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广告女性形象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傅守祥 《思想战线》2003,29(5):54-58
广告构图中的女性形象,无论是作为性客体的美女,还是极具"女性气质"的家庭主妇、职业女性,都是自然化性别差异观点的直接产物。生物学结构的等级观念支配着包括广告在内的媒介和大众关于性别的话语,看似远离意识形态的商业广告,实际上却代表了包含政治意义的男性霸权文化,广告在性政治层面的暴力倾向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广告的女性形象在隐性强化着两性不平等。  相似文献   

2.
邹群燕 《求索》2008,(12):191-192
萧红作为30年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以描写女性形象著称,但女性形象的完整不可能缺少男性群像作为支撑。萧红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市民知识分子三类,其中又以农民阶级最有代表意义。论文着重分析了文本中作为男权社会中心意识载体的这些男性形象的存在状态和写作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928-1937年之间《申报》女性广告进行了内容分析,并从日常市民生活与现代性体验和想象、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定位以及女性广告的消费文化特质三方面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申报》女性广告文化作为现代广告的典型代表,不仅是报业史上探索媒介经营的先驱和范本,也参与了当时上海都会文化和城市气质的构建,体现了当时现代性转型中的上海大众的日常审美意识。这不仅是二、三十年代海派文化的一个充满意趣的缩影或曰截面,还与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广告存在着共通与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表现出矛盾的态度,既希望女性在战时能够承担更多传统上由男性承担的工作,又对女性心怀芥蒂,担心女性过于独立,对男性造成威胁。美国在战时宣传中塑造的各种女性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男权社会的这种矛盾心态。尽管遭受种种限制和困难,但美国女性仍然通过战争中的贡献和努力,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多的权利和更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王连峰 《青年论坛》2007,(3):145-147
此前评论多从“女权主义”或“性”的角度去评述王安忆的“三恋”。本文运用两性视角,从两性之性而非单性之性来重构一种解读“三恋”的意义模式,王安忆是一个认同传统的作家,一方面她认同于当前的男权社会;另一方面,她以女性作家的特有视角,对男性的痼疾也深表不满。  相似文献   

6.
养老孝道是我国代际关系的传统指南,可现实中儿子养老的弱化令人产生孝道衰落的隐忧。基于子女的视角,对660名来自一带一路地区男女的调查显示,中青年人普遍对传统养老孝道高度认同,但儿子和女儿在孝道认知上存在性别差异。一是与老人同住养老方面,女儿的认同度低于儿子。二是就养老孝道中性别分工而言,儿子比女儿更加赞同传统的由已婚男性来支付父母生活费用和儿子照顾父母;女性则更认同所有子女对父母经济奉养和共同照顾。三是从未来的预期孝行标准看,女性愿意接受机构养老的比例明显超出男性,男性中不能接受的多于女性。可以看出孝道并未衰落,并且男性表现得更加传统,更认同儿子来养老的家庭养老孝道。女性则趋于子女均衡,并愿意对下一代建构起新的孝行标准。女性对传统的超越既是社会发展客观环境的结果,也表现了对家庭代际关系中男权制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广告文化的性别建构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告文化带有鲜明的性别属性,而两性也被广告文化所规定,接受广告信息并依此而进行的消费活动实际上成了“性别训练”,在整体上并不客观的性别展示只会歪曲人们的性别意识。广告文化对女性的贬损表现在对女性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否定,女性形象在广告文化中被物化了。广告文化所建构的女性典范形象在现代广告传媒的推动下很容易成为某一特定地区团体的经验,最后形成一种类型化的社会性格。这要求女性保持独立的、自主的意识,正视造成性别差异的文化结构,透析男权意识形态对广告文化的支配法则,并拆穿广告文化所散布的性别迷思,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颠覆广告文化所建构的不平衡的两性权力结构,帮助女性摆脱男权社会的宰制,实现性别构成和性别特质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男权文化中的女性悲剧——论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苏童小说文本入手,细致分析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此洞悉苏童小说中女性在男权文化中的生存状态,解读苏童小说中女性对男权的依附意识,可以看出苏童作为男性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反思,表现出可贵的对女性生存的探索精神。同时也可看出苏童小说中女性反抗意识的缺失,以及他在透视女性悲剧命运、反思男权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美丽消费的产生立足于消费社会中获取分配的经济动力,体现着男权社会的性别文化和大众审美的符号化。"她时代"的来临使女性在美丽消费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表面看来,这是女性解放的体现,然而,美丽消费往往导致女性主体地位的异化,传递着错误的社会价值观,因此有必要以法律约束它。  相似文献   

10.
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题材及民俗功能一直备受民众关注与青睐。"仕女画"是年画重要的题材之一,其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为探讨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及其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视觉文本。不同文化载体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亦有不同,年画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规训后的艺术表现,同时也成为"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古代礼俗中男性观看女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仕女画"成为男性视觉欲望消费的对象。因此,文章以木版年画作为文本,在呈现中国古代女性生活的同时也窥探其中所隐含的性别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1.
民生新闻的涵义是指从平民视角出发,关注平民百姓日常生活及其生存状态的新闻。民生新闻的意义在于开创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的实践。安徽经视的《第一时间》、《帮女郎帮你忙》这两档节目,以服务群众为宗旨,走向基层贴近百姓,关注民生,加强与百姓互动,不断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大力弘扬地域先进文化,折射出民众评判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标准,是最具安徽本土化特色的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12.
女书:我们的终结,抑或我们的开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在女书中以“我们”的身份言说并存在,藉此放逐父权制。书写与被书写同样危险,我们没有聋,可是我们却哑了。文本意图受到了女书本身表述的破坏,女性在使用女书时掺入男性异质,削弱了女书自身构建的权威,在与男性争夺话语权时显得力不从心。放逐最终遭到放逐。颠覆父权制必须动用男性话语的概念,在其文本内寻找颠覆模式。女书的终结是消除二元对立的必然要求,标志着两性对话进入了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台湾客家小说提供的生活图景,客家女性那种“大地之母”和“女中丈夫”的形象跃然纸上,她们那种坚忍打拼和“痴情重义”的性格生动呈现,并占据客家族群形象的独特地位。在上述形象塑造和性格表征的背后,客家女性对农耕文化的生命认同,对家国政治的精神认同,对婚姻爱情的价值认同,成为她们性格深层最稳定的族群文化积淀。对客家女性形象的寻找利发现,有助于我们走进客家文化的历史语境,来认知族群人物性格的生成和建构。  相似文献   

14.
陆烨 《青年论坛》2011,(2):29-33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群体访谈的方法,对上海市"90后"农民工同住子女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作了全景扫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0后"农民工同住子女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出"转校频繁"、"英语学习困难"、"学习资源缺乏"等现况,但其同伴交往良好;2."90后"农民工同住子女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正逐步自我接纳为"新上海人",未来不想成为"无根的非市民;"3.为了生存与发展,"90后"农民工同住子女具有强烈的升学意愿;4.对于未来的职业定位,"90后"农民工同住子女几乎都不愿从事父辈一样的工作,教师、医生、警察(军人)等受人尊重、服务社会的职业是他们大多数人共同的职业理想。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公开宣称整个频道是服务于女性的有3家:分别是人生频道、氧气频道和女性娱乐频道。美国女性频道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女性问题的敏感与关注,彰显了社会性别意识,高扬了社会性别旗帜,因而具有历史意义和社会贡献。然而,女性电视频道并没有能够杜绝输出妇女的负面形象、片面现象和关于妇女角色、能力和兴趣的刻板印象,女性媒介仍是商业媒介,女性观众仍被视为消费者而非公民,反映出女性电视频道囿于商业和市场的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的修正与妥协。  相似文献   

16.
"快乐女声"是继"超级女声"之后在国内再次掀起了一场大型电视平民选秀节目活动。"快女"的受众对象主要是青少年群体,青少年在这一节目活动中除了获得名利双收外,更多的是受制于商家和媒体的操纵与诱导,进而成了给媒体带来高的收视率和给商家带来滚滚商机的"牺牲品"。"快女"火爆的原因,除了青少年自身因素外,其背后的商业力量也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成人社会应该更加重视青年文化,尤其要正确引导青年流行文化向主流文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朱长英 《青年论坛》2008,(3):119-121
三百四十余首梦窗词自南宋问世以来,其接受状况就跌宕起伏,主清空的张炎对梦窗词的“质实如七宝楼台”之讥将一些人领进了对梦窗词风格特色的否定歧途。通过对梦窗词整体风格的形成和表现的梳理,则发现其秾挚绵丽的风格是对温庭筠、周邦彦的继承与发展,超逸沉郁的风格则是南宋大环境使然,流丽疏快的异彩更是对张炎之评的否定。  相似文献   

18.
孙书平 《青年论坛》2008,(6):125-129
徐志摩的诗歌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抒情传统,将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纳入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之中,实现了“浪漫”与“古典”的完美统一。本文从意象与意境的生成,音韵、节奏与复沓手法所造成的音乐美以及诗歌体式的创新上阐述徐志摩诗歌对于古典浪漫主义的传承,探讨其诗作获得永恒艺术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章艳丽 《青年论坛》2008,(5):115-118
先秦时期的女性美学观对后世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是后世女性形象研究的第一块重要基石。本文首先从女神系列入手,探讨女性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其次从作品中女性典型形象入手,探讨先秦时期女性美的内涵,以期能全面展示人类早期对女性美各个方面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1949年建国前中国男权家庭中,父权与夫权的交织作用对夫妇权力关系的影响。其基本方法是跳出性别分析方法的局限,将家庭男权制度置于父系继嗣的体系中去研究,从而揭示已婚妇女在代际和夫妻权力关系方面错综复杂、起伏跌宕的婚姻历程。研究发现,在大家庭里,当父权起主导作用时,年轻夫妻均无权力,婆婆受父权的保护,受父权压迫最大的是家中儿媳。在"反哺"阶段,夫权往往用来保证男方的父母老有所养,而非完全满足男方的私利。夫妻之间,妻子通过生育子嗣和参与家庭事务逐步纳入父系体系,增强了丈夫对她们维系父系家庭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夫权对她们的约束。本文展示了至少在中国部分的父系继嗣家庭中,当夫权遇到父权时,性别与代际权力出现多重性,易变性和内争性,从而造成夫权时强时弱,时有时无,既同父权遥相呼应,又与其发生冲突。因此,中国传统男权家庭中妇女的地位在一生中是变动不定的。中国妇女在父系家庭中的地位也只有放置于纵(父权)横(夫权)两个轴心当中,通观她们的全部生活历史才能完全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