;戏剧表演如,梅派优雅舒缓,程派低沉宛转。这都是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可以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艺术作品整体的审美风格,即艺术整体呈现出来的独特的审美境界。汉高祖《大风歌》的“荒荒油云,寥寥长风”之雄浑,楚霸王《垓下歌》的“大风卷水,林木为摧”之悲凉,就是艺术整体的审美风格。艺术风格也包含各艺术构成因素的风格,如内容方面诸因素的风格、形式方面  相似文献   

17.
赵顺孙《四书纂疏》是一部重要的四书学著作,然该书却存在一个鲜为人知的隐秘之处——全书《论语纂疏》有31处“愚谓”同似于饶鲁之说。据饶鲁年长于赵顺孙,且元代以来诸家皆认此31条为饶鲁之说的情况,似可认为当是赵顺孙采用饶鲁说。然据《四书纂疏》本以引用朱子弟子之说以阐发朱注的编撰宗旨来看,据赵顺孙作为辅广的推崇者来看,据赵顺孙忠直的品格来看,该书实无将饶鲁之说当作自家“愚谓”的必要。且胡炳文等元儒对饶、赵之书皆极为熟悉,然并未指出二者之雷同。故此令人迷惑现象的存在,恐与《四书纂疏》不同版本有关,这一现象亦从侧面体现了饶鲁之学在南宋理学界之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认为世界是由气、阴阳、五行、八卦组成的 ,因而中国艺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成长 ,其艺术的审美境界也就具有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特点 ,西方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典型”而中国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则是“意境”。阳刚美和阴柔美是意境的美学特征之一。在中国的《周易》哲学里阴阳是一切生成变化的总根源。它们在对立统一之中生变衍化 ,以致无穷 ,由阴阳可以衍化出一组组对立并存的概念 ,刚柔、动静、开合、升降、上下、聚散、黑白、粗细、虚实、曲直、天地、男女、尊卑、父子、夫妇、昼夜、明暗、冷热、……几乎可以无穷地延…  相似文献   

19.
《易传》、《中庸》中蕴含的朴素生态思想对当前构建新的生态哲学在本体论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易传》提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物之所生之模式。《中庸》亦提出万物由“博、厚、高、明、悠、久”的“天地”所生出。既然万物均由天地化育,那么作为万物中的一分子的人与万物其它成员乃“民胞物与”,应该“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易传》中的“裁成辅相”和《中庸》里的“参赞化育”思想,既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求这一能动性在“尽物之性”的基础上发挥。  相似文献   

20.
儒家和道家哲学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儒家从“性即心而显诸情”的角度理解人或人性,以“仁性”的实现为前提达成整体性的人格智慧,通过“生命实现之证成”的道德进路,实现和证立其超道德的形上本体。道家亦从人本学和文化批判的角度论“道”。就人文说,道乃即“有名”而见其“无名”之本真;就主体说,人乃在其作分别之状态中“观”道的无分别之“妙”。道家的道论,强调的是在人的修为澄汰之体证中道的全体绽出和澄明。儒道两家的不同点表现在其为学进路的差异上,而其形上境界本无不同。历史上的儒道同源说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