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内需不足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要扩大内需,必须要保障劳动者的就业,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因此,如何合理的使用和配置人力资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美国经济自2000年开始增长放缓,进而在2001年初步入衰退。现在美国经济已面临严峻形势。对此,布什政府和美联储各自采取了扩张性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本文分析了美国经济衰退的原因,重点研究布什政府采取的对策及其对我国市场经济政策抉择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产能过剩、投资与消费失衡,增长速度失去消费需求的拉动力,其症结在于政府一居民消费结构中居民消费乏力,原发展模式下的经济高增长已走到尽头。中国经济新增长点是鼓励创业和发展小微企业、增加就业,从政府主导的经济动力转向调动全体人民微创业和充分就业的活力和动力;由增加中等收入人群、降低失业率、减少贫困人口比例、改善居民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例、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平衡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转向消费主导拉动的经济增长;以改善国内出口供给结构、质量和水平的思路,通过自由贸易区和国际市场,培育国民经济增长的出口和投资等支撑能力;人民币国际化是避免巨额损失、争取全球利益的手段,形成抵御经济衰退和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把上述新的增长动力点看准和把握好,中国经济未来再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15年到20年完全有科学、客观和雄厚的推动和拉动力量。  相似文献   

4.
从最终需求看我国长期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最终需求的角度,即从出口、投资和消费这三个方面,对影响中国当前和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中国外向型经济所可能造成的实际影响,指出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冲击是有限的,有可能通过增加内部需求来消除;其次分析了影响中国内需的主要因素,并着重指出近年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导致了国内需求的失衡,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是扩大内需、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经济衰退中,我国西部边境贸易呈现逆势增长趋势,新疆阿拉山口口岸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关键节点和我国实行东联西出战略的桥头堡,更是发挥了亚太地区与欧洲之间的交通咽喉和贸易枢纽的作用。其对外贸易发展势头强劲,推进区域发展的战略性地位日渐突出,辐射作用愈加明显,在新亚欧大陆桥的中转枢纽地位日益显著。本文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进一步考察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在推进中国与中亚国际关系中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6.
始于2007年4月的美国次贷危机仅仅在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由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并最终到经济实体危机的蜕变。不仅如此,次贷危机迅速从美国波及全球.引发了众多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并导致全球性的就业萎缩。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所占比重的持续增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就业市场受到猛烈的冲击,同时也对青年就业形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许多学者认为.我国政府当前面对的首要问题即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7.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经济都受到巨大冲击,我国亦不能独善其身。金融危机的影响引发全球各国经济衰退,导致全球就业萎缩,中国的就业市场也受到巨大冲击。为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国家提出了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路。许多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选择了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8.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对我国经济产生冲击,无疑与我国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关,我们应当借危机之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一是充分注重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内需和外需两个轮子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二是有利于创新,有利于经济结构提升和自主品牌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中国之所以实行扩大内需政策并使其长期化 ,与中国经济发展外需依存度高 ,而国际经济环境趋于严峻又导致外需大幅波动直接相关。近年导致中国外需大幅波动的国际经济背景包括东亚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减速和日本经济衰退等方面。为化解外需波动的消极影响 ,中国从 1998年起实行了以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扩大内需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不仅对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产生了重要作用 ,而且也对全球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包括缓解东亚金融危机、加速东亚经济回升和减缓全球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10.
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1998年开始发生了通货紧缩,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会不会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这是我国制定货币政策应考虑的重大问题。本文运用国际经济的历史资料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100多个国家价格总水平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的框架,对中国1993年以来的价格总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认为,通货紧缩会导致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判断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必须区分通货紧缩的初始条件以及通货紧缩的速度和幅度。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宏观经济总态势国际态势:东南亚金融风暴爆发前,人们预计世界经济新一轮扩张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良好的外围环境,但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俄罗斯、台湾、香港先后陷入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日本经济久衰不苏。这将从出口、外资引入、劳务输出等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体育产业学和经济发展理论为视角,分析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经济增长中存在的几个相制约问题,提出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多元化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兴起,经济的快速增长又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经济增长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统计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自已的特点和规律,并据此可以判断,我国经济增长将进入一个新的上升期。总结我国的经验教训,并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在跨世纪未来几年中,我国经济增长与波动应努力实现一个新的良好轨迹。  相似文献   

14.
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支撑着传统经济的增长模式,我国经济增长付出了昂贵的资源环境代价,从经济学角度审视,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因此,必须用经济的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建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周期,时下舆论热点几乎都集中在政府救援计划、经济刺激方案、金融监管改革等方面,反垄断法在其中应起的作用有意无意间被忽视和淹没。我国的《反垄断法》生效仅一年多,反垄断执法机关在谨慎执法的同时,还在探索和研究执行反垄断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如何有效促进和强化科技创新对未来三十年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支撑作用,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基础性问题。本文从创新对经济增长“悖论”的重大现象入手,提炼出“基础研究悖论”、“基础研究陷阱”与“应用研究悖论”、“应用研究陷阱”典型问题,解析科技创新支撑一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水平的可行路径,进而尝试归纳科技创新支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水平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情景下促进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水平的主要路径与重点方向,并着重阐述了当前阻碍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水平的主要问题,指出了今后推动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水平的重点改革领域和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17.
一部根据国情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力作─—评周天勇的《劳动与经济增长》一书于立在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资源稀缺和资金积累能力有限的国情下,究竟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书店“当代经济学文库”出版的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周天...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转化为实体危机、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的负面效应渐成显性时,在危机中首遭重创的是大量的出口企业、出口商品。这些曾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生力军的外资企业在世界市场的跌宕起伏中首先遭遇严峻挑战,一方面因为他们直接面对的是世界市场,世界市场需求的任何变化、要素价格的任何波动都会给他们的生存状态带来影响;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今天,在我国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的今天,怎样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如何科学高效地利用外资确实应引起我们的思考。非常高兴的是,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认识,关系到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客观评价和对新经济增长模式的正确选择。现在人们一般认为,建国以来,尽管我国经济遇到了许多挫折,但总的看来,实现了高速增长,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参见《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模式研究》439页,刘国光主编)中国果真实现了高速增长吗?本人拟提出不同看法,供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我国就是在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根据2011年我国国家统计局所统计的人口数据可知,我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人口的急剧增长,必定会引发相应的经济问题、资源问题以及社会问题。而这其中,经济问题绝对是所引发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率加快,但是就业跟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没有得到一个很明确的关系,而且人口增长,必然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文章主要通过研究我国当前的就业现状以及经济增长的模式,去深入探讨就业问题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