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境外宗教组织加大对我国的传教力度,宗教渗透的网络化特征日益突出,成为境外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重要手段.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存在的瓶颈问题有:抵制宗教渗透领域的立法滞后,宗教反渗透工作未得到足够重视,机制不健全.应对措施:正确处理新时期国家与民族宗教的关系;完善和健全宗教领域反渗透立法;严格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坚决清除...  相似文献   

2.
宗教文化对社会稳定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宗教文化在社会稳定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世界观功能、补偿功能、调节功能与整合功能四种。宗教文化通过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的感召力与威慑作用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宗教文化又因其自身的禁欲主义、排他性、单向度权利义务特征、以及欺骗性而成为动摇社会稳定的一大渊薮。  相似文献   

3.
宗教安全是主权国家内部宗教状态稳定和谐、外部不受宗教性质或来自宗教势力严重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宗教安全和宗教因素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不同的概念,对宗教安全概念的解释要坚持宗教的主体性地位。宗教安全化是将宗教问题纳入国家安全视域的结果,宗教安全化的目的是维护宗教安全。宗教安全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为了避免宗教安全化的泛化和过度化,一方面需要通过类型化思维,合理划定宗教安全的边界;另一方面,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宗教安全和宗教和谐,建构宗教安全化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4.
宗教极端主义是一种与宗教有密切联系的极端主义。它主要有两种类别:第一类是指宗教内部的极端主义倾向;第二类是指在宗教名义下的极端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对国家安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危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国家现有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社会秩序,干扰国家可持续发展。为此,严厉打击、有效治理这一国际公害已成为当前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是积极的,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发展的,但也的确存在一些消极影响。就沿海地区宗教的社会功能而言,它对社会稳定也具有双重作用。本文结合沿海地区宗教特点,就宗教对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安全领域的传统安全问题式微,许多公共问题纷纷进入安全领域,形成非传统安全问题。为解释这一现象,安全化理论应运而生。尽管国家对宗教问题的安全化可以"人为"的造成宗教安全问题,但宗教因素本身所具有的组织、观念、社会和公共物品属性都可以导致国家安全的问题,因此,宗教对国家安全具有结构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非政府组织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非政府组织存在的许多显性和隐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政治安全与社会政治稳定。对于非政府组织这样一个既"新"又"旧"的考察对象,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厘清一些基本问题,对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对于处理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从而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章阐释和部署“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凸显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国家中的极端重要性。二十大关于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蕴含着深刻的价值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在新征程上,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维护,须遵循“统筹发展与安全”逻辑,坚持科学思想引领,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安全治理效能,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9.
宗教渗透已成为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政治渗透的重要手段,其渗透方式越来越复杂,对我国的政治安全产生了全面冲击.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坚决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以有效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互联网宗教快速发展,在拓展宗教传播渠道,便利信徒宗教生活的同时,也给宗教治理带来一定的风险挑战。互联网宗教传播风险涉及诸多领域,如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安全等。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高度重视互联网宗教领域风险,增强风险辨识与防范能力,建立健全抵御宗教渗透常态化机制,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保安主要通过预防犯罪、对违法行为和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弥补警力不足、收集和共享情报、影响人们的安全观和适应非传统安全的发展等方式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保安既有社会控制的优越性,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保安对公众场所的大量控制会削弱正式控制力量、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影响控制效果、公众对保安的负面认识影响社会控制的执行力。认识保安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正视保安的社会控制功能的局限性及其对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更有利于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核心。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新变化,社会改革新目标的确立,使政治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成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与核心内容。新形势下我国国家政治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深化,是我国预防犯罪、维护治安稳定、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的必然选择。不断探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适应日益动态化、复杂化的严峻社会治安形势的迫切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用科学的发展观构建行之有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论城市社会面的治安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会面与市民的关系极为密切,其治安状况直接影响到市民的安全感。当前,影响社会面治安的主要因素是某些多发性犯罪,而要从根本上消除犯罪困难很大。公安机关应当转变思路,通过消除犯罪所需的时空条件和被害人条件来减少犯罪实施的可能性,进而减少和消除犯罪,实现社会面治安的迅速好转。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属于社会经济权利的范畴。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二元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权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农民社会保障权的法律价值主要体现为:社会公平、自由和生存。我国应当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壁垒,消除身份差异,消除障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复杂的民族状况决定了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犯罪控制的特殊性及难度,宗教因素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应当在我国民族地区发挥预防犯罪的社会控制作用。本文拟从基本范畴界定、宗教在我国民族地区犯罪社会控制中的运行方式、宗教控制少数民族地区犯罪可行性、宗教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犯罪社会控制的意义几个方面对宗教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犯罪的社会控制作用问题作一个阐述。  相似文献   

17.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公安机关应对社会治安新的挑战的战略举措。该防控体系应主要有社区治安防控、街面治安防控、卡口治安防控、单位治安防控和村街治安防控等五方面的内容构成,并在内部建立起信息预警机制、指挥机制、勤务运作机制、整体作战机制、责任考核机制,以有效整合防控资源,发挥防控功能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8.
社会治安的稳定,既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近年来,尽管公安机关狠抓严打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刑事案件发案率始终在高位上徘徊,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只有努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才能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最终改变打不胜打、防不胜防的被动局面,实现整个社会治安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弱势群体在维护自身权益的抗争中,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强势压迫、社会歧视、法律制度缺失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催化和影响,其中一部分人为摆脱困境、报复社会、实现心理平衡,铤而走险,违法犯罪,导致当前弱势群体犯罪问题日益突显,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积极构建综合调控体系,是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本文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探讨了构建综合调控体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